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洋懸浮器的結構特征-海洋懸浮器全年漂浮水面 揭曉海洋未解之謎
劉亦群
摘要:婁底位于湖南的中部,其境內的民間歌曲資源豐富、風格獨特。本文運用音樂分析法,對婁底民間歌曲的結構進行分析,旨在剖析婁底民間歌曲的音樂本體特征。
關鍵詞:婁底 民歌 結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043-02
婁底地區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包括婁底、雙峰、漣源、新化、冷水江等五個縣、市。婁底地區以漢族為主,但也曾是一個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境內目前還居住著苗、回、土家、侗、瑤、彝、壯、蒙古、回等少數民族。婁底地區所轄的新化、雙峰、漣源素有民歌之鄉之稱,民間歌曲數量十分豐富,風格獨特,多姿多彩。
音樂的結構就如同人體的骨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婁底地區民間歌曲的結構形式是多樣化的,主要有對應性結構、起承轉合結構、加垛結構等幾種類型。
一、對應性結構
兩句體是對應性結構的基本形態,它由上、下兩句組成,兩者之間相互對比又相互統一,兩句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功能的上句是不穩定的,下句是穩定的,上句具有引發、展開的性質,下句具有對答和收束的性質,但兩句在調式、音樂材料和風格等方面表現為傳承發展的統一、平衡的關系,這種結構在北方的山歌如《信天游》《山曲》中較為常見。在兩句體的基礎上還能發展出不少變化形態,如:一上二下式及其變體和二上一下式的三句體、一上三下式、三上一下式、二上二下式的四句體、復對應結構及其變化形式的五句體。
婁底地區民間歌曲的兩句體及其變體結構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一)重復型的兩句體
重復型的兩句體是指上句和下句完全一樣或者幾乎一樣。如新化的《叫我唱歌就開腔》、雙峰的《盼望老天下大雨》,其結構圖示為:A+A或A+A。
(二)功能型的兩句體
功能型的兩句體是指上句和下句在調式功能上具有呼應性。上句一般落在屬音或上屬音上,使其在調式上具有不穩定性,下句落在主音上,獲得調式的穩定。如新化的《哪有心思來唱歌》、雙峰的《懷胎調》,其結構圖示為A+B。
(三)加腔型的兩句體
加腔型的兩句體是指在上、下兩句的基礎上加入襯腔的結構形式。如雙峰的《繡花調》和《五杯酒》(見譜例1),在上句和下句的后面都加入襯句。
(四)一上二下式的三句體
一上二下式三句體其實是兩句體的變體,它的基本形態是在上下兩句體基礎上增加一個重復句或襯腔重復句而構成。襯腔一般接在下句之后,然后再重復下句的后半句。如雙峰的《送郎》(見譜例2)和漣源的《十雙鞋子》。
還有一種是一上二下基本形態的變體,為了情緒發展的表現需要,原上、下兩句中,上一句節奏較寬,抒詠性較強;下一句較緊,情緒較活躍,分成兩個短句(唱兩句唱詞)。如雙峰的《繡麒麟》和《未倒貼》,這種結構形態的民歌在婁底地區的民間歌曲中最為常見。
(五)四句體
四句體也是在兩句體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是對兩句體的變化重復,如雙峰的《太陽出來》(見譜例3),它的后兩句與前兩句基本相似,其結構圖示為:A+B+A+B。
另外一種四句體形式是A(a+b)+B(c+b)的復樂段,如雙峰的《高粱蒸酒味道長》,其主要特點是第三句較第一句有一些變化,第四句又完全重復第二句。
(六)五句體
五句體又稱為五句子歌,五個樂句的旋律有多種組合方式,它也是在兩句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新化的《板栗開花》(見譜例4)《蜜蜂不采野棉花》。
二、起承轉合結構
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是四句體的特殊形式,它主要的特點是在第三句加入了具有變化、對比的材料,使其具有不穩定的強烈傾向性,因而民歌的色彩顯得更豐富。
三、加垛結構
加垛結構是我國民間歌曲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即在樂曲中加入若干規整性的樂匯,以增加樂曲的表現力。它的特點是多為密集型節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強,節奏處理整齊一致,類似于朗誦式的數板 。加垛結構的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被稱為“滾板山歌”“數板山歌”,在湖北被稱為“趕句子”,婁底地區稱其為“連句”或“連環歌”。 如新化山歌《數雞》(見譜例6)。
參考文獻:
[1]劉正維.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3]陳征南.簡析湖南婁底民歌的地域特征[J].中國音樂2008,(02).
[4]梁金平.湘中民歌音調結構及曲式特征[J].中國音樂,2006,(02).
[5]李閩.湘南湘北民歌差異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5).
[6]劉愛利,劉福承,鄧志勇,劉敏,姚長宏.文化地理學視角下的聲景研究及相關進展 [J].地理科學進展,2014,(11).
[7]吳永生,馮健,張小林.中國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礎[J].人文地理, 2005,(02).
[8]戚向前,陳家齊,周仁.蚩尤故里譜寫愛民歌——湖南省婁底軍分區開展“扶貧解民憂”活動紀事[J].中國民兵,2012,(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