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音樂鑒賞平裝
劉佳
摘 要:音樂作為一門學習課程,從幼兒時期一直伴隨著我們貫穿了整個學生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在不斷的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大學音樂教育課程中,音樂鑒賞是主要的教學目標,音樂鑒賞又包括對音樂的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這兩方面,它們兩者之間又有著很深的聯系,對音樂的審美評價是建立在理性認知的前提下的,所以教師們在教學課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理性認知水平,才能提高學生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本文主要論述大學音樂鑒賞中的理性認知與審美評價的關系,提出一些關于培養大學生音樂鑒賞的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的策略,最后對全文做出總結。
關鍵詞:音樂鑒賞 理性認知 培養策略
引言
音樂由情而發,貫穿歷史,從古到今,中西文化的發明中總有音樂推動的痕跡。從遠古的詩經的樸素到唐詩宋詞的華麗和纏綿再到元曲的現實和豐富,緊接著的傳統音樂,之后融入的西洋音樂等等,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流行音樂,它的發展見證這人類歷史的進步。我一直認為音樂是人類世界里的一種虛擬的征服,它用自身的魅力征服不同人的心情。再普通平凡的人,不管他的文化水平怎么樣,地域文化差異有多大,也不管他能不能聽得懂,他都具備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音樂鑒賞能力。不同的人聽著音樂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覺,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音樂的種類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們在欣賞音樂時不能只停留在對音樂歌詞字面或是節奏旋律的淺層理解上,這種對音樂的認知是很膚淺的,而且對于音樂創作來說,音樂鑒賞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所創作音樂作品的優劣,現在是快節奏的商業時代,許多作品也追求的是商業利益,沒有從音樂的本質上欣賞和品味優秀的音樂作品,所以從大學時期,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一、 音樂鑒賞的理性認知
音樂鑒賞的理性認知是指在一首音樂作品中,欣賞著對這首音樂所包含的內容的深度認識,主要表現在對音樂歌曲內涵和文化知識的欣賞和認同。著名的文學家盧梭說過,“音樂家的藝術不在于直接描繪形象,而在于把心靈置于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馬克思也曾經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和這些杰出的人物對音樂有著自己的認知和深刻評價,對音樂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音樂的種類和體裁是有很多種,所以對音樂的理性認知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聲樂作品中,一般是歌詞和音樂同時存在,共同表達歌曲所包含的內容以及感情,人們能夠通過歌詞所表達的意思快速領略這首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這種形式的理性認知是比較直接和顯而易見的。但應注意的一點是,在鑒賞聲樂作品時,不能只關注歌詞而忽略了音樂,畢竟是歌詞和音樂共同組成的一首聲樂作品,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共同鑒賞,才能夠做到理性認知,達到審美評價的,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從歌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豐收和祖國富強的含義,歌詞中再配以歡快的節奏,使人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不同于聲樂作品的鑒賞,在器樂作品鑒賞中,理性認知過程相對來說是比較復雜的,對于一般的鑒賞者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它不單純是從歌詞的字面意思上就能體會到音樂所表達的意思,欣賞者只能從作品的題目大概了解音樂的含義,有些作品即使是通過標題也難以鑒析音樂的本質,需要鑒賞者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作曲者的生平經歷等。例如貝多芬,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他的鋼琴作品《獻給愛麗絲》的創作背景是在貝多芬年近40歲的時候教了一個學生叫特蕾莎·瑪爾法,并對他產生好感,所以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給她,后來因為整理錯誤,寫成了《致愛麗絲》,這部名曲就這樣流傳到了現在。還有貝多芬的《第六(田園)交響曲》,是在1808年完成的,這部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是貝多芬在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小鎮居住后,對農村生活回憶而創作的,這部作品不是在繪畫,而是表達鄉間人們生活的愉悅心情,每當聽到這首音樂的旋律人們就會領略到貝多芬在田園居住時輕松愉悅的心情。所以從這些例子看來,要鑒賞一部器樂作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經歷是非常之重要的,有助于我們對整首音樂作品的全面理解。
綜上所述,在欣賞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產生理性認知的過程中,鑒賞者要充分融入到作品當中,感受作曲者的心情,想象作曲者所勾畫出來的場面,只有在思想與作曲者產生共鳴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鑒賞,達到提高個人認知能力以及整體素質水平。
二、 音樂鑒賞的審美評價
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理性認知是為了達到更為貼切的審美評價,由于每個人的認知水平和個體個性差異,同一部作品對于不同的人來說產生的審美評價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人在鑒賞音樂或音樂表演的時候會發出贊賞,肯定,或是傾慕的心理活動,而有些人也許會給出中等或更為一般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人們通過鑒賞和賞析而產生的審美評價。
