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國外的經驗是提升我國小提琴藝術發展的關鍵,小提琴傳入中國后,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但我們在向國外學習的同時,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民族性是一個國家音樂最顯著特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藝術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獨特性,中國小提琴音樂要繼續向前發展,必須走民族化發展道路,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提琴音樂。藝術家有自己的民族,其創作的作品也帶有民族性,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需要以本民族文化為源泉。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小提琴藝術,必須在遵循其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實現中西音樂的完美融合。同時,讓小提琴被中國大眾接受,也必須考慮中國人民的審美習慣。因此,小提琴只有走民族化道路,才能讓中國小提琴進一步成熟,并逐漸走向世界。 一、小提琴民族化的歷程 近一百年來,中國小提琴隊伍不斷壯大,產生了馬思聰、楊寶智、李自立、趙惟儉等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們創作了大量表現民族風格的作品,贏得了人民的喜愛。中國小提琴藝術家為小提琴民族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每個時期都產生了豐碩的成果。 從新中國成立到 1956年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初始階段。這一時期內,小提琴作品大都根據民歌進行創作,一些小提琴藝術家根據中國民歌的風格和內容,創作和改編出了一些篇幅較短的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貼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經過演奏和宣傳,得到了很好的傳播,獲得了不少群眾的稱贊。這一階段小提琴民族化在創作方面還不成熟,作品除了在旋律方面表現出民族性之外,在結構、手法與和聲方面基本上是模仿西方音樂。這一時期較短,小提琴發展進步有限,卻為今后小提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拉開了小提琴民族化的序幕。 1956年至改革開放前夕是小提琴民族化進一步發展階段。 1956年,受第一屆全國音樂周的推動,小提琴民族化開始受到全面重視。這一階段的小提琴作品具有不少創新,呈現出新的特點:在素材方面,突破了民歌的界限,逐步擴展到戲曲、歌劇等方面;在表演形式上,除了獨奏外,還出現了重奏和齊奏曲;在演奏手法上,借鑒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以凸顯中國音樂的特征。一些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引用民族樂曲的主旋律,大膽吸收各民族音樂風格。 1958年創作的《梁山泊與祝英臺》,是這一時期小提琴民族化作品的典范。這首作品借鑒了二胡演奏中的滑指手法,以及京劇、越劇中的囂板、倒板等手法,不僅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也讓作品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改革開放至今是小提琴民族化全面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外交往的加強,中國小提琴藝術家加強對外交流,廣泛接觸到了各國文化,開闊了眼界,也更加意識到了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性。小提琴藝術家在繼承前一階段創作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傳統文化加以整合,借鑒民族樂器演奏技巧,并運用新的思維將各種素材和手法糅合進新作品中,使小提琴在表現民族情感上更加精確、自然。在民族化進程的推動過程中,憑借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小提琴藝術已經吸引到了世界的注意。 二、小提琴民族化的表現 (一)創作題材的民族化 中國小提琴藝術家創作時,往往把民族音樂題材當作創作的源泉。有的作品是根據戲曲、民歌的曲調而創作的,如學小提琴的人經常演奏的《新春樂》即以民歌《賣扁食》為原型。馬思聰的《內蒙組曲》以蒙古族的生活環境為題材,第二章還引用了民歌的曲調,表現了年輕人對故鄉的思念。《新疆之春》是一首維吾爾族風格的樂曲,其中模仿新疆樂器 “冬不拉”的樂句,把新疆人民的熱情奔放的個性表現了出來。此外,楊善樂的《夏夜》、黎國荃的《漁舟唱晚》、楊寶智的《喜相逢》等,都是根據民族題材改編而成,演奏這些民族題材的作品很容易與中國聽眾產生共鳴。根據民族音樂題材創作的小提琴作品,不僅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也賦予了小提琴音樂新的活動。這些根據傳統音樂題材改編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也為其注入新的音樂元素,賦予了它新的生命活力。 (二)作品風格的民族化 每個民族的音樂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在當地的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中國傳統音樂韻味十足、百轉千回,讓人心緒飄蕩,加上小提琴音樂極具歌唱性,容易演奏線性旋律,二者結合正好表現中國韻味,具有很強的意境。