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教學1
張大光
摘 要:中國古典舞教學是舞蹈教學中比較難教的舞種之一。手臂的訓練又是中國古典舞教學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筆者在長期的舞蹈實踐與教學中,總結出一套針對中國古典舞手臂訓練的教學方法。此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已有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從手臂的基本位置、指的訓練、腕的訓練、肘的訓練、肩的訓練五方面進行論述,以期對中國古典舞教學盡自己的一點兒微薄之力。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舞蹈教學 手臂訓練
中國古典舞的手臂是—個復雜而極富表現力的部位。由于手臂具有運用靈活、支配自如的特點,使得它成為整個身體動作中被發展得最豐富,也是最優美的一部分。“手臂動作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傳情達意方面有著極為細膩的表達方式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并且,還有著自己獨立而完整的表現程式。尤其在古老的東方舞蹈中,這一特點更為鮮明”。①我國戲曲藝術中對手臂動作的發展和運用,其形式之多,讓人眼花繚亂。僅手掌運動的形態描述就有各種各樣的形容。如:切、分、蓋、推、攤、提、壓、撩、繞、盤、轉、抹、劈、托、穿等等。著名戲曲表演大師梅蘭芳就總結出上百種手的造型。通過若干表演藝術家的積累、總結發展、越發使得戲曲舞蹈中的手臂動作多姿多彩,在表現力上獨占優勢。同時也增強了它的表演難度。一個沒有經過專業化訓練的演員,是不可能很好地支配和運用于臂動作的。身韻在吸取大量的戲曲身段和武術的同時,訓練上要根據舞蹈發展的需要,從科學性、系統性及訓練性等方面去重新認識和整理傳統中的手臂動作。比如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口訣,體現了在審美上、動體現范上以及動作方法上對手臂的嚴格要求,是供我們研究分析、建立手臂訓練教材的極好基礎。“六方圓滿、三節白然、手、眼相隨、大方舒展”這是對手臂動作的總的要求。還有很多很細致的要求如對手臂的形,講“形圓”,動作過程則要“殘圓”,“形圓接線圓,線圓落形圓。”避免僵直,但又忌過于彎曲,要做到圓而舒展,又如對“勁”的要求,“雖發力于腰,必須達于梢”。意即在動作過程中,力量要一直貫通到手指尖上,反對將力量停留在肩或大臀上,形成笨拙、僵硬的狀態。
一、手臂的基本位置
要使學生樹立手臂在運動過程中基本位置的正確概念,必須從一開始學習舞蹈時就教給他們,并反復進行練習,形成習慣,直到鞏固下來為止。準備位:雙背手,兩手手臂在身后輕靠于髖骨上。下側位:簡稱—位。手垂于體側,離骨盆約12公分。平側位:簡稱二位。手在體側抬與肩平,開度與胸平。上側位:簡稱三位。手上舉于體側上方,離頭約16公分。體前位:簡稱四位。手位于胸前,高度抬與肩平,與胸形成90度直角。肋旁位:這個手位男性應用多于女性。手臂在以上位置上有兩類基本造型。一類是圓式,一類是直式。圓式手臂的造型又根據肘關節的旋內和旋外分內外兩種。直式手臂同樣有兩種,一是保持手臂的自然伸直狀態,肘與腕關節無任何動作。例如在翻身一類的技巧中,大都采用這種直式手臂的造型。另一種是肘關節外旋時,這種直式手臂的造型在—些舞姿造型中也常運用。但圓式手臂在訓練中應用最多,因為這類手臂造型變化多而復雜,不容易定型。學生掌握起來困難比較大。另一方面,圓式手臂又突出地反映了古典舞手臂造型的風格特征。所以,作為基礎訓練應多練這一類型。下面將圓、直兩種手臂在幾個基本手位上的造型舉例如下:
第一,一位。肘內旋。手臂呈半圓弧線,兩手握拳或做掌、伸腕。簡稱“圓一內”,俗稱提襟。肘外旋,肘關節微彎稱“圓一外”。第二,二位。肘內旋,手臂呈半圓弧線,伸脆翹指,簡稱“圓二內”,俗稱山膀。肘外旋,肘關節微彎,伸腕翹指。簡稱“圓二外”。第三,三位。肘內旋,手臂呈半圓弧線,伸腕翹指,簡稱“圓三內”,俗稱托掌。肘外旋,肘關節微彎,伸腕翹指。簡稱“圓三外”。第四,四位。肘關屈,內旋、手掌于虎口處對身體正中,手腕無屈伸動作,簡稱“圓四內”,俗稱按掌。肘關屈,外旋,手拿的外側(小指)對身體正中,手腕無屈伸動作,翹指,簡稱“圓四外”。“直一外”至“直四外”的手臂形態,除了在位置上有所不同外,只要把肘關節外旋即可。
二、指的訓練
指的訓練主要針對轉指、輪指、翹指三方面進行:
1.轉指:是手指末梢神經的一種意識訓練,它可將動作的延伸感貫串到指尖,尤其對于初學者,采用單指在胸前進行立圓的轉、繞等練習,可為整個手臂動作起到領法兒的作用。使之在今后復雜的手臂運動中,手指能有意識地、積極細膩地參與工作。轉指練習可做單一的。如單指向左或向右做立圓的環繞,也可同整個手臂一起練習。與小臂(肘關節為限)、大臂(以肩關節為限)做中的和大的立圓環繞。另外,以后再與身體其它部位一起訓練。尤其要注意同頭、眼一起做“點”、“線”的練習。通過在不同運動線上做跳躍、延續或停頓等各種練習,從而加強手指在運動中所起的引導作用。
