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陜北秧歌舞蹈中“圓”的體現

      音樂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年09月26日 04:20

      陜北秧歌鬧元宵

      田龐華

      摘 要:漢民族的早期發展主要是從中國中部的陜西、河南等地區向東部逐漸繁衍遷移而來的,人類的產生必將伴隨著舞蹈的產生,陜西地區的陜北秧歌是產生較早的漢族民間舞蹈。陜北秧歌作為文化的載體是漢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圓”不僅表現于外部形態,還表現在其所具有的文化思想中。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對于“圓”形的崇拜,在舞蹈中“圓”形作為文化思想的體現,它符合了漢族民間舞蹈的審美特點,也符合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陜北秧歌;圓;表演形式;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83-02

      一、前言

      漢族民間舞蹈中的秧歌活動早在宋代就已經產生,秧歌早期是用來祭祀神祇的酬神活動,具有娛神的意義,后來隨著自然與社會的演變、發展,逐漸變為主要用來娛人的表演。廣義的秧歌是各種漢族民間舞蹈表演的集合,其中包含著秧歌、龍舞、鼓舞、高蹺以及旱船等,通過秧歌來表達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人類的產生必將伴隨著舞蹈的產生,陜北秧歌作為產生較早的漢族民間舞蹈。“圓”不僅表現于外部形態,還表現在其所具有的思想文化中,所以通過陜北秧歌所具有“圓”的表演形式與其體現出的“圓”文化內涵,來展現出陜北秧歌舞蹈中的“圓”。

      二、陜北秧歌中“圓”的表演形式

      舞蹈中“圓”形不僅僅以靜態的表演形式出現,還以各種運態的運動路線來展現給人,在運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曲線或旋轉形態。

      “圓”既有飽滿而流暢的線條,又具有高度的對稱性,在舞蹈的動態中給人帶來柔和、飽滿、穩定、對稱又不缺乏動感的形象,人們對于美的認識可以從“圓”這種表演形式中看到。“圓”作為一種形態的象征與崇拜融入在陜北秧歌舞蹈里,它是一種循環往復的環形運動,反映了人們對宇宙運動的認識。

      (一)隊形中的“圓”

      陜北秧歌舞蹈中“圓”的隊形非常普遍,如秧歌隊在傘頭的領導與帶領下進行隊形的變換,來形成各種場圖。在陜北秧歌的大場場圖中,隊形經常會出現“套環”,“雙連環”等圓形,在大場結束后, 秧歌隊成“太陽圈”的圓形隊形,傘頭在圓場中心領唱秧歌;安塞腰鼓開始時,先要在所圈出的范圍里“打圓場”,在大場中除了有圓的隊形之外,還有從圓形中變換出來的“雙葫蘆”等具有對稱性的隊形;陜北秧歌中有“火塔塔”的表演,人們用大塊的煤炭堆成高大的塔狀形,表演中秧歌隊與群眾圍著火塔盡情高歌歡舞,頗有古時遺風,圍圈而舞形成了圓的隊形;陜北秧歌的“踢場子”具有多樣的秧歌表演形式,以李增恒的《二人踢場子》為例,在雙人舞中通過“走圓場”來運用于圓的路線,有著“牛眼睛”、“蛇蛻皮”等場圖,舞者兩人在圓的運動中產生互動,從中進行情感的表達,并且在圓的運動中使舞者與觀眾們產生交流。

      陜北秧歌活動俗稱為“社火”,“社”是土地的意思,“火”有著“伙”的意思,可以看出秧歌是由多數人一起來表演的,群體性舞蹈表演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隊形的變化。

      陜北有這樣的說法:“社火耍的好不好,得看場子圖走的花稍不花稍、地道不地道、豐富不豐富。” 陜北秧歌中離不開“圓”的隊形,它既反映了漢族人民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又展示古代軍事陣圖的遺風。因此,陜北秧歌舞蹈中隊形的變化是相當重要的。

      (二)動作中的“圓”

      陜北秧歌舞蹈的表演動作中具有“圓”的運動路線,在陜北秧歌舞蹈“扭”的基本運動規律中,進而延伸出“擺”的動律。扭秧歌時,舞者通過腰、胯為中心的扭動和頭、肩、臂、胸、手各個部位的擺動協調配合,形成了獨有的陜北秧歌動律特點。因為擺動的幅度有著不同,所以擺動被分為“大擺、中擺、小擺”,以陜北米脂等縣的“小擺”為例,其多以雙手放在腹前左右擺動劃圓弧的運動路線為主,由此可見,擺中有著圓的運動路線。舞蹈表演中“圓”的運動路線給人以柔和、圓潤的動態形象,使舞蹈動作更為流暢,不會過于生硬,最終形成在硬朗中不失柔美的陜北秧歌舞蹈風格。

