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藝術類院校音樂技能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初探-... 鄭州攝影培訓學校哪家好 鄭州攝影學校吧
摘 要:本文結合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專業古箏課的教學現狀,進行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創新型教學模式研究。兩者教學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目的是為了提高高等類藝術院校的古箏課教學質量,完善古箏專業課教學模式,并為高等藝術類院校其他類別的音樂技能專業課的教學研究改革提供可參考與借鑒的依據。
關鍵詞:古箏;集體課;個別課;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3;J8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80-01
一、高等藝術院校古箏教學現狀之探究
目前國內各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專業大致分為兩大類:音樂教育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而古箏教學的大體趨勢為: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一般實施一對一教學模式,即“個別課”,教學目標注重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與表演能力等,意向社會輸送表演型人才。音樂教育專業一般實施小組課授課模式,即“集體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教學能力的同時并提高一定的演奏技能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具有較強的音樂教學能力和優秀表演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提高,學生進入藝術院校的水平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先天條件也有差異。培養方案也應該具有針對性。個別課授課在樂曲的意韻把握上會有極大的優勢,但忽略團隊協作意識與重奏合奏能力的培養。集體課的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與重奏與合奏能力,但對把握樂曲的意境及音樂處理的精準度方面有所欠缺。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古箏專業在培養出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能力的表演人才的同時,也要培養成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和較高教學能力的復合型音樂工作者。
二、集體課與個別課的特點之論述
(一)個別課的優勢與劣勢
古箏的教學,其不可替代的教學效果在于中國民族樂器講究韻味和意境,注重在單一旋律中表現韻味和風格特征。其演奏效果遠遠超過譜面信息。在古箏個別課的教學中,教師對同樣的基礎性概念和基本要領問題反復的講解示意,學生也注重在模仿老師的神、情、技法、情緒等。中國傳統音樂延綿了幾千年,它以審美意象為中心,以感物說的傳統美學思想為基礎形成了中國傳統音樂神形具備,神似為先的審美特點也順應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注重“意”“韻”結合。這一特征是文化傳統在藝術領域中的體現。針對古箏演奏在韻味、意境和演奏技術方面,個別課教學體現了其不可替代性。在古箏藝術中,按、揉、顫、滑等演奏技法更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口傳心授,才更能夠讓習箏者感受和學習到古箏藝術的真諦所在。學生先天條件的差別,由各個地方考進同一所院校,接受到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教師教學風格,學生個體差異現象明顯,要求教師有針對性靈活性地調整教學手段與內容,而個別課正體現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和優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箏的社會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有限的古箏教師與對專業學生招生數量的擴大矛盾日益突出,教師超負荷地進行古箏個別課的教學,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形式多樣化的古箏重奏合奏曲同樣是古箏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但古箏個別課無法滿足該部分內容的教學需求。
(二)集體課的優勢和劣勢
集體課不僅增大了單位時間內教師授課受眾群體的數量,有效減少教師重復的授課內容而造成時間、精力上的浪費,而且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節約了教學成本。古箏集體課可在保證授課進度與學生的技能水平的基礎上開設合奏、重奏、輪奏等多種方式的演奏形式,增加學生在多種演奏合作形式實踐過程中對音色均衡性和協調性的控制力,培養學生的多聲部的立體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集體協作意識與團結合作精神的良好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箏合奏集體課可根據本專業教學特點與教學目的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適當增加視唱練耳、樂理、和聲等與古箏專業相關的內容進行輔助教學,巧妙安排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對象的集體協作,從而達到音樂理論知識與古箏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高度統一與契合。
