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 建立完善文化產業鏈提高產業競爭力
王靖一+董菲
摘 要:音樂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產業,在城市文化產業中有著非常重要并不可替代之作用。音樂文化產業作為城市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其發展狀況從一個側面能很好的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及其市場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文化 產業鏈 大慶
音樂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業,也是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產業,同時在城市文化產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樂產業的發展及特性
音樂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許多的內容,比如有主音樂產業及外音樂產業等。主音樂產業主要指的是由音樂直接生成的產業鏈,而外音樂產業指的是間接圍繞音樂形成的產業鏈。主音樂產業包括數字音樂產業、音樂唱片產業等,而外音樂產業包括音樂軟件開發產業、音樂錄音設備制造業等。另外,由于音樂產業有時也會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形成混合型音樂產業,這時可以將其劃分到廣義的音樂文化產業上來,例如音樂廣告、音樂電視、音樂傳媒、音樂廣播等。
音樂文化產業具有一些明顯的特性:第一,知識性。只要是文化,其就一定具有相匹配的知識水平。音樂文化產業就具有較強的知識水平,并且含有豐富的創新意識和創新靈感。一般圍繞著音樂文化理念為重點,集信息技術、音樂文化、傳媒技術、傳播技術于一體的知識、創新、靈感的綜合成果,所以其具有較強的知識性。第二,創新性。因為文化具有背景這個特性所以音樂文化產業一定是在特定的背景下進行完成的,但是這種文化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拷貝和粘貼,而是在人類現有的想象力和靈感的基礎上又對其文化的創新和進一步提高,所以說音樂文化產業具有創新性。第三,融合性。音樂文化產業是由媒體、文化、技術、情感、思想等相互聯系的產物,不單表達了濃厚的思想感情,還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性、政治思想、藝術內涵和社會背景,具有較強的融合性。第四,附加值。音樂文化產業的主要元素有知識、信息、技術、文化、媒體等,其具有一定的附加值。在音樂文化產業市場中,知識和媒體的附加值比一般的產業要高得多,因此,音樂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二、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現狀
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目前正處于全面成長階段,在內在、情勢、內容上都有了較高水平的立異和發展,與此同時,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對音樂文化產業市場的繁榮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也了解到了音樂,對音樂的人是隨著成長不斷加深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音樂的學習道路,音樂將逐步淪為人類一個重要的精神樂園,可以這么說,音樂已經在信息化的時代急劇暴漲。在現階段的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人們常忽視的問題,我們必須開始重視起來。隨著音樂文化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加大,由于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缺少創新元素,當需求大于供給的時候,所提供的文化遠遠跟不上現有的市場。音樂市場往往容易受到傳統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卻忽視了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創新的元素,音樂文化市場慢慢開始產生濫俗現象。不過這也從而使得很多新的音樂作品出現,雖然并不是全部的作品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這一切都是因為大多數音樂產業只注重對音樂產品的生產,卻忽略了音樂市場的需求,呈現的只會是內容重復、缺乏特點、形式單調的音樂產品。所以在發展音樂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自主創新意識,不然呈現的文化市場只會是復制粘貼,沒有新穎的特點。因此,首先我們要創設音樂文化品牌,利用創新這一點來增強音樂文化產業在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從品牌經營開始,打響第一槍,打造獨特的音樂文化產業,著重創新這一點,做到與其他文化產業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絕不發生與其他文化產業的內容重復現象。其次,在自主創新意識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知識水平的提高,把創新性與知識性完美結合,迎合現階段市場需求,對消費者的需求隨時跟進,從而不斷提高音樂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日益發展的文化產業,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牽動作用尤為明顯,尤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文化產業建設的自發性也提出了強化性與整體性的要求,在音樂文化方面,我們就應該把音樂文化研究的重點放在產業研究上,或者說從產業角度去對音樂文化進行全方位細致研究。
我國目前的音樂文化市場還不能完全滿足于市場需求,因為在人才的知識水平和數量上還遠遠不夠滿足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制度和教育培訓機制。懂音樂、知識水平高,還了解市場經濟的多元型人才匱乏。這無形中給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個阻礙。近年來,文化的產業版權保護問題也成為許多唱片公司所關心的問題。另外,由于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音樂產品可以被免費下載使用,對音樂市場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由此可見有關音樂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應不斷完善,音樂文化市場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管理。
三、大慶城市音樂產業化發展
