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雜志
佀童強
最近天津文藝廣播《曲苑大觀》“曲藝大講堂”播出了由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周春玲老師講述的“津京曲藝藝術特色之異同”節目。隨即,在6月20日的節目中我安排了小嵐云(鐘俊峰)演唱的京韻大鼓傳統曲目《游武廟》。這是一段1988年10月在天津舉辦的“中國鼓曲藝術展覽演出·京韻大鼓專場”中的實況錄音。其后又適時對應播出了嵐云老師的胞妹、久在北京的新嵐云的唱段。聽眾朋友認為,先后播出這一對親姊妹的唱段,確實是津京曲風差異的鮮明樣板。而更使我感喟的是,嵐云老師這段經典的意義豈止是一個簡單的曲風而已!直播的時候,我把音響開到最大,重新聆聽鐘老師的演唱,不禁神往。浮想聯翩之際,更多的記憶涌上心頭,愿在此與朋友們分享。
京韻大鼓《游武廟》是當年張小軒、劉寶全的代表曲目,110年前張小軒就灌制了《游武廟》唱片,劉寶全的《游武廟》唱片則晚于張氏12年。可惜,張派的《游武廟》已在歷史長河中湮沒,而近百年來曲藝舞臺上的《游武廟》都以劉寶全先生的曲本、風格為依歸。這段曲目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鮮見于舞臺,傳唱者不多。能夠聽到的,在劉寶公勝利公司的老唱片之外,就只有小嵐云先生留下的6種錄音、錄像了。我把這6種資料按時間順序介紹給大家,供愛好者、研究者和朋友們檢索、鑒賞。
1.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伴奏祁鳳鳴、李國梁、李元通。
這段錄音是嵐云老師年輕時多種演唱音響資料中的精品,唱詞、唱腔都保持了“鼓王”劉寶全晚年遺風。難得的是祁鳳鳴、李國梁二位伴奏名家輔佐,他們在嵐云老師青年時代就一起合作,李國梁更是小嵐云早期“原版”的四胡伴奏員,祁鳳鳴去世后他才轉為“上手”彈三弦。這段錄音一度不曾公開播出,在聽眾中影響不大,僅有不清晰的錄音帶在部分專業演員與觀眾中流傳。直到中國唱片社出版小嵐云作品專輯時,這段珍貴的錄音始得公之于世。
2.1984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曲藝作品錄音專場”,組織曲藝名家演出的實況錄音。伴奏韓利祥、馬健、姚士泉。
這個版本是鐘老師復出后第一次演出的實況錄音,也是《游武廟》幾十年來在天津曲藝舞臺上的首度亮相。由于觀眾對它不夠熟悉,所以從錄音中能感覺到現場的反應并不是很熱烈。
3.1984年,第四屆津門曲薈實況錄音。伴奏仍然是韓利祥、馬健、姚士泉。
這一版錄音與第二種同一年,鐘老師再度上演《游武廟》時,有了上一版本的“預熱”,實況錄音舞臺效果優于前者。
4.1985年,天津文化局靜場錄像。伴奏韓利祥、馬健、祖金華。錄像資料由天津市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這是天津市文化局為了保存老藝術家的藝術資料特地錄制的。由著名曲藝音樂專家李光先生出面“約角”。當時鐘老師受更年期的困擾,又值炎炎酷暑,影響了錄制狀態,且曾有一次中斷,后在出版時做了剪接。
5、1988年,天津市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盒式帶。伴奏韓利祥、馬健、姚士泉。按照資歷排序,出版盒帶時樂隊排名拉四胡的馬健排在了第一位。
天津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起陸續出版的“曲壇薈萃”系列盒式帶是我們這一代曲藝愛好者的啟蒙“讀物”。該系列1至5輯是駱玉笙,第6輯就是小嵐云。這個專輯收錄的《游武廟》《戰長沙》《風雨歸舟》三段正宗“劉派”作品,都是鐘老師晚年經常上演的保留曲目,選錄聽眾熟稔之極的曲目結集出版,說明這些作品在觀眾中的影響力和演員深厚的藝術積淀。“劉派”正宗,小嵐云當之無愧。
這盤盒帶可貴之處還有一點:對鐘老師的介紹文字出自著名曲藝作家、單弦藝術家張劍平之手。張劍老推崇小嵐云的藝術,對小嵐云的演唱風格有深入的研究,言簡意賅、文情并茂的介紹,可讀性很強,堪稱精品。
6.1988年,“中國鼓曲藝術展覽演出·京韻大鼓專場”實況錄音。伴奏韓利祥、馬健、姚士泉。即今年6月20日《曲苑大觀》播出的音響。
此次演出是北方各地曲藝的集中展示,京韻大鼓占了很高的比例,小嵐云與駱玉笙、孫書筠都參加了演出。小嵐云在京韻大鼓專場攢底,演唱了《游武廟》,這應該是嵐云老師最后一次公開演出此曲。雖已65歲高齡,但演唱、氣口、神情、內涵、韻味等無論哪個方面都優于此前多個版本。特別是觀眾的呼應與臺上演出的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嵐云老師每一個“要彩”的節點都爆發出滿堂彩聲,怎能不激起我們的緬懷追憶!
這場演出,天津人民廣播電臺保存了實況錄音;北方曲藝學校、天津市文化局、天津電視臺都進行了錄像。同場演出中,駱玉笙先生演唱了她當時最新譜曲的《文人與酒》,孫書筠先生演唱的是她的保留曲目《長坂坡》。
令我們遺憾的是,1980年,中國唱片社約請嵐云老師錄制資料時,《游武廟》因故沒有入選,而那時,為嵐云老師伴奏的正是鼓王晚年原班樂隊韓德榮、鐘德海二位名家。今天,我們只能一面揣想演唱與伴奏員合作的天衣無縫精妙絕倫,一面嘆惜我們永遠失去的耳福,再默默地說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了!
以上是我對小嵐云《游武廟》音像資料的簡介。掛一漏萬之處敬請專家同好批評指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