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 的主要特點初探
鐘越紅
摘 要:20世界十大音樂家之一的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egy Sergeyevich Prokofiev),是前蘇聯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對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脈絡。本文依據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的不同時期,根據時代背景,著重分析作曲家創作晚期的第六、七、八鋼琴奏鳴曲,并結合具體譜例,對作品進行初步分析,從中體會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的民族感情。
關鍵詞:普羅科菲耶夫;戰爭奏鳴曲;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65-01
一、普羅科菲耶夫生平簡介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年),是前蘇聯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包括鋼琴作品、舞蹈作品、樂隊作品、室內樂、歌曲等等。其中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是他的代表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一種體裁。他一生共創作了九部鋼琴奏鳴曲,從創作時間來看,普羅科菲耶夫對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幾乎分布于他創作的各個時期,并體現了作曲家創作思維的發展,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變化。
縱觀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創作,可以將其分為早、中、晚 三個時期。
1918年以前屬于普羅科菲耶夫創作的早期。從童年創作的幼稚的鋼琴小品中,就已經顯現出作曲家創作的鮮明個性,既繼承了古典傳統而又有所創新,音樂語言淸新而又充滿青年般的朝氣。
1918-1933年,屬于作曲家創作的中期。這一時期,普羅科菲耶夫僑居歐美15年之久。
1933年普羅科菲耶夫返回蘇聯后,是他創作的晚期。晚期作品表現出他對俄羅斯民族的感情,對祖國更加深沉、真摯的熱愛,是普羅科菲耶夫創作的黃金時期。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戰爭年代生活感受的第六、七、八鋼琴奏鳴曲。還有,在作曲家生命的晚期創作的第九奏鋼琴鳴曲。其中,第六首奏鳴曲(op、82)創作于1939-1940年。這首奏鳴曲以非凡復雜的內容與極其尖銳的對比著稱,音樂中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早期作品中不可遏止的猛烈爆發的氣質,表現了作曲家強烈的民族感情。第七首奏鳴曲(op、83),創作于1939-1942年,作品突出了俄羅斯人民在和外國侵略者浴血奮戰中表現出的英雄性格。第八首奏鳴曲(op、84),創作于1939-1944年,這首賽鳴曲音樂形象淸晰,音樂中表現出俄羅斯人民經過戰爭的劫難與困苦,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土的疲憊、茫然的心態。由于第六、七、八鋼琴奏鳴曲創作于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所以這三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戰爭奏鳴曲”。戰爭奏鳴曲反映出作曲家強烈的民族感情,它們不僅是普羅科菲耶夫最成功的鋼琴作品,而且作為經典作品已列入20世紀鋼琴音樂的寶庫。下面,就普羅科菲耶夫的“戰爭奏鳴曲”作進一步的結構分析。
二、三首戰爭奏鳴曲
(一)時代背景
1938年,德國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地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了進攻,發生了莫斯科保衛戰,法西斯德國在戰爭中慘敗。 1942年7月,德國又攻打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蘇聯軍隊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成為二戰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參戰的國家和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二戰的爆發并沒有削弱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活力。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他戰爭年代生活感受的“戰爭奏鳴曲”,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反映了他音樂創作的民族情感。
(二)旋律特點