一部作品所包括的音樂感情與每個鑒賞者的真實生活體驗是不一樣的,作品只是作者對自身生活體驗或感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音樂家認為是真善美的事物,通過音樂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否能被鑒賞者接受,也就是說鑒賞者在欣賞音樂家創作的音樂時,能否與音樂家產生共鳴,這一過程中正是體現出了音樂審美評價活動的作用和意義。
音樂鑒賞的審美評價不僅要求鑒賞者充分了解和體會到音樂家的創作感受和目的,還需要在這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評價,這就要求鑒賞者首先要走入到音樂作品當中去,用心感受音樂所塑造的意境,然后需要從音樂作品中走出來,品味和賞析后作出主觀或客觀的評價,美國作曲家柯普蘭所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好的音樂鑒賞者既要置身在音樂之中,又要置身在音樂之外,既要批評批判他,又要表揚贊賞他,希望它朝一個方向走,卻看見它朝另一個方向走——幾乎與作曲家創作時的情景差不多;因為為了創作他的音樂,作曲家也必須同時既置身于音樂之中, 又置身于音樂之外,既為它所陶醉,卻又帶著冷靜吹毛求疵的態度。所以一部作品既要有一個好的創作者,也需要有一個好的聽眾,這樣才是完美的。
在現實音樂鑒賞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對于一個文化素養要求過高的鑒賞者來說,一些趣味低俗,思想頹廢的音樂作品,不僅不能給他們以美的享受,反而會引起對音樂作品的反感。音樂作品的形式有很多種,有些是慷慨激昂,跌宕起伏的,有些則是憂郁,傷感,壓抑的,所以音樂鑒賞過程也是和復雜的,鑒賞者要時刻保持清醒,在欣賞感受音樂的同時也要保持主觀的音樂評價,不能沉迷音樂當中,也不能在沒有理解音樂內涵的時候片面客觀的評價音樂。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過程中的理性認知是達到審美評價的關鍵前提,在音樂教育中施教者要正確引導學生理性認知的方向,最終達到熏陶學生情懷,培養高雅興趣愛好的教學目的。其實一部音樂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它所包含的藝術形式和理性認知已經是確定下來的,在教學中只需要加以強調,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到一些美的東西,讓學生能夠積極的欣賞和認可,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內心生出的理性認知,又傳承了優秀的藝術文化。
三、 大學音樂教學中的理性認知與審美評價
近些年來,隨著數字信息化的發展,人們欣賞音樂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歌曲音樂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在大學校園中,現在學生大都追求個性化,許多欣賞和創作的作品大都只停留在聽的基礎上,沒有文化內涵,缺少思想性,久而久之學生們的音樂文化也變成了快餐文化的一種,對音樂的認識也會變得膚淺,只能把音樂當作是吸引眼球的一種表演形式,或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體會到優秀音樂文化的內涵,就更不用說是從中學到一些真、善、美的思想。大學音樂教育作為引導學生認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導教育作用,避免學生們對音樂的欣賞只停留在淺層聽覺的層面上,要是學生領略到音樂文化的精髓,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大學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為國家教育人才的地方,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明確自己所處的立場,杜絕一些不良文化的影響,在平時的音樂鑒賞中,不僅只是做到用耳朵來聽,而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用心去品味音樂的文化內涵,去體驗音樂帶給自身美好的感受。然而重要的是,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憑借個人的喜好來過多的情緒化的來鑒賞音樂,這樣使容易引起錯誤的認知和評價。在鑒賞過程中首先要憑借大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豐富文化知識,冷靜的分析一部作品中優秀和不足的地方,這樣才能對作品做到理性和全面的分析。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欣賞音樂作品時一般是感性所占的比例是比理性所占的比例多的,但是理性認知又是感性的認知支撐,只有將理性和感性相結合,二者相互融合,這樣才能確保對一部音樂作品鑒賞的公平和準確性。在不同的音樂當中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普通的娛樂音樂中,可以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而在器樂作品這樣一些比較有思想內涵的音樂鑒賞中,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這些方式方法并不是死板的,對于不同的音樂要有不同的欣賞方式,在欣賞過程中也需要靈活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平時的音樂教學當中,主要還是要以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為例,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加強對學生理性認知的培養,使之以后不管在那種題材的音樂下,都能靈活變通。
四、 加強培養大學生音樂鑒賞中理性認知與審美評價的策略
1.加強學生音樂文化的欣賞
在大學音樂鑒賞教育課程中,學生的音樂文化專業修養不是很高,只是單純的停留在聽音樂,喜歡音樂,跟隨自身感覺,覺得喜歡的而音樂就是好音樂,但是是時間情況并不是這樣的。音樂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涉及到很多內容,但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音樂專業知識,所以對音樂文化并不是特別了解,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音樂鑒賞中不容易找到鑒賞的方向,所以教師們要傳授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認真耐心的教導學生,運用現在完善的教育設備,結合現代社會背景,講述一些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一首音樂中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這首音樂作品的精髓在于什么地方,并不再是單純的覺得好聽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有文化的大學生,我們應該用專業的知識去欣賞音樂。當然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音樂鑒賞中來,也是很重要的。老師應該灌輸給學生一種概念,音樂是一種文化,而不只是單單的將音樂鑒賞教育當作是一門學習課程,這樣時間久了學生也是會對音樂鑒賞產生枯燥和厭惡的情緒,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去享受音樂。
