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書法和朗誦登高
紀軍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之所以能夠保留到今天,正是因為它們歷經歷朝歷代的豐富和發展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古琴和古詩詞之間也有很多互通之處,首先,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全唐詩》《全宋詞》當中的作品都是身處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文人騷客對當時人、事、物產生的紀錄和感慨。而古琴,由于其特殊的記譜方式,因此我們現在聽唐宋時期創作的琴曲跟1000多年前聽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不夸張地說,古琴和古詩詞的朗誦都是標準的古聲古韻。其次,它們都經過了幾千年的積淀、傳承、發展,也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最后,它們都是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文藝形式,且都是通過聲音承載信息、表情達意。因此出于所學專業的敏感和本能,我十分希望古詩詞朗誦和古琴的演奏能夠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古詩詞朗誦與古琴演奏配合的理由
詩詞朗誦與音樂是兄弟藝術,二者在塑造意境、反映現實方面是非常接近的。二者同為聲音的藝術,前者主要通過有聲語言的節奏、停連、重音、語氣等技巧來傾訴語意、描述意境、表達情感;后者通過樂音的高下、長短、徐疾、輕重承載演奏者及曲作者的感情,依靠單音在單位時間內運動發展所造成的節奏、和聲形成旋律,進行音樂造型用以表情達意、描摹對象、烘托意境。二者都是用聲音傳達信息給受眾,但古詩詞的朗誦較為具象,側重寫“實”,古琴曲則較為抽象,側重寫“虛”,“實”與“虛”、具象與抽象的結合運用必將產生聽覺的沖擊和震撼。
二、古詩詞朗誦與古琴的非即興伴奏
關于古琴的非即興伴奏在上文中已經提到,有很多琴曲是根據一些經典詩詞創作而成的,因此詩和曲的節奏、情緒、段落都基本一致,所以在配合時就不會出現不協調、不搭調的問題。本文中將以古琴曲《陽關三疊》伴奏唐詩《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進行分析,進一步從音樂和朗誦的段落、節奏、音程及情緒進行闡釋。《陽關三疊》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這首樂曲產生于唐朝時期,是根據著名大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改編譜寫而成的。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譜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
在朗誦時,我認為首先要對樂曲的旋律與詩文(歌詞)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特別是要做到樂曲情緒、朗誦情緒與詩詞所表達情意的平衡,這樣在表現時就能更好地向受眾傳達出古人們在送別朋友時那種不舍、掛念、傷感,又期盼能早日再相見的復雜心情。
三、影響古詩詞朗誦與古琴演奏配合的因素
古詩詞朗誦和古琴演奏的配合是由朗誦者和演奏者共同完成的,所以不像獨自朗誦或演奏那樣隨心所欲,雙方要相互照顧彼此的情緒、節奏和習慣,筆者試著提出以下幾點關于影響配合優劣的因素。
(一)節奏的一致性。音樂、朗誦、戲曲等一切有聲語言都忌諱聲音在一個波段內始終是一樣的頻率,包括寫文章也講究“文勢見山不喜平”,如果從受眾角度出發或者從審美學角度出發,在有聲語言里就產生了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音高等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同領域的兩種藝術形式在配合時也講求節奏的“步調一致”,拿朗誦和古琴的配合來說,朗誦者出于處理的需要,節奏峰峰相連、激越而急促,如果古琴的伴奏是不緊不慢、松松垮垮,那就直接導致配合的失敗。
(二)音高的互補性。音高是指各種不同高低的聲音,即音的高度,它是“音”的基本特征的一種,是人類聽覺賴以分辨樂音高低的特性。針對朗誦與古琴的配合,如果在配合的時候兩個聲音的音高始終保持一致就會顯得“過猶不及”。一定情況下應該嘗試此消彼長的方式,比如用音高較低的古琴低音區音色來反襯音高較高、較為激昂的朗誦情緒。
四、結論
古詩詞和古琴藝術都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當中的精華,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強強聯合,古詩詞朗誦和古琴的演奏都是用聲音和韻律感染受眾從而產生共鳴,并且二者的組合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搭配,而是虛實的辯證結合,是優勢的互補,因而能夠雙壁合輝、交相輝映。但目前國內的朗誦和古琴界學者及愛好者,只是從實踐角度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缺乏理論依據的支撐和論證,通過對古詩詞朗誦藝術和古琴演奏藝術方面的學習可以認定,二者的結合無論是從實踐還是理論角度都是可行的,也希望本文能夠為論點提供一些佐證。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顧梅羹.琴學備要[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