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歌唱中的音準問題
陳姝
摘 要:歌唱的音準對于每一位從事演唱事業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聲樂初學者經常在演唱一首作品時,會出現音準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呢?本文通過對于歌唱時音準這個問題具有影響的若干個因素的闡述和分析,試圖幫助廣大的聲樂愛好者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歌唱 音準
演唱者想要準確無誤地對歌曲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求歌唱者的發音必須準確。音準不僅僅是通過視唱練耳的學習來進行解決的。有許多天生聽覺好的人,在發聲技能不能很完善地掌握、情緒不夠自然舒展、或身體欠佳時候,都會出現音準不準確的情況。因此,我想對于影響音準的幾點原因談點淺見。
一、 歌唱技巧對于音準的影響
1.氣息
眾所周知,發聲的動力源泉就是歌唱氣息,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吸入肺部的氣息,從氣管送到喉頭,這是在橫膈膜兩側的肋肌與胸腔的控制相互作用之下完成的。聲帶發生了振動,因此就產生了聲音。對于氣息的良好控制形成了良好的歌唱支點,所以,正確的呼吸對于歌唱來說是首要的,也為良好的歌唱做好了鋪墊。
歌唱發聲的好與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氣息的利用,由于不盡相同的音高準確度取決于在發聲過程中氣息沖擊的力量。氣息的沖擊力量的大小是被呼吸支點的壓力來支持的。因而,呼吸支點的力量主要靠呼吸的時候氣息的支持來控制。而氣息對于一個初學聲樂的人來說,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它,支持他。氣息的控制不完善,演唱時的音準就不會準確。例如:大口著急地吸氣就必然會導致氣息的不穩定。呼吸的支點如果高的話,氣息的沖擊的力量太大了,很容易令聲音失去自己的控制,因而很難發出準確的音高,常見于音高偏高,就如同剛剛進行過跑賽之后不能馬上進行演唱的道理一樣。同樣的道理,如果不能用及其穩定的氣息緩緩地支持發聲器官,就會缺乏氣息控制的穩定性,形成支持聲帶的力量不夠,氣息對發聲器官的支持不夠,那么也會很難獲得準確的音準,可能會出現音偏低的現象。因此得出結論:演唱者不只是應該具有良好的音準概念,還應該有穩定的氣息支持。剛開始學習聲樂的人氣息不好的原因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氣淺,大多數都是用胸部來呼吸,胸口憋得太厲害,氣息端起來,在歌唱中搭不住聲音,很難控制住。另一方面是由于腹肌的控制能力有限。由于缺少腹部肌肉的訓練,腹部肌肉十分松弛,當然就在控制氣息方面要遜色了,在此情況下可通過仰臥起坐和長時間的跑步等訓練來改善。
2.位置
在美聲唱法的教學中,聲音的高位置是一直被我們強調的問題。高位置的聲音聽起來讓人們感覺聲音是圓潤的,掩蓋的,這樣的聲音很容易透過障礙而到較遠的地方,聽起來音量大,音色美麗,有光澤,同時能夠把握音的強弱變化。具體的操作就是把開始的聲音從咽腔往鼻咽腔送,再接著送到頭腔,所有的操作都是靠氣息支持來完成的,脖子、胸和下巴都是松弛的。把聲音的所有的音域都保持在頭腔里工作。因此,無論是高音還是低音,位置都在高處頭腔里不要掉下來。但是剛剛進行聲樂學習的人技巧是不行的,顧東不顧西,強調了這個又忽視了其他。舉個例子,在練習下行音階的時候,老師要求的是發出的每個音都要在高位置上,因此在練習時總是懼怕高位置不高,所以就不敢往下來,造成在唱下行音階時偏高。在唱上行音階時,又會由于過分想象高位置發聲,氣息的力量又過大地使用了,這樣又會造成音準偏高的結果。由此可見,位置對音準有一定的影響。
剛剛學習聲樂時,音不準是很常見的,不用過分地擔憂,應在發聲之前首先想到要發一個什么樣子的音高,如果連想法上不正確的話,生理部分就不會以同樣做法來響應并予以調節。要用深的、有彈性的呼吸來對聲音進行支持,而不是使拙勁使大勁。同時也需要其他部位共同配合,松弛下巴,舌根和脖子,讓口腔的狀態松弛下來,使聲音能順利地從咽腔送往頭腔。只有加強有效的訓練,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這樣一張嘴就能找到正確的聲音位置。
二、客觀原因對于音準的影響
1.環境
演唱者在進行歌曲表演時,周圍的環境的改變會使演唱者的主觀意識受到影響,因此也會涉及到演唱者音準的問題。比如在一個吸音效果特別好的房間里演唱跟一個回蕩聲比較大的環境中演唱相比,演唱者就會覺得自己的聲音很小,導致用增強氣息的這種方式來盡可能擴大音量,這就容易導致音準偏高。第一次在錄音棚錄音的人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隨著經驗的積累,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了。演唱者在進行歌曲演唱時的環境不可能是一層不變的,要想讓類似的情況不發生或少一點發生,演唱者就應該事先對演唱時的一切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加以考慮,對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預測,并準備好對自己的聲音進行控制和掌握,保持一個輕松自然的歌唱狀態,不讓音準不準的問題出現。
2.心理