      “轉”與“翻”是舞者本體所做出的“平圓”、“立圓”運動,在陜北秧歌活動的風格性舞蹈技巧中,常常會出現“轉”和“翻”的技巧。陜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安塞腰鼓“武鼓”的表演中,舞者雙人對打腰鼓時通過“墊腳轉”、“全身晃得腦袋轉”等旋轉技巧來完成快速轉身的動作;打安塞腰鼓的“纏腰鼓”時也有“翻身擊鼓”、“鷂子翻身”等翻身的技巧;安塞腰鼓中起著伴舞和陪襯作用的拉花舞也有著“連身轉”、“蹲身轉”等旋轉技巧。陜北秧歌中,各種“轉”、“翻”的風格性舞蹈技巧,正因為有著圓的運動路線,使舞蹈動作給人自然圓滑,又帶有著一股猛勁的視覺沖擊,讓舞蹈表演更為豐富,引人入勝。

      陜北秧歌的舞蹈動態會經常出現“圓”的動作,這與“圓”所帶來的柔和、圓潤以及對稱的美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舞蹈中通過“圓”來表達對美的追求,因此在陜北秧歌舞蹈中,“圓”的運動路線是不可或缺的。

      (三)道具中的“圓”

      陜北秧歌中有許多道具都是以“圓”形為主的。扭秧歌時舞者手里所拿著半圓形狀的扇子,半圓構造出的扇子在表演中可以方便自如地舞動,正因為采用圓的樣子讓扇子沒有了尖銳的棱角,進而在舞蹈的快速動作中,不會因為道具的問題輕易對舞者造成傷害;安塞腰鼓的鼓面也是是圓形的,正因為有著圓形的鼓面,所以在鼓的側面有著圓潤的圓形線條,在舞者腰挎著鼓大幅度的舞動時,不會因為鼓的側面有棱角,而在鼓與腰的接觸中產生不舒服;陜北秧歌的舞傘中,傘是圓形的,傘面的花紋也是圓形的,傘頭手中所拿的傘被稱為“日照”,作為圖形的崇拜,象征著太陽神,圓潤的傘面也有著防止像尖角那樣誤傷人們作用。圓形狀是柔和的,不鋒利的,所以在陜北秧歌舞蹈中常出現與“圓”有關的道具。

      在陜北秧歌的道具運用路線中也有著“圓”形。扇舞的表演講究扇子要耍得圓、轉得滑,在秧歌扇的快速翻轉中形成流暢的圓形運動路線;龍舞是通過龍的道具運用來進行表演的,舞蹈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借助龍的道具做出“平圓”“立圓”等運動路線,來讓龍的動態形象更為豐富;陜北秧歌的紅綢舞中,以紅綢為道具,常常通過紅綢拋出去所形成的圓形路線進行表演;安塞腰鼓的打鼓動作中,舞者手握著帶有紅綢的鼓槌,通過手臂前后交錯,以劃圓的路線來擊打鼓面,使鼓槌上的紅綢形成圓形。道具劃圓的運動充分的發揮了道具作為肢體延伸的作用,讓秧歌活動表演得更加生動,靈巧。endprint

      三、陜北秧歌中“圓”的文化內涵

      陜北秧歌中的“圓”,不僅僅是單純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內涵的表現。“圓”有著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通過陜北秧歌表演中“圓”的形態來表現出“天圓地方”的宇宙生命意識;追求“和諧”的審美思想以及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大團圓”的民族心理等。

      (一)“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在古時人們就已經產生了對于天地形狀的思考,總結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表現出古時人們常常將“圓”作為圖形崇拜,象征著宇宙蒼穹,有著“尚圓”的思想,不僅中國如此,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也用圓來象征著神。