如今我國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寬泛、人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異的價值取向標準。大慶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型年輕城市,也在同樣地面臨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體現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等眾多方面。面對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的大環境,音樂文化產業作為企業文化與精神傳統和工作作風的主要陣地,對于構建什么樣的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如何建設,如何秉承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曾激勵著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具體體現,具有歷久彌新的力量。半個多世紀以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精神體系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大慶音樂文化產業體系的寶貴財富與資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如今蓬勃發展的音樂文化市場經濟并不排斥,大慶精神不斷地賦予音樂文化產業以新的生機與活力,而音樂文化產業更需要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凈化與洗滌。
在城市音樂文化產業建設中,大慶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大慶城市音樂文化產業受城市人口、社會、政治、科學、經濟等條件制約的集約型影響。其次,大慶城市音樂文化產業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文化要素影響,具有自身的系統性、也有著其獨特的區域文化特色。再次,大慶城市音樂文化產業由不同的市民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城市音樂文化模型,促進了大慶音樂文化產業的多樣性發展。大慶獨特的音樂文化就應當以此為依托創建城市音樂文化的品牌,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
大慶城市音樂隨著文化產業化的浪潮不斷深入地發展,構建著大慶特色的城市音樂文化系統和城市音樂文化模式。大慶城市音樂產業化的發展在進入新世紀后,雖然受到一定的制約,但也在摸索中取得了新的發展和提高。大慶當地的學者們根據大慶城市音樂產業、藝術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對大慶傳統音樂、民俗音樂、流行音樂、高雅音樂等音樂文化進行產業價值分析,從整體上構建出具有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城市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因此大慶的音樂文化在價值鏈的銜接和傳遞中逐步實現著自身產業化的發展,在音樂產業給自身帶來利潤的同時,也在一步步科學的、客觀地構建著獨具大慶特色的音樂文化產業的模式。
但是與此同時,制約大慶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和“軟肋”仍然是比較突出的,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第一、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小,自我發展能力弱,有雄厚實力和影響力的大型音樂文化企業集團全市僅有兩家;第二、文化品牌缺失,市場競爭力不足。在全國叫響,并具有一定影響、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寥寥無幾,地域資源優勢尚未被充分地轉化與利用;第三、音樂文化市場發育度整體較低,居民整體消費水平不高,市民對音樂文化消費提不起勁頭。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起主導作用的今天,音樂文化產業與新學科、新技術和新趨勢已然聯系得越來越緊。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創新思維,就難以生存,更很難成就一個能適應社會發展、并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音樂文化產業模式。
城市音樂文化對城市人文環境的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城市音樂文化能夠有效提高市民綜合素質。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活動,能極大程度地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樂觀的人文理念對城市的穩定有著巨大的影響。城市的音樂文化在這里傳達著和諧的意境,使人們在心靈上得到凈化,精神上帶來享受。另一方面,創造和睦安康的社會環境。音樂文化中的教化性和自由性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擬的,音樂以符號的形式,將特殊的感性形式表達出來,人們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對于審美個體來說具有極強的滲透力。生活在這種空間的人們能促進心境上的提升,更加會引導市民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提升社會的和諧度。讓城市音樂文化產業成為可以闡述大慶精神的載體,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將是大慶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
總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整個文化產業和市場經濟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現階段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正在飛速的發展,音樂文化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前的城市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形勢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氣質和精神面貌,還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及其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大慶作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將這種精神融入了城市音樂文化產業建設體系,豐富了音樂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更拓展了發展途徑。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些阻礙音樂文化市場前進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應該把握城市文化發展方向,同時善于發現與總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使得城市音樂文化產業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顏建國.音樂文化產業與執政效能[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于瑞恒傳播媒介的演變與當代數字音樂產業[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3]郝勝宇.國內城市品牌研究綜述[J]. 城市問題,2009(1).
[4]柳青.城市音樂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價值[J].湖南學院學報,2006(03):38-44.
[5]汪清.中國城市音樂人類學研究現狀評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6):35-38.
[6]張迎芬.我國音樂文化產業傳統發展路徑研究[J]. 人民論壇,2011(24).
[7]張慨.陜西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 延安大學學報,2011(3):23-24.
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