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與當代青年政治社會化研究
張祎
【摘 要】青少年流行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對青少年獨具親和力,它構成了當代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特殊文化背景。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流行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它不僅作用于個體政治人格的成長,還影響著政治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流行文化;文化形態;政治社會化;個體內化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274-01
羅大佑出道二十多年,其早期的歌曲中包含鮮明的政治意味。羅大佑畢生都在努力用音樂傳遞人文精神,他說自己是一個“信息的使者”,通過音樂把個體與自然、社會、時代、災難……等等聯系起來。當初在臺灣,羅大佑可是批判現實的,他的歌曲成為了年輕一代的政治號角,他也被稱為“音樂教父”。除了臺灣的羅大佑,大陸比較有代表性的用歌曲來表達觀點的流行歌手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崔健。他們仿佛是在用音樂來表達,來吶喊。
不論是中國臺灣的羅大佑還是中國大陸的崔健,他們的音樂都對當時年輕一代的政治傾向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的政治化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流行文化對青少年獨具吸引力,青少年擁抱流行文化的過程并不是被動的,而是進行積極地“賦義”和“表態”。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青少年群體,在于它傳遞的思想態度和感情傾向正是青少年渴望表達的和希望呈現的。和主流文化不同,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的參與社會的姿態一般表現為外在的明顯沖突或內在的隱性對抗。
所謂政治社會化,即人們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流行文化作為一種廣泛傳播的亞文化形態,其對政治社會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影響了政治社會化的方法選擇。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為社會教化。社會教化作為政治社會化的一個基本過程,主要表現為以各種社會組織及社會群體為教育主體的政治教育和觀念灌輸。在這種方法體系中,最具生命力的當屬暗示型教化方法,它將非政治活動賦予政治意義,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暗示型教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把教化內容與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進行有機結合,尤其是備受青少年群體青睞的流行文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嵌入某種政治傾向,融政治教育于網絡游戲中。
第二,就個體層面來說,流行文化影響了個體內化的效率。個體內化作為政治社會化的又一個基本過程,指個體習得政治規范、建構政治價值,形成政治態度和實施政治行為的過程。個體內化建立在社會教化的基礎之上,同時又高度依賴于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青少年剛剛步入社會,流行文化為其提供了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流行文化提供的語境、話語表述的方式、傳達的情緒與政治教化的目的相左或相合,可以激發或抑制青少年接受政治教化的主動性。
第三,流行文化影響政治社會化目標的達成。政治社會化的目標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政治文化的傳承;第二個層面是培養并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流行文化的影響既存在于宏觀的社會教化過程中,又存在于微觀的個體內化過程中,既影響了社會教化的統一性,又影響了個體內化的積極性。因此,流行文化不僅能影響個體政治人格的成長同時還影響著政治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二、流行文化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挑戰
當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最大特點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為載體,網購、網絡社區、網絡游戲等皆建立在網絡技術基礎之上。
網絡通信技術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還塑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際交往模式。在網絡人際交往中,身體不用在場,交往雙方是代表身體的IP和符號。在這種技術環境下,社會政治教化彰顯出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
第一,流行文化的技術載體——網絡媒體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青少年群體借助網絡可以接觸各種信息。由于網絡信息的自由流動,那些不懷好意的的、虛假的政治信息也會趁虛而入。受制于技術更新迭代的迅速性,傳統的社會組織治理制度將難以走在網絡傳播環境的前面。因此,無論是進行事前的審查還是事后的懲罰,都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和有效的行動效果,而且,對于政治認識不夠深刻、政治實踐匱乏的青少年群體而言,矛盾沖突的政治教化還非常容易造成認知上的界限模糊及行為上的行動障礙。
第二,網絡傳播的交流方式是人機交流,網絡人際交往的雙方只是一種符號化的存在,在此過程中,真實性和確定性往往不在場。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拋卻真實身份、利害關系進行信息交流,這種匿名性的交流環境為負面言論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的青少年群體往用虛擬世界替代真實世界,在思想上極易受到這些負面言論的影響,這將無形中導致政治社會化的異化。
流行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往往帶著對權威的解構色彩。這種解構其積極意義在于為獨立思考、平等、自由等公民人格的養成提供了空間,對促進青少年群體的政治社會化有不可否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不合理的解構以及顛覆制約著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目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羅遠航.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狀況淺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2).
[2]張穆費,潘穗.青年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張 祎(1987- ),女,河南南陽人,漢族,碩士。南陽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新聞采編、新媒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