      這種“天圓地方”的宇宙生命意識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其在陜北秧歌舞蹈中也有體現,安塞腰鼓的開場時,人們就會劃圓圈地來“打圓場”,通過打圓場的這種形式來劃圓示天,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陜北的老秧歌是由二十八人一起跳的,二十八人站在不同的方位代表著月亮的二十八個星宿,來代表天上的月亮,是作為祭祀月亮神的舞蹈來表演的,從中以“圓”來象征著“天”;陜北秧歌的傘頭早期采用桿子為道具,桿子在秧歌中認為有著請神的用途,后來人們在桿上加上了傘面,圓的傘面代表著蒼穹,意為請來的神仙會住在這里,在這種酬神活動中表現出了天圓地方中“天圓”的中華傳統文化。

      (二)“和諧”的傳統思想

      “圓”是用柔和的曲線所構成的,圓之中可以包含其他任何形狀,并且從圓上任何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所以圓具有“包容”、“和諧”之意。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有對于圓的思考,畢達哥拉斯提出了“美是和諧”的美學觀點,他們認為在所有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圖形。

      圓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思想的表現,中國民族一直追求著內心的端正、外表的和順,講究著做人要外圓內方。中國有俗語講“家和萬事興”,在正月里人們扭起陜北秧歌,通過各種圓形的場圖變換將人與人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恰到好處狀態,來產生出更強大的生命力量,形成人與人之間相包容、和諧融洽的氛圍,人們能夠和諧的交流內心情感。

      陜北秧歌的舞蹈動作是通過圓的運動路線來給人展現出對稱的美,體現出沒有棱角的、圓潤的東方美,這種東方美展現出的“柔和”,與受陜北環境影響形所成 “奔放”、“硬朗”相結合,形成了陜北秧歌剛柔并濟的“和諧”。陜北秧歌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有著“和”的美學思想,舞蹈的“圓”中就能夠體現出了“和諧”的傳統思想。

      (三)“大團圓”的民族心理

      中華民族具有“求全求美”的審美心理,“圓”在視覺上能給人帶來完美無缺、包容萬物的感受,所以圓被人們視為“圓滿”、“飽滿”的象征,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態象征,代表著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盼,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團圓美滿的追求。

      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舞蹈形象資料,所畫出多人連臂踏歌的形象,成為了圓圈起舞的源頭,“踏歌”也是中國古代樂舞中連臂圍圈而舞的表演形式。《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節奏不僅是個人成為整體,而且也用共同的感情把個體舞蹈者們聯系起來。當舞者們手拉手形成圓圈跳舞的時候,這種聯系就大大地加強了……

      在古希臘,鏈形舞蹈也常被刻在瓶子上或用粘土做成人形,圍成一個環形。”可見圍圓而舞是出現很早的舞蹈形式,在原始時期人們圍著篝火,連手而歌,踏地為節,身體與思想都凝聚在一起。人們在面對面、手拉手時,就像圓形的圓心作用一樣,會從中產生出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來加強部落的團結興旺。在正月過年期間,陜北秧歌中有“火塔塔”表演,各種秧歌和群眾一起圍著火塔進行表演,有著圍圈而舞的舞蹈形象,形成了團圓美好的場景,這種“圓”形在陜北秧歌舞蹈中表現了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民族心理。

      四、結語

      “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認識融入在陜北秧歌之中,中國文化中“圓”是極致的,佛教認為圓代表著圓融,輪回;儒教對圓形有著和諧、中庸的觀點;道教的太極圖,以圓來解釋自己的宇宙觀。圓形既是美的象征,還是善的象征,有著完美、圓滿、完善的審美思想,表現出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和諧、美好的向往,這也是“圓”能成為中華民族圖形崇拜的原因所在。“圓”形作為文化思想的體現,它符合了漢族民間舞蹈的審美特點,也符合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特征。陜北秧歌作為文化的載體是漢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其表演形式與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中都有著“圓”。陜北秧歌通過含有“圓”的表演形式來保存、發展這種“圓”的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巫允明.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3]巫允明.神州舞蹈[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4]張新德,張熙智.安塞腰鼓[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

      [5]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運動 秧歌 生活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欧美猛男做受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未满小14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男女做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全集|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a级毛片无码a∨| 久久精品韩国三级| 新版天堂中文在线8官网| 中文字幕伊人久久网| 夫不再被公侵犯美若妻|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a| 黄色网址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又大又粗又硬又长免费| 美女免费网站xx美女女女女女女bbbbbb毛片 | avav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韩国福利影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啊用力嗯快国产在线观看|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看最新|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麻花传剧mv在线看星空| 国产igao视频网在线观看hd| 玉蒲团之偷情宝典|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