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城隍廟會祭
摘要:廟會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一種集體活動,我國廟會的演化和發展早在古代就已形成,廟會集合了娛樂、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是我國傳統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從古至今音樂都是人類反映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音樂可以陶冶情操,讓人賞心悅目,所以在廟會中,音樂是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我國各大地方都有不同類型的廟會,正定城隍廟的影響在我國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本文就對正定城隍廟會音樂展開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正定 城隍廟會 音樂調查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031-03
正定古稱常山、真定,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這座名城有著內蘊豐厚的文化,廟會文化就是其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正定的大小廟會數量極多,歷史上興盛之時一年當中連綿不斷。現今規模較大的廟會有九處,為我們留存了一個個寶貴的文化空間。所謂廟會,是一種圍繞著神廟而進行的集體活動,其實質在于群體性的祭祀,常通過歌舞、犧牲供奉等禮儀行為來實現人神相通的目的。在廟會諸多的活動當中,各類型的音樂活動是其中重要的文化內容之一。《周禮·大司樂》說“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可見,以樂娛神的形式乃自古相承。
一、正定城隍廟會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定的各種基礎建設設施都已非常完善。現如今的正定發展已然是一片大好,繁榮的經濟、便利的交通、豐厚的歷史文化等都促進了正定的發展。隨著正定的不斷發展,正定廟會音樂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動。近年來,正定廟會舉辦的越來越豐富精彩,廟會的活動不僅多種多樣,廟會的音樂形式更是豐富。凡是舉辦廟會都會有絡繹不絕的游客到來,廟會音樂更是讓游客享足了耳福,正定廟會不僅給游客帶去了歡樂,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就城隍廟會來看,它包括民間自發組織、由信眾自發獻演以唱小曲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活動以及雇請的戲曲表演和其他神人共娛的音樂活動。正定的城隍廟會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是正定民眾非常重視的民間祭祀儀式活動。每年農歷十月一與七月十五的“鬼會”、五月十七慶祝城隍爺生日的“誕辰會”和臘月二十七“歲末會”,城隍廟到處都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二、正定城隍廟會音樂存在的空間場
一般來講,包括敬神儀式活動、音樂活動以及商貿活動在內的所有廟會活動,其空間場是以廟宇為中心的,然而正定城隍廟的音聲活動卻由于各種原因,同時存在四個空間場。
(一)木制廠街道前的空間
最早的正定城隍廟建于明洪武年間(乾隆《正定府志》,有“在府治西南隅,明洪武初建,正統成化間知府張玉田重修學士劉吉為記,嘉靖二十二年,郡人沈經,萬歷三十二年,郡人焦廷相等相繼重修”)。結合照片與當地老人的回憶,廟宇座北向南,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至北依序有旱橋、牌坊、山門、正殿、后寢宮,兩側有東西兩廡和正殿左右的配房,以及后寢宮兩翼的附屬建筑。整組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嚴謹、主從分明,是集藝術、文化于一體的典型的中國道教廟宇殿堂布局形式。然而,經過了一場文化革命的浩劫,昔日的城隍廟和許多其它的閃爍著古老文明之光的古跡一樣,被摧毀得破敗不堪,唯一留下的幾座空殿被當做正定木制廠的車間和庫房②。然而,厄運并沒有就此結束,1989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其夷為平地,唯一留下的痕跡是佇立在木制廠場院內重修時的老石碑。雖然沒有了廟宇,沒有了神像,但是許多信眾還是認為只有這個最初的廟址才是神靈們認定的人間居所。因此,每逢城隍廟過會的日子,總會有部分信眾在木制廠北門口的小街道前進行他們的娛神活動,這也成為正定城隍廟一個重要的音樂活動空間場。
(二)土地廟前的空間
