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賈姝君 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 新書見面會及學術講座順利舉...
張培培
摘 要:民族聲樂教學中,原本好聽的聲樂作品,學生唱不出感情,毫無感染力,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上不去,學生演唱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在教學中存在普遍性。其形成的原因較復雜、多源。先天嗓音條件有限唱歌吃力;或文學功力弱對作品理解不上去;或從內心根本對聲樂學科不夠熱愛,不夠理解聲樂作品,那么就會有了“得過且過”的懶惰思想。這種現象的存在勢必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整體的教學質量,同時對存在消極情緒的學生來說,也會影響其未來的擇業和長遠發展。
關鍵詞:聲樂教學 作品風格 創作背景
從多年的教學工作分析,先天嗓音條件好、形象好、樂感好的學生更容易出成績,但如何合理引導好學生對演唱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挖掘聲樂作品內質的能力,哪怕自然條件一般的學生也可以唱的很好,或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很快,在這里稱為“講好故事唱好歌”。
一、東北風格聲樂作品
多年前,陳凱歌導演成名作《黃土地》這是一部陜北農村的戲,影片講述了陜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幼年喪母,自小由爹爹定了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看過之后不免對女主人公的命運感到惋惜,更是在了解故事情節后對電影的主題歌,也就是女主人公演唱的《女兒歌》而深深感動,“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五谷里數不過豌豆圓,人頭里數不過女兒可憐,女兒呦……”。這首歌是在男主人公作為部隊文學工作者深入陜北農村采風,了解農村生活,記錄陜北民歌,即將返回部隊的時候,女主人公把握住了最后的機會用陜北“信天游”的曲調唱出了自己凄慘的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人聽來幾度淚下。《女兒歌》這首聲樂作品是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材大學一年級女生的必唱曲目,雖然這首作品的篇幅不大,音域上也不難駕馭,但回憶起這部留下深刻印象電影的時候,情感的閘門傾刻間打開,使得在第一時間就能夠準確的把握作品所需要呈現出的思想感情,這與深度的了解這首歌背后的故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北大荒人的歌》這首聲樂作品是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女生作品,最高音到小字二組A,演唱起來并不難,但沒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實踐是唱不出這首歌詞曲作者所要求的真正含義。“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愛你……”位于哈爾濱的北大荒紀念館和興凱湖畔的王震紀念館里有著關于開發北大荒的歷史知識記載。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干部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臥雪,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譜寫出了“北大荒”開發史上最燦爛輝煌的一頁。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四五十年代的“北大荒”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多么的惡劣,冬天零下40多度的氣溫,夏天的蚊蟲叮咬,沼澤野獸,真是與天斗與地斗,來自全國各地近百萬個鮮活生命在這里爆發,他們的青春在這里激蕩。我們可以想象那些來自浙江,溫州的知識青年是怎樣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中國北方……只有了解這些歌曲的背后,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們唱這首作品時,給她們講解北大荒的歷史和那些開發北大荒人們的故事,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興致很高,學習的過程才會變得很投入有效果。
另一首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的男高音作品,由著名詞作家邢籟,著名作曲家鐵源老師創作的《三江口》,也是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本科三年級男生的聲樂作品。“三江口”是一個地名,地處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的匯合點,因此得名。據曲作者鐵源老師介紹,1984年他們多名詞曲作者到黑龍江北大荒采風來到三江口的時候,望著滔滔東去的江水和一望無邊的即將收獲的農田,被三江口美麗富饒的景色所震撼,很快便創作完成了這首男高音的經典力作《三江口》。“三江口,我的三江口,一馬平川的黑土地啊望也望不到頭……”作為晚輩能有幸聆聽到作曲家鐵源老師從作曲的角度來談《三江口》的創作實在是受益匪淺,印象深刻,對于今后的教學來講更是意義重大。
