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峰
一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創作資助項目《寧武關》,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仲義領銜主演,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劇團隆重推出,在演出過程中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肯定。寧武自秦漢以來就是邊關重地,是連接內地和北方的通道、御敵戍邊的要塞,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為兵家必爭之地??惯|名將楊業父子曾屯兵戍邊于寧武境內。 1466年(明成化二年),在今縣城設寧武關,統領三關(寧武關、雁門關、偏頭關)軍務。明末三關總鎮周遇吉與李自成義軍鏖戰寧武關,兵敗以身殉國。特殊的歷史環境和山川形勢造就了寧武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質樸好義的豪放性格。歷史上民眾與歷代戍邊將士休戚與共,為華夏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篇章,構成氣吞山河的邊關軍事文化。
文壇藝苑以此為背景,編寫了許多少戲文小說,以周遇吉為主角的戲曲《寧武關》就是其中之一?!秾幬潢P》,又名《鐵冠圖》《別母亂箭》《一門忠烈》,京劇、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均有此劇目。各個劇種的《寧武關》雖然劇種各異,但內容大體相同。
《寧武關》的故事主要來自于京昆的傳統戲《鐵冠圖》,特別是來自京劇本的“對刀”“步戰”“別母”“亂箭”四折戲。這些戲的主要矛盾沖突,一方面是忠于明王朝的明軍,一方面是要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義軍,沙場鏖兵,刀光劍影,故事的結局是義軍戰勝了明軍,先后攻陷了代州、雁門關和寧武關,周遇吉以身殉國,周母、周妻及周女、周子滿門忠烈。這就表現了歌頌為沒落王朝獻身的明代將領,而批判了要推翻沒落王朝的農民起義軍的主題,由此引起戲劇界的爭議,所以很少上演,幾致失傳。
二
《寧武關》這臺被湮沒了幾十年的傳統戲,在著名戲劇家曲潤海先生的手里復活了。曲潤海為了改編《寧武關》,參閱了多個京劇、昆曲劇本、戲曲《鐵冠圖》、小說《鐵冠圖》《永昌演義》和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并兩次到寧武和雁門關實地考察,經過認真構思,精心創作,反復修改而成。他主要是以京劇本為基礎,對傳統戲《寧武關》進行了重新的構思和創作。在主題、人物和情節上都有很大的改動,突出了周遇吉及其母親、妻子的形象;突出了演員的唱段,使唱腔慷慨激昂、回腸蕩氣;劇本結構也更完整,文武結合、張弛有致,使觀眾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
曲潤海在改編本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理念和美學思想。曲潤海認為,整理、改編傳統戲,實際上是一種重新創作,絕不是修修補補、抄抄寫寫。他改戲的主要原則是區別精華與糟粕,立主腦,減頭緒,改編成觀眾認可、市場需要的戲。他特別強調,“改戲要為劇團、為演員、為觀眾,要改成完整的本戲”。曲潤海改戲大都想到了劇團,特別是演員,使本子有人能演。他認為,整理改編的傳統戲要有劇團愿意演,有觀眾愿意看,改出來的才是好戲,才真正是為廣大的基層觀眾服務。從戲曲本身出發,從觀眾需要出發,他特別重視“要與音樂家、演員合作”,寫好幾段精彩的唱段,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北路梆子《寧武關》的改編正體現了曲潤海改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曲潤海面對如何看待忠于明王朝的周遇吉和要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這個復雜的題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忠誠、重情重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是應該肯定的。劇本重點批判的對象是投降敵方的杜勛、熊通、陳尚智,而不是義軍。投降了李自成又前來勸降的熊通被周遇吉殺死。明朝太監、監軍杜勛強逼周遇吉出關迎敵,而他自己卻成為逃之夭夭的叛徒。叛將陳尚智帶兵攻打總兵府,被周遇吉的女兒射瞎了一只眼。劇本把李自成置于周遇吉的對立面,同時對李自成做正面描寫,使劇本更加富有張力。李自成打代州、攻雁門關、破寧武關,為的是北上進攻北京,推翻明王朝。劇本表現了李自成為推翻明王朝的戰略構想,所率部將英勇善戰。李自成對周遇吉是愛其武藝和節操,欲召為己有。周遇吉對李自成的評價也是正面的:“好一個闖王李自成,絕非一般亂世雄。 ”周遇吉自殺身亡后,李自成讓將其“葬于高阜”,表現了英雄相惜之情。作者認為不能因為李自成的部隊是農民起義軍,就認為周遇吉只有歸順李自成才是正途。從當時的周遇吉來說,誰要推翻明王朝誰就是自己的敵人。周遇吉曾經大破流竄在關內劫掠的清軍,雁門關、寧武關之戰又重創義軍。周遇吉對崇禎皇帝的用人不當造成王朝即將覆滅的局面,也是有一定認識和怨憤的。這種面對復雜題材的處理,體現了改編者對傳統劇目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
《寧武關》舞臺呈現是成功的,它的改編對戲曲創作、劇種發展和邊關文化均有貢獻。一是為我們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考平臺;二是豐富了北路梆子的演出劇目;三是為傳統劇目的改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寧武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問題的范本。對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歷史地而不是非歷史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條件,不能離開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爸揖痹跉v史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道德觀、價值觀,其優秀部分即表現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對后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濃厚的歷史意識來評價周遇吉這一歷史人物,評價寧武關大戰這一歷史事件,就會做出符合歷史規律的令人信服的結論。