普羅科菲耶夫十分熱愛旋律。他在致蘇聯作曲家協會書記赫連尼科夫的信中從不懷疑旋律的重要性,我愛旋律,認為它是音樂的最大要素”,“探索自己獨創的音樂語言,永遠是我一生中的根本的優點。”比如在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主題的旋律恬靜、優美,讓人回憶起戰前美好、和平的幸福生活。聽起來好像很遙遠,但又是那樣的親切。在他的作品中,平靜的旋律與激烈尖銳的旋律并存。如在第八奏鳴曲的呈式部主部呈現出平穩流暢的旋律,而在展開部音樂的動力性不斷增長,機械節奏不斷運動,出現了極不協和的音響,逐漸沖淡了旋律的主要地位。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創作突破了古典與浪漫派的旋律習慣。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金屬般的鏗鏘的敲擊性格。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中幾乎找不到炫技性的華彩,其創作手法純樸、簡潔,而又不落于俗套。音樂旋律充滿著前進的力量,給人一種嚴肅、宏偉、蒼涼的藝術氛圍。這一點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對新興音響材料的感知及追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和理解普羅科菲耶夫旋律創作的這一特點:首先,這一鮮明的特點來源于他冷峻、粗獷的性格。其次,這與作曲家所處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中體現出的鋼筋水泥般的振人心魄的交響,是20世紀現代化生活節奏和工業化進程加速的產物。比如在他的第七奏鳴曲第三樂章旋律中,就表現出這種鏗鏘的金屬般的性格。
(三)節奏特點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中,充滿了歡樂、跳躍的節奏動機,帶有堅定必勝的信念。如他的第八奏鳴曲第三樂章呈式部中,沉穩而蓄勢待發的音樂語言,動力感強勁的節奏,表現了積極、歡快的情緒。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中還吸取了具有托卡塔特征的快速的律動般的節奏。如在第七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托卡塔曲中包含的濃濃的持續低音、急促頑強的氣勢強有力的節奏支持,構成了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鮮明的節奏特點。
普羅科菲耶夫是被人稱為具有強健的體魄、發達的肌肉和鋼鐵般的手指的鋼琴藝術家。在俄羅斯,傳統鋼琴學派的“重量奏法”,加之普羅科菲耶夫知力感十足的節奏、頗具攻勢的“敲擊”,反映了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創怍的獨特個性。“敲擊性”不等于敲打鋼琴。它既要使音色具有金屬般的鏗鏘的尖銳的特征,又不能粗糙剌耳,制造高分貝噪音。如在他的第六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快速的音流、剖奏和頓音的運用,強烈地表現出這種節奏中蘊涵著的敲擊感。
有時,普羅科菲耶夫還采用18世紀舞曲的體裁和節奏表現音樂。如在第A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中,釆用的就是18世紀所流行的小步舞曲。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還可以找到具有鮮明俄羅斯音樂節奏特點的例子。右手富有動力的節奏,相當于4/4拍當中的八分(音符)三連音,這是俄羅斯的音樂節奏的一個特點。另外,在第七奏鳴曲第三樂章,拍子為7/8拍,屬于動力性的俄羅斯托卡塔,像這樣的拍子在俄羅斯音樂中也較為普遍。
(四)和聲特點
普羅科菲耶夫的和聲思維以復雜的音程的多音和弦代替三度疊置的傳統和弦,不協和和弦取代了協和和弦。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中,不協和和弦得以廣泛應用。為了獲得鮮明的、濃厚的色彩,普羅科菲耶夫常常不解決不協和和弦,并使之獨立存在。在普羅科菲耶夫的和聲配置中,有時產生了平行的三和弦,或者出現七和弦不加以解決地連續進行。
三、結語
處在20世紀,對蘇聯乃至世界音樂文化有著巨大影響的普羅科菲耶夫,對于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是他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領域。他那強有力的,明快動人的音樂的新形象是由20世紀活躍的時代孕育的。他創立了果斷剛毅、精致新穎的音樂風格,他以個性化的旋律,富有動力感的節奏,語言獨特的和聲,繼承并發展古典奏鳴曲思維的曲式結構,形成了普羅科菲耶夫與眾不同的創作特點。從他的創作特點中體現了他對持生活的積極態度、旺盛的精力與堅強的毅力。他的音樂作品與俄羅斯時代背景、民族情感緊密相連。普羅科菲耶夫永遠以自己屬于俄羅斯文化而感到驕傲自豪,并捍衛著俄羅斯在現代音樂的主導地位。他的創作根植于俄羅斯的人民,音樂形象流露出英雄般宏偉或是矜持抒情的性格。如在第七奏鳴曲的構思上,深刻地表現了二戰時期俄羅斯人民浴血奮戰的英雄性格,樂曲音樂形象奮進、樂觀、富有動力感, 這充分地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對俄羅斯民族的熱愛和他深厚的民族感情。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兩耳必須聽到俄羅斯的語言,我必須同我的血肉同胞說話,只有他們才能使我重新得到這里(指僑居國外)得不到的東西:自己的歌,我的歌。”他偉大的天才、磨練得極其嫻熟的技巧、精細的風格以及對俄羅斯音調的天賦感情,使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引起社會的集中注意。普羅科菲耶夫不愧是俄羅斯音樂的天才作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