怯場的問題是許許多多的學習聲樂的人們都經歷過的事件,這是普遍存在,我們所謂的“人來瘋”是占少數的,從關上門在琴房自己練發聲練唱歌到劇院演出或者是參加聲樂比賽,很多人會在突然出現陌生人聽自己歌唱時而變得膽怯緊張,即使是在聲樂課上,突然有幾個陌生的同學來聽自己上課也會覺得膽怯。這種膽怯不但會導致演唱的人音準出現不準確的現象,對于已經掌握的聲音技巧也可能丟失,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加鍛煉。經常參加演出活動,不管在任何時候,盡量找機會在人多的時候給大家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去積累經驗,習慣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中都能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演唱水平,同時也就解決了音準不準確的問題。
3.情緒
在歌唱的過程中情緒對于歌者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要求。演唱者把心中的情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并且將觀眾帶入到音樂所富有的意境中去,獲得了觀眾思想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滿足。情緒的變化在演唱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音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聲音的高低概念是什么呢?聲帶在振動時發生的頻率。聲帶振動狀態,即聲帶的生理狀態決定了聲帶振動的頻率。聲帶在運動時所呈現出來的是喉部的肌肉和軟骨調節和控制的狀態。在演唱的時候,演唱者要是具有飽滿的情緒,那么表現出來的感情也會充分,而喉部肌肉也處于積極的狀態。若控制的不夠好,聲帶就會很容易發出一種超過該音的振動頻率,而產生音準偏高的這種現象。相反地,如果演唱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歌唱氣息就會形成停滯的狀態。導致氣息僵硬、靈活性差,促使歌唱器官內部肌肉出現非正常的調節,使振動頻率低下來,這樣又會造成音高偏低的情況發生,比如普契尼的歌劇《藝術家生涯》中的詠嘆調《漫步街上》。從一開始旋律就在較高的音區,當情緒低落的時候,高音很容易唱不到位,這樣聲音就會偏低,讓人感覺是唱跑調了。人在緊張的時候也容易把聲音唱得偏高,由于緊張后部的肌肉而變得不自然的一種收縮,聲帶因而也變得緊起來,氣息控制不住,聲音也發生了扭曲。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情緒不好而導致了音準不準確的問題,千萬別有什么顧慮,這樣會使你更加地緊張,只要鼓起勇氣、充滿自信,一心想著怎樣唱才能把自己所演唱的作品表達出應該流露出來的情感。如果唱得偏高了,馬上調整出自然的情緒,要對氣息進行控制,減少氣息的支持。如果唱得偏低了,要讓自己的情緒活躍起來,積極調節上口蓋,這樣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三、 聲樂作品對于音準的影響
1.力度和速度
速度較快或力度較強的作品,在演唱起來音準很容易唱得偏高,這是由于在演唱速度過快得作品時,氣息很容易用得過猛,過分地沖擊了聲帶這會引發喉部、脖子等部位緊張,加上氣淺,就造成了偏高的現象;速度較慢或力度較弱的作品,在演唱起來音準就容易唱得偏低,這是由于在演唱速度較慢的作品的時候,氣息的支點不容易跟聲音搭住,氣息的流動性就差,這樣很容易導致發聲的器官松懈,因而造成了偏低的音準。
2.節奏
在聲樂作品中,有些歌曲具有很復雜和明快的節奏性,如果氣息跟不上節奏的復雜變化,音準的問題也會出現。比如《吻的圓舞曲》,它的速度是很快的,三拍子強弱弱的節奏感很強烈,加之B段的節奏型發生與A段不同的變化,這種情況很容易讓演唱者從心理上就產生懼怕的感覺,從而增加了緊張的心理,氣息上提,喉嚨緊張,自己的歌唱狀態把握不了。在節奏變化比較多的作品里,我們要注意不要突然唱成慢的或者是快的,而是要跟隨韻律往前唱,氣息的支持也不能亂,要按部就班地流動。無論節奏怎樣復雜怎樣變化,演唱者都需要掌握節奏的變化韻律,及時調整氣息的運用,這樣才能保證音準的準確性。
3.旋律與和聲色彩
在我們演唱一首作品時,它的旋律線條如果比較平穩,音程距離起伏較小的情況下,音準的把握就會容易一些。如果旋律線條起伏很大的話,音程跳動大,音準就不容易控制了。旋律線條在下行時,狀態就不容易積極起來,音準就容易偏低了;旋律線條在上行時,歌唱的狀態又容易過分積極,音準又容易偏高。因此,旋律中若出現了自然音程那就比較好控制了,而遇到不協和音程的時候音準的把握就會困難一些。在歌曲的演唱的過程中,作品的旋律與伴奏之間的連接與色彩對比,也會對演唱的音準產生影響。
4.調式與調性
由于大調式的主和弦比小調式的主和弦穩定,因此,大調式的歌曲作品比小調式的歌曲作品在音準上更好把握一些。小調式的作品在演唱時更容易唱出偏低的音準,尤其是在中下聲區或者慢板中較為明顯。單一的、不富于變化的調性的聲樂作品,在演唱時時,音準的把握是比較容易的;復雜的、變化色彩濃郁的調性相對來講,想要把音準唱得準確是要費一番苦功的。每種調式調性都有它本身的特點與色彩,演唱者也要按照這種變化來調整自己的音準和音色。比如在演唱時如果恰巧在換聲區的地方碰到了調式調性的轉換,或是高音的區域正好落在你的換聲點上,因高就特別容易偏高;而時值長又遇到減弱處理的時候,或是氣息過于沉重的時候,音準又會偏低了。
在歌唱的過程中,影響音準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很好地掌握發聲技巧,樹立良好的歌唱心態,調整好演唱的積極狀態,對歌曲作品注入單純美好的情感,全身心地徜徉在音樂當中,才能提高歌唱中音準的準確度。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