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節的表演者進行樂器演奏.當天,為期兩天的諾丁山狂歡節落下帷...
安靜
【摘 要】板胡最初是戲曲表演的伴奏樂器,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幾代演奏家的努力,其成為各個音樂院校的獨立器樂演奏學科,系統化教學方面也得到一定的發展。本文主要論述板胡系統化訓練,以期能夠為今后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J63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79-01
一、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意義
板胡做為民族弓弦樂器之一,已有三百年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獨立的器樂演奏學科,板胡進入高等院校。基于前輩們對板胡演奏技術的不斷探索,后人也總結出板胡演奏技術進行系統的訓練方法,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對于掌握板胡演奏技巧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也有利于將板胡演奏發揚光大。
二、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現狀
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方法是眾人智慧的結晶。在20世紀50年代,由王瑞檀和張長城主編的《板胡演奏法》,首次對板胡演奏技術進行理論性的梳理,對后世板胡演奏的教育理念具有指導意義,其后,演奏家相繼對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我國著名胡琴大師劉明源先生對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相關內容
(一)板胡演奏左手技術訓練
1.左手演奏準備。左手虎口自然放置于腰碼處,使琴桿靠在左手虎口中,不能出現虎口夾住琴桿的情況,左手、手臂、身體三者之間盡量保持45°夾角,為左手、臂預留足夠多的空間。左手手腕自然彎曲,手型保持半握,掌心向下,手指依次按弦。擺好姿勢后從肩、臂到腕、手、指,依次檢查,是否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
2.左手手指觸弦按弦。觸弦點主要用指肚靠前指尖靠后的部分進行觸弦操作,在這一范圍內,觸弦的音色飽滿、柔美,若只用指尖觸弦,會因為觸弦面積較小,造成音色單薄、沒有質感。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根據演奏片段的不同會有不觸弦區間的轉換問題,演奏技巧性片段時,較多運用到指尖前部分演奏,這是為了保證手指的靈活性;演奏風格性片段時,較多用到后半段指肚部分,保障板胡的音色純正。
3.揉音技術、滑音技術。揉音技術主要包括壓弦、摳弦、揉弦等,揉音技術起到潤色的作用,使板胡語言音色字正腔圓。滑音技術主要包括上滑音、下滑音、連線滑音、墊指滑音、大滑音、回滑音等,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演奏不同曲目和不同風格變化,應用不同的滑音技術。
4.板胡換把技術。換把技術分為常規換把和快速技巧性換把,換把主要在擴大演奏音域的同時體現風格性與技巧。前者多用于表情表述或風格體現,一般使用兩到三個演奏把位的換把,后者多用于體現無固定把位概念與無換音痕跡的快速技巧性換把,在兩種換把過程中要保持琴桿在一定的角度,確保換把的穩定性。
(二)板胡演奏右手技術訓練
1.持弓方法。半握式持弓。
2.運弓。運弓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左右運弓,運弓發力要求肩臂、手、腕、自然協調統一,演奏時應用最少的力發揮最大的功效。
3.弓法技術。弓法技術大致分為長弓、連弓、斷弓、快弓、顫弓、頓弓、跳弓、墊弓等。
四、板胡演奏技術左右手配合訓練
(一)無風格訓練階段
首先,包括左、右手演奏手型與定型訓練與基礎音準、音色、音質的引導訓練。這一階段是演奏基本功的練習培養與訓練階段,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眼、耳、手、腦四位一體并用。其次,在單手演奏控制基礎上的兩首配合練習,這要求保證兩手在演奏中的明確分工與協調統一。這一階段的練習是整個技術基礎練習的重中之重,對兩手基礎演奏的相互配合協調應該多加練習。
(二)風格性訓練階段
經過了無風格訓練之后,應進入多風格訓練階段。對其演奏技術風格進行分門別類、系統深入學習,但是,教材編寫中,這一部分的內容較少,可根據采風、實地考察等,對當地風格性音樂片段進行練習。
(三)技術提高與綜合訓練
這一階段的板胡技術訓練教材或參考相對較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參照小提琴、二胡等弓弦類樂器技術訓練的中高級部分而進行,特別是對高音板胡把位小、指距短的特點進行特殊音準訓練。
五、結語
只有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結合后人學習板胡過程中的新問題,為板胡演奏技術進行系統化訓練做出一定的貢獻,為學習板胡提供系統和規范分學習訓練標準和方向,促進板胡演奏藝術的發展與壯大。
參考文獻:
[1]林均辰.淺析板胡演奏技術系統化訓練[D].上海音樂學院,2016.
[2]單丹峰.論板胡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D].中央音樂學院,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