如果把周遇吉對起義軍的行動理解為逆歷史潮流而動,是維護腐朽沒落的明代王朝,那就是徹底地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了。因為這不是從實際出發,不是從歷史考究,是完全陷于一種非歷史的、反歷史真實的悖論。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們認為曲潤海先生改編的《寧武關》成功塑造了一位傳承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熔鑄民族血脈的悲劇英雄形象。周遇吉的以身報國絕對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為明王朝獻身,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反映民族血脈的精神內涵。
試看周遇吉的作為,一是守關御敵,忠君報國,在古代,忠君與報國是一致的,反映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二是保護人民,避免生靈涂炭,表現了他濃厚的愛民情懷。三是忠于職守,守土有責的歷史擔當,表現了一位將領以身許國、寧死不屈的凜然正氣。這種愛國精神、愛民情懷、凜然正氣所體現的民族血脈,與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所表現的愛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二、《寧武關》是為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藝術家楊仲義量身定制的。楊仲義文武兼備的藝術功底,正適合扮演周遇吉這一角色。劇中周遇吉同朝廷監軍杜勛的沖突,同叛將熊通的較量,同母親圍繞忠與孝的矛盾,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是劇本的基本結構和情節主線。在推動劇情發展的三大矛盾中,體現在周遇吉這個藝術形象上的是“憂、憤、悲”三個字。所謂“憂”,他不僅僅是憂在明王朝即將覆滅上,而更主要的是憂在城破人亡、百姓的安危上,憂在自己如何以五千人馬應對李闖王軍五十萬軍、寡不敵眾的危急局面上,憂在自己怎么完成作為山西鎮總兵這一朝廷賦予的使命上。
所謂“憤”,他憤的是派來的監軍杜勛的干擾和掣肘。他本來要退守雁門,以少御眾,而杜勛卻以尚方寶劍逼他出關迎敵,導致雁門失守,退守寧武關。他憤的是日夜盼望朝廷派來的援軍卻成了叛軍,熊通竟奉李自成之命前來勸他歸順大順。所以,周遇吉不僅要面對李闖王的大兵壓境,還要對付監軍杜勛的干擾、威逼,應對叛將熊通的勸降、動搖軍心。
所謂“悲”,他悲的是對朝廷難以盡忠,對母親難以盡孝,對妻子兒女的安危不能保全,反而拖累全家,走上玉石俱焚的絕路。對明王朝的絕望,對家中人的掛念,使他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但是,周遇吉在“憂、憤、悲”中沒有倒下,他堅強地挺立著。因為他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他有自損一千卻損敵七萬的赫赫戰績,有忠勇衛國的將士。他要的是“聚民心振國魂,光耀神州”。他強調的是軍威和軍魂,當陷入絕境時,要與孤城共存亡,以生命佑護全軍。當李自成攻陷寧武城時,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凜然自刎。演員在這一系列戲劇沖突中,完成了對一位悲壯將軍形象的塑造。
三、《寧武關》為傳統戲的改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作者遵循戲曲藝術的創作規律,體現“改戲要為劇團、為演員、為觀眾”著想的理念,重視發揮劇種的特點,豐富北路梆子的演出劇目,為觀眾提供了一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好作品。
作者在改編中,尊重傳統戲的規律,吸收時尚性的元素,較好地解決了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問題,達到了“文質并重”的要求。高亢激昂的音樂和慷慨悲歌的劇情相統一,抒情敘事的文戲和對打拼殺的武戲相穿插,傳統的戲曲程式表演和 LED的實景相結合,使整臺戲既好聽又好看。
《寧武關》改編本的主題、題材與北路梆子高亢悲壯的劇種風格是一致的,體現了北路梆子演正戲、演正史的優秀傳統。劇中對周遇吉、周母、劉玉貞的幾個大段唱腔設計,充分發揮了演員的特長,受到觀眾的歡迎。第五場“拜壽別母”寫得慷慨悲壯,感情濃烈,周母和周遇吉的唱段最為動人心魄。
當周遇吉要“保護母親,外府躲避”時,周母:
(白)嘿嘿嘿— —兒啊,你錯矣。
(唱)我一個年暮人好景不長,
隨兒行只為得壯兒行藏。
此一生看慣了刀光血火,
畏什么三尺劍鋒?戀什么夕陽寸光?
當周遇吉再次求”母親還是遠避好”,周母:
(白)你叫我避到哪里去?
(唱)我平生愿我兒裕后光前,
也愿你百世流芳效前賢。
你若是為國把軀捐,
不負我諄諄教訓有經年。
周母以“你死為忠,子死為孝,妻死為節,母死為義 ”的傳統家風告誡子女,激勵全家,并把兒子趕出家門,登關去保護蒼生。此時此境,看似無情實有情,突出了周母的大義,彰顯了全劇主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彰顯中華傳統美德,以文化人,以藝養心,正是這臺戲所具有的價值。
四、《寧武關》的語言通俗易懂,富有文采,在改編本中保留傳統戲語言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并加以潤色和美化,又吸收現代生活語言中的新鮮成分,有機地融入全劇中,使觀眾盡享戲曲語言的生動、鮮活、流暢,富有節奏感之美。曲潤海先生是寫戲的行家里手。他創作、改編的戲曲劇本往往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劇中人物的語言既通俗又典雅,符合人物的性格要求。第五場“別母”,周遇吉悔恨自己的一生:
恨我幼時怎不去效漁樵夫、習耕牧、守田園、事農桑,倒得個侍萱堂、全終養、教兒孫、傳家久、繼世長。怎奈卻習什么劍和槍,登什么朝和廊,到如今,叫我進退意彷徨!
全劇的結尾合唱:
寧武大戰多悲壯,守軍義軍敗或傷。
休說遇吉愚忠孝,李闖為人做嫁妝。
這是全劇主旨的揭示,是歷史的反思,是對古戰場的憑吊。巍巍雄關今猶在,過往英雄任評說。潤海筆下生輝,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