另一首《八月十五月兒明》聲樂作品,也可以說這是一首具有特殊歷史背景的作品。它的宗旨在于宏揚和歌頌雷鋒精神,以八月十五雷鋒所在連隊分月餅這件事,表現出雷鋒同志一心為他人著想,為國建設著想的無私情懷。有的同學會提出疑問,幾塊月餅至于聯想那么遠嗎?至于和國家建設聯系到一塊嗎?其實難點就在于這里面所涉及到的一個年代背景的問題,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對于20世紀60年代人們的生活不夠了解,在享受著豐富的社會資源和物質資源的他(她)們對幾塊月餅當然覺得不足輕重,說實話作為70后的青年教師也同樣對那個年代感到陌生。當認真查閱研究資料后,不僅覺得這首歌曲的作者是飽含著多么沉重的心情來創作出這部經典之作。雷鋒出生在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不到七歲的雙親及哥哥相繼離世,小雷鋒也從此成了孤兒。本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他常上山砍柴,但財主霸占了村附近山上的木柴,不許窮人砍柴。一天,雷鋒又去砍柴,被地主婆發現,她奪過雷鋒的柴刀,在拉扯中用柴刀朝著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了三刀……今天的人們應該能夠想象十多歲的孩子被如此的殘忍傷害,他的心靈深處將會受到多么巨大的打擊。新中國成立以后,孤苦伶仃的雷鋒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祖國大家庭的關懷,他參加了兒童團。由于表現好又當上了兒童團團長。1950年,鄉政府送雷鋒免費讀書,1956年,16歲的雷鋒被推薦到縣委當公務員。之后他又到農場當了一名拖拉機手,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能當一名拖拉機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再后來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雷鋒從湖南來到東北的鞍山鋼鐵廠,并得到單位多次嘉獎。1959年12月雷鋒懷著滿腔的報國熱忱,準備報名參加入伍。但他的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達不到入伍要求,這可急壞了入伍心切的雷鋒,他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武裝部,講述了自己的生活經歷,表明他參軍的志愿和決心,最后才被破格批準他參軍。雷鋒入伍后由于先天條件差,他就加班加點增加訓練量一步步的追上戰友們并讓成績名列前茅。雷鋒善于學習,他把書裝在軍用挎包里利用訓練和工作間隙學習,養成了一種善于“擠”和“鉆”的釘子精神。1960年5月,駐地撫順發大水,雷鋒把他自己在工廠和部隊攢下來的200元錢捐給了災區人民,可以想象那時候人們每月的工資是多少?戰士的津貼又是多少呢?這200元幾乎相當于現在的十幾萬元啊!這就是雷鋒一心為民的“傻子”精神。1962年雷鋒發生意外不幸犧牲。他短暫的生命,帶給了人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對社會的積極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老師和學生座談深入研究雷鋒的事跡和故事,就年代跨度來講是會產生代溝的,那樣就會導致從思想上難以接受,從而在學習和演唱表演上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事實和實踐證明,在研究這首作品的歷史背景和向學生講述雷鋒故事的時候,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也更加了解此作品。這對作品的教學和演唱有了更深刻,更清晰,更準確的把握。使得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學生接受得更加由內而外。
二、山西風格聲樂作品
山西民歌的聲樂教育一直在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山西民歌的演唱特點淳樸、真摯、豪放即酸楚,牽人心腸,聽完使人有一種柔腸婉轉之感,同時深受廣大民族聲樂愛好者的喜愛。在百姓當中也是備受推崇,其中尤為“走西口”的關注度較高。在民族聲樂的教育中分女生版《走西口》和男生版《走西口》。女生版《走西口》山西河曲二人臺: “家住在太原,爹爹叫孫鵬安,所生下我這一枝花,起名我就叫一個孫呀孫玉蓮。玉蓮我一十八歲整,剛和太春配成行……”。男生版《走西口》又稱之為《叫聲妹妹淚莫流》“叫一聲妹妹呦,淚莫呦流,淚個蛋蛋也是哥哥的心頭肉……我掙上他十斗八斗就往回走”。大家仔細讀這兩個版本的歌詞,你會感覺這兩首作品仿佛是一對兒小夫妻在臨別前對話,一個送行的一萬個不放心,千叮嚀萬囑咐;一個出門的是前途艱卻又盡力的安慰自己的妻子不要太擔心。一對小情侶彼此思戀難舍難分,牽腸掛肚,柔情百轉,怎不叫觀者心疼。但在教學課堂上有的學生不理解,認為“走西口”有點類似于現在的農村人出門打工,聲樂作品未免有些夸張了,甚至有的歌詞接近生離死別顯得不太現實。演唱起來覺得假。據了解,“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陜等地區老百姓為了養家糊口的無奈之舉。“河曲保德川,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民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難民,“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他們背井離鄉,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他們需要坐船出門。一路上風餐露宿,再加上土匪強盜,風霜雨雪或身染重病或出意外,有些人因此命喪在“走西口”的途中。絕大多數人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三年五載也難以回家一次,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的。
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作為這一學科的學習者和傳承人,應責無旁貸的把作品吃透,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深入的了解聲樂作品的根與魂。出在哪里,源于何處。可以說每一步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或歷史典故,或旁聞趣事,或在詞曲作者創作這首作品時所發生的與作品相聯系的感情故事。這些都對我們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都將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中,提到幾首教材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幫助學生全面的從歷史背景,表達內涵,創作來源加以仔細分析研究,對民族聲樂教學而言,將起到從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中國的聲樂工作者,這是我們的任務和責任,只要我們同心協力,開拓創新,中國民族聲樂必將走向世界。”①
注釋:
①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