2. 更多音樂創作背景的融入
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除了它現有的直接表達形式,其背后都有特定的創作背景,所以在音樂鑒賞教育中,可以將當時音樂家創作音樂的背景以及他們的生平經歷講述給學生們聽,也可以播放一些電影,是學生更加清楚明了的了解當時的歷史形式,有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了解產生理性的認知,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評價水平。
3. 增加更多的音樂元素,豐富民族地區音樂文化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流傳下來了豐富的文化知識,音樂作為其中的一種藝術文化,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且在現在國際化的形勢下,音樂的元素是有很多種的,要將各種不同的音樂元素傳播開來,豐富各個地區的音樂文化,對于音樂的理性認知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審美評價也注入了新鮮的元素,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加大各種形式的音樂的教育,增加學生們自身的文化內涵。
4.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增加音樂鑒賞的實用性
如今大學鑒賞課程中主要是以西方音樂為題材,時間久了學生們的鑒賞方法就形成了一種模式,對于西方音樂以外的音樂題材的鑒賞是不利的,理性認知得不到創新,這樣目光會比較狹隘,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的全面認識。所以在音樂教育中需要不斷的更新教學題材,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使音樂鑒賞不只是停留在某種形式的音樂題材下,而是要廣泛的理解并更好的對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出審美評價。
5.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形式的音樂題材,讓學生自己對音樂進行鑒賞,例如,其中一個小組可以欣賞西方古典音樂,另外的小組可以欣賞中國的古典音樂,剩下的小組欣賞現代的流行音樂。最后給出評價,之后再將不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讓學生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增加學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然后來時再根據學生們的分析結果給予總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6.舉行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促進學生對音樂的了解
鼓舞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或是通過觀賞音樂劇電影等,舉行音樂劇表演,將作品中包含的故事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可以鼓勵大部分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塑造不同的故事角色,這樣既加深了表演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觀賞的學生也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啟發,是音樂能夠活起來,大家都能身臨其境,能夠加大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也能使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評價更加的正確和完善。比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梁山伯和祝英臺》這部作品,然后根據作品的故事情節安排表演角色,惟妙惟肖的將人物活現,也能理解創作者的創作心情和目的。
總結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網絡媒體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音樂在人們的生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音樂普及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的問題,人們會“消費”音樂,但往往不會去探究音樂里面內在的東西,這也造就了音樂市場上的低俗音樂的盛行。這種做法對大學生來說是不可取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杜絕只是淺顯的去欣賞音樂作品、用音樂來愉悅自己耳朵的現象,而是能夠真正的、理性的用音樂知識和投入全身的個人感情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真正想要表達的靈魂,做出正確的審美評價。音樂文化鑒賞中理性認知作為審美評價的基礎,需要不斷的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形式和題材來更新自己的認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積極掌握各種不同音樂所抒發的情感,用科學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的內涵知識,感受音樂人傳達的感情。在如今快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從容和優雅,使優秀的音樂能夠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熏陶個人情感,陶冶個人情操。
注釋:
黃海.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理性與審美探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5(2):51-54.
朱育瑩.論音樂鑒賞教學的理性與審美[J].音樂研究,2015(3):71-71.
趙靜.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理性與審美探析[J].北方音樂,2015(12):190-190.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