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高度、速度、力度"=執行力 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三分戰略...
柳娜
【摘 要】移植優秀音樂作品是對薩克斯管審美進行重新認識的重要力量。音樂審美是集音樂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等為一體的綜合能力,是在薩克斯管聽眾與演奏者不斷豐富的音樂審美經驗基礎上逐步提高的。用薩克斯管演奏德彪西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將更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并且會讓聽眾對薩克斯管的表現力有更深的理解,也使人們對薩克斯管詮釋印象派音樂作品的能力有一個全新認識,這無論是對薩克斯管藝術,還是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審美都將具有積極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欣賞兩者共性與差異性的同時,豐富了鑒賞者的審美感受與審美理解力,對音樂的多元性有了進一步深層次的體驗。
【關鍵詞】德彪西;薩克斯管;音樂作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63-02
本文研究對象依舊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風格第一首》,畢竟“每一個真正有新的創造性的偉大音樂家,他的造型的思維活動曾是針對社會中落后勢力的有意識的革命性活動?!盵1]德彪西是一位從學生時期就大膽追求音響美的創造者,他是一位并不完全遵守古典和聲法則的奇才。其作品《阿拉伯風格第一首》雖留存音樂傳統創作技法,但加入更多自己的創作理念,就像王次炤先生說的“在有些作品中,并不是通過聲音的基本屬性去模仿,而是通過音樂中音響進行的某些屬性,特別是節奏和速度去模仿?!惫时疚膶⒀芯恐攸c與突破點放在其創作特色——力度表現與速度風格上。
一、力度表現力
全曲的速度、力度表現是德彪西獨特風格之一。全曲共標注“P”力度以下與極弱力度17次;“f”強力度4次;“sf”力度2次,由此可見德彪西極喜歡弱范圍的力度表現力與感染力。
全曲一開始便是力度“p”,朦朧感在三連音上多了一份流暢、靈動感。鋼琴師連續5小節的p范圍進行,而薩克斯管版本在第3-5小節,同樣在“p”的范圍內做小幅度的漸強,聽覺體驗上,多了一層推動感。
第6小節是全曲第一個“pp”力度,鋼琴伴奏節奏為平均八分音符連奏,較為中庸、平滑,而薩克斯管在“pp”的三連音演奏過程中,能聽到一絲氣息聲,使得聽覺體驗中多了一份呼吸感,薩克斯管此處的審美音響細膩、溫潤。
第15小節處,全曲第一個強力度“f”出現,全曲的節奏也在此處拉寬了一倍,多了一種穩如磐石的堅定情緒。隨后在漸弱中至第17小節回歸弱范圍“p”力度,德彪西喜愛的朦朧色彩再現。這次“p”力度,對接的是二分音符,審美感受上不似開篇靈動,卻寧靜、致遠。
而力度“sf”兩次都在相似的樂句中出現,在B段a、a′樂句中,也就是全曲的第42小節和第58小節。薩克斯管版本氣息加壓運行中,柔美的音響里多了些許木管與銅管糅合的混合聲效,這也是薩克斯管音色的特有屬性,既是木管,又類似銅管,全曲體現出剛毅感。
二、速度風格
德彪西創作手法的新穎特點立足在審美上,他忠于自己對審美的喜好與要求,但“德彪西并不是有意識去制造一些前人未曾用過的音響形式,而是他的審美意識迫使他不自覺地違反傳統的規則。”德彪西為審美而違反的創作表現,不僅僅體現在和聲進行中,還更多體現在大量力度、速度的變化中。
全曲中,“Strigendo”加緊(速度)兩次,“rit”8次,“Temporubato”1次,“mosso”22次,由此可見全曲速度變化之多,這也是印象派時期作品的風格特征。
全曲第一次“Strigendo”出現在第13-15小節中。薩克斯管聲部是一個模進上行,在速度的“加緊”中,氣氛略顯緊張,為之后第16小節的“rit”漸慢做一個向上而下的速度變化對比,充滿張力。
全曲第一個“pocoapocoCresc”出現在第10小節,第一個以樂節為單位的上行模進,樂音排列向上,加上力度上漸強,情緒稍稍上揚,在第17小節又回到力度“P”,速度回歸“ATempo”。在短短的17個小節中,速度已發生多次變化,“在審美經驗中,情感模式不僅考慮緊張本身,而且必須按照從緊張到松弛的過程加以考慮。”第10-17小節完整詮釋了由緊張到松弛的全過程,而這只是全曲中第一次情感變化的審美體驗。
作品中“mosso”出現在第29小節,薩克斯管聲部的三度音程在聽覺審美上有著前進的主動性,在審美體驗上,三度音程的根音與冠音來回排列進行,帶出前后相互拉扯的張力,速度的“激進”更加重了情緒中的戲劇化。
作品B段中出現了“temporubato”,這種相對自由的速度表達,不論是演奏者還是聽眾,都有著自己的審美取向,這部分作曲家給了足夠多的空間與隨意性,去體驗審美。對于聽眾而言,“音樂欣賞不僅是一項審美實踐活動,還是一項創造性的審美活動,它既是音樂實踐的最終目的,又是推動時代音樂發展的力量?!睂τ诙蝿撛煺邅碚f,更是有自由空間實現自己的審美,每一次演奏都在合理的范圍內完成屬于自己的審美體驗。
三、結語
研究發現,在力度與速度的大量、多次變化中,體現了德彪西音樂的隨意性,多處的變化像是瞬息萬變,用德彪西對保羅·丟卡作品評說的一段話來詮釋再合適不過,“它是一種和建筑物圓潤的線條相似的美,這種線條和絢麗的太空融合一體,達到完美的最終和諧。”這證實了德彪西是一位善于捕捉某一事物瞬間變化特質的作曲家,并將其變化著的外觀用流動的音樂予以表達,這是德彪西創作音樂的準則,也是對其作品審美的準則。
參考文獻:
[1](德)恩·邁耶爾.音樂美學若干問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44.
[2](美)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4.
[3]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