沙漢昆的《牧歌》,主題為 G宮調式,曲中只出現了 5個音,猶如中國的五聲調式,表達了蒙古人民對草原的熱愛。在節奏方面,中國音樂有不少散板,讓節奏有很強的伸縮性。樂曲《豐收漁歌》《漁舟唱晚》《慶豐收》的開頭都采用了散板,這讓演奏者可以即興發揮,靈活處理,很適合中國演奏者。陳鋼作品《苗嶺的早晨》,開頭和結尾都是自由速度,讓演奏者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表現自然的活力。中國風格的小提琴音樂,在不影響作品美感的前提下,給節奏、旋律等要素打上了中國烙印,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中國作品,這使得中國小提琴音樂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三)演奏技巧的民族化 為了讓小提琴更好地展現我國民族特點,中國小提琴藝術家還試圖在小提琴演奏中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中國民族音樂注重音的帶腔性,如竹笛演奏的“氣滑音”,拉弦樂器的換把等,小提琴能通過演奏滑音來表現這個特點,而這在西方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是比較少見的。中國的小提琴演奏者通過演奏滑音,可以更好地表達對意境的追求,彰顯中國神韻。例如,在《梁?!穮f奏曲中,為表現傷感情緒,以回轉慢滑音來實現。此外,根據音樂內容和情緒起伏,適當運用伸 張指法、揉弦、裝飾音等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現出音樂的細膩和柔美,這正符合中國音樂特點。演奏樂曲《豐收漁歌》,如 果按照樂譜編定的伸張指法,會使樂曲旋律性更強,聽起來也更流暢。這些演奏技巧大都是為演奏中國音樂出現的,極大地豐富了小提琴音樂的表現性。 三、小提琴民族化特征及其演奏 雖然小提琴音樂最初來自西方,但由于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現代小提琴藝術與西方音樂仍有不少差異。西方協奏曲意為競奏,浪漫樂派時期協奏曲開頭常是奏鳴曲式,具有鮮明的對比和沖突。中國樂曲多為描繪自然、借景抒情的作品,注重“萬變與不變”的轉化,對比和沖突較少,多段性結構在速度、色彩和力度等變化上會有漸變的過渡,在抒情上有分寸,點到為止。西方音樂追求結構美,有嚴格的曲式結構,如旋律、和聲、樂句、織體等。與西方音樂嚴謹的結構不同,中國音樂審美注重“意會”,在意境和韻味上下功夫,追求淡雅、寧靜、清麗、深遠的思想境界。傳統中國音樂的模式一般是散、慢、中、快、散,雖然沒有再現結構,卻形散而神不散,現代小提琴音樂也吸收了這個特點。西方音樂重要的段落一般在作品的開頭,中國音樂重要的樂思常出現在尾部。西方音樂強調邏輯推理和理性分析,側重個體的表現。中國世界觀奉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整體和諧。此外,中國音樂在創作上比較自由,為音樂的二度創作提供了余地。 目前,國內小提琴在審美標準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采用西方體系,這或多或少造成中國民族特色的缺失。一些演奏者由于長期處于西方的大小調模式中,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識較淺,認為只要增加滑音便有民族風格,以致在演奏作品時很難準確把握,結果是演奏西方作品不夠嚴謹,演奏本國作品又不能凸顯民族特色。中國小提琴音樂主要從民歌和戲曲中獲得素材,一部分為改編戲曲唱腔,在曲式上借鑒了民族音樂循環曲式、多段體等技法,同時從其他民族樂器中汲取精華,增強民族特征。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不能只是單純地模仿某種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應該先理解作品的主題、結構、風格、樂句等特點,感悟其中的內涵和韻味,再將其融入到演奏中。在小提琴教學方面,要仔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學習東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提升演奏者對文化的感知能力,可以增加演奏一些中國樂曲,通過學習戲曲、民歌等傳統音樂,增強本民族文化意識,以培養審美情趣,進而提高演奏本民族小提琴作品的能力。 四、結語 小提琴雖然來自西方,卻同樣能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特征。隨著傳統文化的普及,民族化音樂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小提琴演奏民族音樂。時至今日,小提琴民族化已經取得了不少進步,中國小提琴藝術家向世界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展現了中國音樂的魅力。中國小提琴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小提琴在中國某些地區也成了“大眾化”樂器。當然,中國的小提琴音樂還有不少問題,如作品篇幅普遍比較短小,作品改編多、創作少,作品在世界的影響力還不夠強,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進一步發揮藝術家的積極性,鼓勵更多人去創作,讓作品被大眾接受、廣為傳播。同時,小提琴教學者和演奏者都應該多宣傳中國作品,讓中國小提琴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 孫文怡: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