2.輪指:這是訓練手指靈活、運用自如的素質練習。在所有腕關節的動作中,如盤腕、轉腕、繞腕,都有一個輪指的過程。它能使手掌動作顯得圓潤、豐富,從而增強手掌的表現力。它一般與轉腕一起練習。例如:往里轉腕時小指帶,其余四指依序收攏。向外打開時仍由小指帶。如果先往外轉碗,則由拇指帶其余四指。
3.翹指:是加強手指關節活動的幅度,使手指造型優美、修長,手的動作更加清晰的一種練習。它一般與屈伸(提壓)腕、轉(推攤)腕在一起訓練。也可以讓學生兩手交叉壓指關節,來加強手指的柔韌性。
三、腕的訓練
腕的訓練主要針對提壓腕、推攤腕、盤腕、小五花四方面進行:
1.提壓腕:是腕關節的屈伸運動。一般同翹指—起訓練,屈時手指放松,自然下垂。伸時手指上翹,這個動作要做得脆而小,有寸勁。提壓腕可在手臂的任何一個位置上做,也可在各位置之間的連接過程中做,它還可以同頭、眼及腰部的提、沉、沖、靠等元素進行綜合練習。
2.推攤腕:是腕關節旋內與旋外以及屈伸的運動。一般同翹指、輪指一起訓練。旋內時經過輪指的過程,然后屈腕,再伸腕翹指,用手掌向外推,強調手指根部關節下壓的感覺。推腕和壓腕的結束動作一樣。旋外時手指自然放松成握拳狀,然后再打開伸腕,手掌向上頂,手掌形態同托腕。這個動作要做得有柔勁,它可以同間頭、眼及腰部的提、沉、沖、靠等元素進行蹤合練習。
3.盤腕:是腕關節的環線運動。手腕在空中如同畫一個立體的8字,往外環繞時由小指主動帶,經輪指打開后,同時手腕伸,即托腕。往里環繞時則由食指主動帶,手腕屈,即掏腕,它可同頭、眼的弧圓線及腰部的含仰、旁提、擰等元素一起練習。以上動作可單手做,也可以雙手同做。
4.小五花:即雙手相配合做盤腕。兩手手背相對,盡量屈腕,一手向外環繞;另一手向里環繞。行走路線可做上下直線,也可做8字線。與腰的提沉、含仰及旁提、擰等元素相配合。做小五花這個動作時,要求兩手對襯,腕子轉的幅度要大,轉的過程要圓。
四、肘的訓練
肘的訓練主要針對提壓肘、轉肘兩個方面進行:
1.提壓肘。即傳統中的“三節”(腕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練習。肘關節主動提起再落下,肩、腕、指相隨,整個手臂如波浪般運動,這個練習能使手臂動作柔和連貫。
2.轉肘。是肘關節的旋內及旋外的運動。一般通過穿手、中云手等動作進行訓練。第一,穿手。穿手可在上方、下方、前方、斜前方、斜后方及側幾個不同的方向上做。上穿手,“圓二內”(山膀)準備。右手掏手后在胸前屈肘,肘關節外旋,手指尖向上。左手由“圓二內”(山膀)變為“圓四內”(按掌)。然后右手指尖向上穿,仿佛要刺破天空,拉長右手臂及右側背肌,接著右手肘內旋,手心對旁,手臂由上向旁或旁下打開。旁穿手,分正反旁穿手,順時針方向的為‘正”,逆時針方向為“反”。正穿手可單手做,也可雙手配合做,通常與腰“移”的元素相聯而進行訓練。傳統中稱之為掏手和抽手,掏手即正旁穿手,抽手即反旁穿手。正旁穿手,以右手為例,雙背手準備。右手外轉腕掏手后,雙手在肋旁位,右手經胸前平穿到左旁,與左手在體前交叉。然后再從左向右平行拉開。單手做時,左手后背即可。僅旁穿手,以左手為例,左手在直二外推備,從左至右平行至胸前時,進行屈肘腕旋內掏手,手的位置在肋旁。然后向旁伸直手臂,并注意在伸直手臂的同時,肩、肘至腕關節都最大限度地內旋(但不能聳肩),手心向上。后穿手,可單手做,也可連續地雙手交替做,通常與腰部的臺、腆及旁提擰等元素交織訓練。以左手為例,左手在直二位準備,從左走上弧線至右上方時,屈肘、腕旋內掏手,經腋下向體后穿出。
第二,中云手。這個動作是雙手保持一定距離交錯做盤腕。也可以說它是“小五花”在動作上的放大,因為云手在幅度上可大可小。小至雙手緊貼變成“小五花”,大至雙臂完全舒展開帶上胸腰做大云手。中云手的手臂動作主要體現在肘關節及其以下的部位。有人將這一動作形象地比喻為“揉球。幅度過大,手臂分得太開就不成其為揉球了。例如:左手在“圓四外、右手在“圓二內”準備(山膀)。左手做下盤腕的內環繞,右手同時做上盤腕的外環繞,雙手在胸前有一個上下交錯的過程。然后右手開始做下盤碗的內環繞,左手則做上盤腕的外環繞。兩手不斷上下循環反復。雙手之間始終保持約一籃球大小的距離,動作過程要連貫、流暢。在訓練中進行嚴格的區分,真正達到每個功作的訓練效果。
以上是手臂基本動作的介紹,主要是說明這些動作的做法和基木規格以及它們的訓練目的。總之,對于中國古典舞的手臂訓練主要從以上五個方面進行就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有時候需要靠整體的演繹來進行,切不可過份強調部分,忽略整理。走入盲人摸象的極端誤區。
注釋:
① 張娜.中國古典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P58.
參考文獻:
[1] 張娜.中國古典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劉麗敏.古典舞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鄭偉.中國古典舞教程[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劉欣.中國古典舞[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