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掌控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杜文婷
摘 要: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會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當我們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所以,情感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人們沒有了情感,那么生活就會像行尸走肉一般,沒有一絲一毫的生氣,彈鋼琴也是如此,如果彈琴沒有了情感,那么就沒有辦法去感動別人。本文通過一些例子來分析情感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
關鍵詞:鋼琴;情感;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87-01
很多學鋼琴的人都會覺得鋼琴很容易,手指一碰就能發出聲音,但是鋼琴其實是一門很難的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很單一,而且只能通過琴鍵的發聲來表達演奏者的想法,而琴鍵的發聲又需要演奏者對琴鍵很好的控制,所以這就要求演奏者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但是怎么樣才能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那就是需要演奏者對作品的情感投入。情感的投入是整個演奏過程的靈魂所在。
俗話說得好,“以情動人”,要用情感去打動別人,例如,肖邦的作品,我們都知道肖邦的作品大多數都與國家的命運和英雄形象息息相關,所以他的作品就顯得更為憂郁悲壯一些。
例如他的《降b小調夜曲》,這是一首充滿憂郁和悲傷的樂曲,我們在演奏的時候就不能懷著歡快的心情去演奏,一定要與肖邦感同身受,融入到這首夜曲中,如果我們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沒有任何情感,只是純粹的把曲子從頭到尾彈下來了,這樣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只是把曲子完成了,但并沒有任何意義。再例如孫以強的《春舞》,這是一首很歡快的有異域風情曲子,描繪出了春天來了,人們載歌載舞來迎接春天的到來的歡快的心情,所以我們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可以用很愉快的心情來演奏,如果再用悲傷的心情去彈奏,就有些不對味了。
其實彈琴和唱歌是相通的,很多鋼琴曲都是根據省樂曲改編的,所以我們在演奏鋼琴曲的時候也可以用嘴巴哼唱出來。在歌曲的演唱中,為什么有的人唱的歌能把人唱哭或者是渾身起雞皮疙瘩,但是有的人唱完了,別人聽著都不為所動?這就是情感的力量,把人唱哭得演唱者一定是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去演唱,可能他沒有很好的演唱技巧,但是一樣能夠去打動聽眾。
所以彈鋼琴也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聽沒有情感的音樂,音樂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不同的人演繹都會有不同的風格,就比如朗朗、李云迪以及王羽佳,同樣都是在全世界很有地位的鋼琴家,但是彈琴的風格卻完全不一樣:朗朗的彈琴風格很豪放,音樂沒有掩飾;李云迪很委婉,而且很低調;王羽佳很瘋狂,彈琴不在乎外界人的眼光,只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所以音樂的好壞從來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有打動人的音樂,才叫好的音樂。
不同的時期的作曲家在創作樂曲的時候,風格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巴赫出生在巴洛克時期,所以巴赫的作品就很神圣,而且結構和音符都很規整;而貝多芬出生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義時期的規范,又有浪漫主義時期的多變。不同的地域對樂曲的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彈奏作品之前,一定要深挖作曲家的創作背景以及寫作意圖,從而了解到他的情感,這樣在演奏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好的把握住樂曲的情感。
當我們心情低落的時候,會喜歡聽悲傷的歌曲,心情開心的時候,喜歡聽歡樂的歌曲,這就是我們的情感在影響著我們對音樂的選擇。可能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想彈奏一些小調的音樂,這時候抒發出的情感是很純粹的,或許這時就能夠感同身受的了解到作曲家當時的心情,可能更能夠準確的彈好這首曲子。
音樂與情感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音樂需要情感的推動才能夠更加動人,情感需要音樂的支撐才會更加濃厚。
因此我們在學習一首新作品時一定要深刻的掌握作曲家的創作背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會對我們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彈鋼琴千萬不要一味的追求鋼琴的技巧和速度,這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情感的投入,有了技巧和速度,再加上情感的烘托,那彈出來的這首作品就會是一首很成功的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