在古箏集體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同時兼顧數位學生的演奏,每位習箏者由于先天條件和后天學習而造成的對音樂的敏感度,接受能力,演奏狀況的個體差異不同,容易造成教師精力分散,教學效果低下,學生演奏質量粗糙,表達樂曲意境不細致等一系列問題。有些教學內容是集體課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完全解決的。例如在樂曲的技術技巧方面,教師需要針對每個學生演奏技術的優勢與劣勢,對每個學生進行富有針對性地單獨訓練,再如在樂曲的意境及音樂處理把握中,每個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水平也有差異,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音樂靈感與感悟力。
三、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構之初探
將集體課與個別課的教學模式相結合,以互補的形式作為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授予習箏者,使對音樂人才的培養更具規范化、專業化。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從哲學角度來說,萬事皆聯系,而兩種授課模式相結合恰巧證明了共性和個性的特征。個別課滿足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教學需要,在意韻表達,風格把握方面,可以彌補集體課一對多教學無法針對性教學的不足。將兩種授課模式相互貫通,節約了個別課教學時間與教學成本,避免教師教學內容的重復,也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多樣化。下面將從音樂教育需求、古箏課程設置、實踐條件三點分別進行論述:
(1)在社會需求上,社會對具有較強的音樂教學能力和優秀表演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決定了將集體課與個別課的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在教學實踐的必要性,高等藝術院校的學生入學前大部分經過了多年的學習,多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相當高的樂曲控制能力。但是,由于實習機會少、表演機會少,學生駕馭樂曲的綜合能力還達不到樂曲要求的程度。這些現象都需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模式而改變。利用集體課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和音樂教學能力,創造更多使學生在眾人面前演奏實踐的機會,并提高學生的協奏與合奏能力。在個別課教學中,應當以人為本,從學生為主體出發,著重培養學生舞臺表演的詮釋力與樂曲意境的把握能力,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揚長避短,合理分配,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古箏人才。endprint
(2)從古箏課程設置上,拓寬教材的廣泛度,在教材的選擇上大致分為幾類:練習曲教材、傳統曲教材和重奏合奏曲教材。把基礎性練習曲教材和重奏合奏曲教材可放在集體課上使用,多人上課也可培養競爭意識,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傳統箏曲地方風格意蘊的把握相關課程應放在個別課中,由老師一對一講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樂曲的流派風格。在古箏專業課中適當穿插古箏欣賞課程,通過觀看名家名曲演示、教師的示范演奏讓學生領悟古箏音韻之美的真諦。在教師有策略與方法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替輪奏,相互交流與聆聽,分享演奏心得,優勢互補,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學生音樂教學能力,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培養音樂修養、審美能力與舞臺表現力。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課程規劃上應做到統籌安排,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靈活適當地調整集體課與個別課的教學內容與課時比重,使課堂教學更具規范性、條理性。
(3)在實踐條件上,集體課教室需要多臺古箏,并保證每人一臺以滿足教學需求。其次,需要有理論教學教具,比如黑板、鋼琴。再次,要有多媒體設備,以便在音樂欣賞課中觀看視頻。讓學生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充分感受學箏氛圍。
四、結語
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不僅培養出具有較高的器樂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的音樂綜合性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音樂人才培養成具有良好音樂素養和較高音樂教學能力的工作者。在古箏教學方面,當學生們的演奏水平產生質的飛躍,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會使得學生們在古箏的學習中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平臺。采用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們在古箏學習中后期繼續獲得長足的進步,將音樂專業的學習和演奏技能技巧的掌握化為綜合能力,以此適應時代對人才的多層次和多樣化的培養要求。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高教所教研項目《高等藝術類院校音樂技能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古箏專業教學為例》,項目編號:1640。
參考文獻:
[1]張黎莎.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少兒古箏教學中的應用[J].武漢音樂學院,2010(06).
[2]劉洋洋.淺談民族類藝術院校的古箏專業教學[J].戲劇之家,2013.
[3]張彤.淺談高等藝術院校的古箏課的教學[J].藝術研究,2005(04).
[4]林怡.藝術院校古箏專業規范化教學的思[J].民族音樂,2016.
[5]陳晶瑞.淺析古箏教學[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