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胡演奏技法訓練教程
肖露
摘 要:挫琴從古至今的發展,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悠久的歷史和傳承與保護至關重要,繼承人趙彩云和趙興堂為挫琴的傳承和保護獻出一份力量,保存民間這一筆寶貴的財富。探討挫琴與二胡的外觀、音色、演奏方法等異同,對比挫琴和二胡右手持弓的異同,對挫琴和二胡兩種弓弦樂器的異同進行研究。
關鍵詞:挫琴;二胡;發展;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126-01
一、挫琴簡述
挫琴,又稱“銼琴”、“剉琴”、“蹉琴”,因地域不同對此樂器的稱呼也不同①。如今流傳于山東青州一帶,是一種既可拉弦又可擊弦的弓弦樂器。挫琴音色柔美,在1957年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演上挫琴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來自濰坊的老藝人趙彩云,將挫琴帶上了舞臺②,用挫琴獨奏了《鴛鴦扣》獲得了會演的一等獎,吸引了觀眾的眼球,獲得了一致好評。挫琴的繼承人趙彩云(約1880—1960年)和趙興堂(1946—),作為挫琴的傳承人為挫琴傳承了一輩子,將挫琴帶入大家的生活中,讓大家去感受、聆聽這富有特色的樂器。
二、挫琴與二胡的異同
(一)挫琴與二胡外觀的異同
在山東民間音樂中,挫琴是棗木杠子亂彈的伴奏樂器之一,挫琴演奏形式既可以獨奏、自拉自唱,也可以合奏。挫琴的外觀構造雖然與古箏有幾分相似,但是在演奏技法上面卻與古箏有很大的不同。挫琴有13個琴碼,26根琴弦,一個琴碼有兩根琴弦,這與揚琴的琴弦構造相似,揚琴的琴弦構造有一個琴碼兩根弦也有一個琴碼五根弦的情況。
二胡與挫琴的外觀構造不同,二胡是由琴拖、琴筒、琴皮、琴碼、千斤、琴桿、琴軸、琴頭和琴弦等部分構成。挫琴是由琴底、琴面、琴頭、琴尾、琴岳、琴軸、琴碼、琴桿和琴弦等部分構成。兩種樂器雖然外觀構造不同,但音色卻都是柔和的中音色彩;二胡雖然只有一個琴碼和兩根琴弦,但是與挫琴相似的是一個琴碼上面都有兩根琴弦,只是挫琴的琴碼比二胡的琴碼多。
通過挫琴與二胡的外觀對比,挫琴的音色和琴弦在琴碼上的數量與二胡相同,挫琴的琴弓最早是由高粱桿制作進行演奏,如今挫琴的琴弓有的學生用二胡琴弓代替,由的學生用小提琴琴弓代替,因為音色相似,挫琴在大街小巷演奏時,通常與二胡進行合奏,二胡優美、柔和的聲音,能與挫琴的音色互補,使合奏的音色,更加柔和好聽。
(二)挫琴與二胡的演奏方法的異同
挫琴在演奏時,左手持琴控制琴身,以便掌握右手持弓的觸弦面積,將琴倚在左肩演奏。二胡在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演奏。通過對比可見挫琴與二胡的共同點是: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不同點是:挫琴在演奏時,左手持琴控制琴身;二胡在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
在右手持弓演奏方法中,挫琴右手持弓,摩擦和擊奏琴弦外側,如小提琴的琴弦構造相似,琴弓是活動的,屬于弦外運功;二胡右手持弓,因為二胡的琴弓在兩根弦之間,兩根弦分別為二胡的內弦與外弦,二胡琴弓在兩弦之間運動,所以琴弓是固定的。從挫琴與二胡的運弓中,挫琴在手持高粱桿演奏中右手所持的高粱桿與二胡右手持弓相似,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兩指相夾為一點,進行拉奏。
如今的挫琴琴弓可以用小提琴的琴弓和二胡的琴弓來代替,在觀看他們演出的視頻時,發現演奏者有的拿小提琴琴弓來代替高粱桿,有的用二胡琴弓來代替高粱桿,雖然這兩種樂器的琴弓構造大致相同,但是在他們演奏時的持弓手勢上是不同的,在演奏挫琴是右手持小提琴的琴弓在演奏時,右手手掌是朝下狀態;右手持二胡的琴弓演奏時,右手手掌成半握拳放松狀態,右手手掌朝左邊方向。
在挫琴的演奏技巧中,分為拉奏和擊奏。拉奏是琴弓在琴弦上拉動,增加琴弓的受力面積,來控制音色、音響;擊奏是琴弓在琴弦上用小段琴弓撞擊琴弦發出的聲音。挫琴的這兩種演奏技法,與二胡的演奏技法相似,理論也說的通,拉奏與擊奏這兩種技巧完全可以運用到二胡的演奏技法中去。
三、結語
挫琴的演奏從古流傳至今,歷史悠久,保存和傳承是發展挫琴最重要的問題,在挫琴與二胡的相互對比中,在外觀、音色、演奏方法中,都有著大同小異的相似之處。在挫琴與二胡的對比與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兩種樂器有很多共同之處,如一個琴碼有兩根琴弦、柔美的音色、右手持弓及運功特點、演奏技法中拉奏與擊奏的較巧,兩種樂器都可以坐奏、站立奏、站著邊走邊奏等共同之處。同樣挫琴和二胡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外觀、獨有特色的音色、左手的持琴演奏、富有特色的由高粱桿制作而成的琴弓等這些挫琴獨有的特色,讓我感受到了挫琴無可代替的美!
通過寫著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弓弦樂器之間的相互借鑒、共同影響發展的變化,感受弓弦樂器之間的奧秘!讓我深入了解挫琴,了解挫琴發展的歷史和傳承的過程,感受了民間樂器的特有魅力,民間老藝人為傳承民族樂器的堅定信念,我們更應該向民間的老藝人學習,傳承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民間樂器。
注釋:
①周明.挫琴發展史及傳承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05.
②周明.挫琴發展史及傳承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0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