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解讀片
汪文超
【摘 要】黃岡地區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名人眾多,黃梅戲就是發源于黃岡黃梅縣。在文化產業如此發達的今天,一部好的文化作品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應,本文從尋找黃岡本土戲曲文化的發展途徑出發,將戲曲文化與影視文化作品聯系起來,試圖使黃岡戲曲文化的傳播與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達到雙贏的結果。筆者希望這篇文章對解決黃岡地區戲曲文化如何成功走進市場的問題有一定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黃梅戲;戲劇電影;影視傳播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32-02
一、以當地文化為載體,建設戲曲名城
眾所周知,黃梅戲發源于黃岡的黃梅縣,它是在黃梅采茶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盡管“黃梅戲的發源地在哪里”這個話題一直為學術界所爭論,但是“黃梅戲發源于黃岡黃梅縣、發展于安徽安慶”這個說法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經過初步的探究,我認為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成熟于安慶,因羅嶺的嚴鳳英而風靡全國。黃梅戲之于黃梅采茶調的關系,就如同江河與其源流的關系,黃梅采茶調就是黃梅戲的源頭。”①“黃梅戲源遠流長,發源于湖北黃梅,發展于安徽安慶。據此,國務院于2006年把黃梅、安慶同時作為黃梅戲保護、傳承的主要責任單位,將黃梅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②黃岡地區戲曲文化濃厚,并且影響深遠,在民間的大街小巷之中我們隨處可以感受到黃梅戲帶給老百姓的樂趣。《天仙配》、《女駙馬》、《小辭店》等經典曲目的傳唱度經久不衰,深受百姓的喜愛。2015年,黃岡市建成黃梅戲大劇院,主體工程是可容納1300名觀眾的中心劇場。在黃岡的黃梅縣、蘄春縣、英山縣、武穴市等地方都有黃梅戲劇團。
為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黃梅戲文化,黃岡順應時代的潮流,催生了電視連續劇《黃梅戲宗師傳奇》,于2012年10月在央視八套首播。這部電視劇由北京中視精彩影視公司出品,拍攝基地在黃岡的黃梅縣。講述了一代黃梅戲宗師邢繡娘的傳奇一生,表現了她對于黃梅戲早期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不僅表現了邢繡娘令人心酸的人物命運,更表現了黃梅戲艱難的發展歷程。該劇表現了黃岡特色的地域環境,弘揚了黃梅戲文化,劇中的主人公歌喉婉轉、音韻悠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梅戲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可以與現代的影視技術相結合創造出“黃梅調電影”。比如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幾乎不會有人愿意花錢去劇院聽戲,更多的是通過電視或者是一些現代的傳播媒介來欣賞戲曲。傳承黃梅戲文化,制作出老少皆宜的影視作品是黃岡弘揚戲曲文化的有效途徑。
二、以影視傳播為手段,講好戲曲故事
戲劇對電影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淵源,從早期的電影發展中可以看出,電影曾經歷了“戲劇電影”的發展階段。“由于長期從事舞臺工作,梅里愛把戲劇創作的慣性帶到自己的電影創作中來,創造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戲劇電影。在電影的拍攝中,他把屬于戲劇的東西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分幕、分場等照搬到電影中。他的影片采用的是單一視角,觀眾在看電影時,看得見舞臺所有的東西:沒有景別變化的演員的全身、頂幕和腳燈、舞臺上的三面墻。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與在舞臺上看到的只有一個區別:后者是真人表演,前者只不過一些影子而已。”③當然,今天的“戲劇電影”早已不同于一百多年前的“戲劇電影”,其不僅僅是用攝像機對舞臺戲曲的一種簡單記錄,如黃梅調電影,它是把傳統的舞臺戲劇與現代影視技術相結合后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
“黃梅調電影以傳統戲曲舞臺表演為基礎,糅合當代電影拍攝技巧、表演方式,整合時代曲式的唱腔、化繁為簡乃至民族舞蹈化的身段動作,以及電影寫實主義導向的布景美術設計,不僅成為當代電影工作者與觀眾‘意外達成的產銷默契,在華語國際化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④在五六十年代以后,香港邵氏公司制作了大量的黃梅調電影。黃梅調電影就是走大眾化道路的典范,它主要是將傳統舞臺形式的黃梅戲與現代電影技術相結合,創作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如果只是利用攝像機對舞臺形式的黃梅戲進行簡單記錄,那么只有小部分熱愛黃梅戲的觀眾才會去欣賞這些影視文化作品。一旦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創作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黃梅戲才能大大拓寬它的受眾群體,才能開辟更廣大的消費市場。在上世紀六七年代以后,瓊瑤劇紅極一時,瓊瑤在作詞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詩經》的經典名句,但是《詩經》作為傳統文化,并沒有限制受眾的范圍,九十年代的電視劇《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主題曲《當》在青年人群里具有極高的傳唱度。再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聯合拍攝的一部古裝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其融合音樂、歌舞、戲曲元素于一體,電視劇一經播出,反響極高。黃岡的文化特色,特別是黃梅戲文化,完全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的案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影視技術相結合,制作出老少皆宜的影視文化作品,如此戲曲文化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建構互動平臺,以城市發展促進戲曲文化傳播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大大提高了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當今時代,要加快地區文化的建設,必須培養良好的社會環境,鼓勵藝術創作,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具體分為以下幾點:其一,政府應該多舉辦各種戲曲藝術作品大賽,比如舉辦“魅力城市”的攝影比賽、DV大賽、微電影比賽等宣傳戲曲文化的賽事。另外也可以舉行大型文化藝術節,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給廣大群眾提供交流的平臺;其二,在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中小學生教育中可以發行課外讀本,也可以舉辦關于宣傳戲曲文化的演唱比賽等。在高等教育中,應該鼓勵相關專業的學生多創作一些本土特色的戲曲文化作品,甚至可以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創作一些高水平的戲曲電影作品,去參加全國的各大比賽,提高黃岡戲曲文化的知名度;其三,開通官方微博、等,利用新媒體平臺充分發動群眾去評論轉發黃岡特色的戲曲文化作品,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這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
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建構新媒體平臺,因為新媒體平臺有更強的互動性,其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品牌的樹立。在官方網站上開通問題反饋窗口,開通官方微博、,同時宣傳區域文化與優秀的黃梅戲作品。比如黃岡的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這些優質的文化資源即是黃岡本土戲曲文化創作的靈感來源。但是它們在地域上比較分散,在空間上比較閉塞,使得這些文化資源呈現出相對獨立的特點。黃岡的文化資源在地域空間上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文化產業上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所以很難形成競爭力。基于這一點,我們就要提供整合戲曲文化資源的平臺,努力提高城市的協作能力,使其形成一個成熟的影視文化產業體系。筆者認為,黃岡地區的戲曲文化作品要想成功走進市場,必須依據特色的區域文化,首先在制作數量上呈現出一定的規模,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推出一系列的高品質戲曲作品,如此方能穩固市場的有利位置。
注釋:
①梅含黛,段友芳.黃梅戲起源探究[J].大舞臺,2010(4).
②桂也丹.發源地考證是科學不是文學——對《“黃梅戲”起源湖北純屬誤傳》一文之管見[J].戲劇之家,2009(6).
③尹鴻.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271.
④陳煒智.絲竹中國,古典印象——邵氏黃梅調電影初探[A].載《邵氏電影初探》[C].香港電影資料館,2003: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