沒有了廟宇,城隍神像無處安身,人們失去了祭拜的有形媒介,于是一些信眾出資重塑城隍神像,并將神像安置在木制廠東北角外,距廠子北門十米之處的土地廟中。土地廟只是一個不足6平米的小平房,由于空間有限,也由于城隍神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致使城隍神像被作為主神而安放其中,而廟內本來的土地神像也隨著時代的動蕩不知所蹤了。因此,原本的土地廟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城隍廟,正定民眾稱之為城隍小廟。廟前幾平米的小空間成為信眾進行娛神音樂活動的另一個空間場。
(三)新建城隍廟前的空間
然而,將城隍神像安置在土地廟中只是權宜之計。城隍廟沒有固定的廟宇始終是許多信眾心中抹不去的遺憾。1998年,正定信眾自發出錢出力重新修建了城隍廟。新建成的城隍廟是沿木制廠東墻外一排不足四米寬,近二十米長的一排低矮的平房,共計五間,其中供奉著城隍爺、城隍奶奶、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土地爺爺、土地奶奶以及馬恩列斯毛的神像及畫像。雖然廟宇空間依然十分局促,但較于之前只有幾平米的土地廟(小廟),城隍爺和城隍奶奶總算有了一個不再寄人籬下的居所③。這也就是今天正定民眾口中所說的城隍大廟。城隍大廟建成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土地廟中的城隍神像并沒有遷入其中,部分信眾重塑城隍神像安放在新的廟址中。這也就使得今天的正定縣城有兩座實際意義上的城隍廟。大廟前不足八米寬二十米長的街道連接著木制廠東門前的一小片空地就成了信眾進行娛神音樂活動的又一個空間場。
(四)隆興寺
以上三個娛神音樂活動的空間場都是離城隍廟舊址較近的,而第四個空間場則是離城隍廟舊址較遠的,位于正定縣城東門里街的隆興寺。隆興寺建于隋代,是中國國內建造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為什么離舊址較遠又歸屬于不同信仰體系的隆興寺成為了城隍廟過廟時娛神活動的空間場了呢?原因有二:其一,隆興寺不僅歷史悠久,并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更是盛名遠播的皇家寺院。被中國古建專家梁思成譽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以及中國最高的銅鑄大佛“千手觀音”就藏于其中,歷代皇帝多次駕臨并撥款修繕。盛名之下,致使前來為城隍爺過廟的信眾們也常常去隆興寺祭拜一番。其二,無論是舊址處的木制廠,亦或是土地廟和后修建的城隍小廟,都沒有太多的活動空間。調查過程中發現,無論大廟或小廟,還是木制廠北門前的小街道,都無法滿足信眾們進行活動的空間需求。過廟之時,三個空間場異常擁擠,水泄不通。許多信眾遠道而至,也只能燒香并稍作停留后轉道去有著相對較大活動空間的隆興寺繼續他們的娛神活動。
總之,由于信眾心中對音樂活動空間場的不同認定、歷史上不同時期城隍廟址的變遷以及活動空間的限制等原因,正定城隍廟會的音樂活動出現了同時存在的四個空間場。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正定信眾對城隍信仰在時間上表現出的是固定性、一致性,而空間上則表現出了非固定性、差異性。同時,相較于廟宇、神像等祭拜媒介,信眾更加在意的是無形的精神信仰以及有形的儀式行為。
三、正定城隍廟會音樂的來源和音樂類型
正定城隍廟會音樂的來源及類型有很多。有來自半職業音樂團體的音樂、來自信眾的音樂、也有來自乞討藝人的音樂。半職業音樂團體現場的音樂多為河北梆子、豫劇、絲弦等具有影響力的大劇種,獻唱的劇目一般由廟主和戲班的領班協商決定,多為中規中矩的袍帶大戲,獻唱的時間一般自過廟日的前兩天開始,表演三天,每天早中晚各三場。信眾從事的音樂活動形式不盡相同,有的以吟唱經調的形式宣講經卷;有的以民歌小曲、流行歌曲的歌調講唱宗教故事;有的情緒高漲的唱著“紅歌”;有的則打起扇鼓,走起8字舞,“跑功”“陪功”。無論形式如何,這些信眾所從事的音樂活動都有著共同核心內容,即是對神靈的崇敬與歌頌。城隍廟會中出現的乞討藝人大多以演唱俗曲為表演內容。《孟姜女》《小放牛》《哭妻調》等是其常用的曲牌。
總之,正定城隍廟會音樂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以及研究價值。正定廟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沉淀將會更加興盛。正定廟會音樂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不僅可以使得廟會更加豐富多彩,也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對正定廟會音樂的調查和研究,我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了正定城隍廟會音樂,并且也更深層的了解到了正定的特色文化。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我們不應該忽略我國的文化遺產,而因該大力的推動定正定廟會音樂發展,使得我國的傳統特色文化能夠更加興盛。
參考文獻:
[1]申艷廣,王玲玲.正定城隍廟會調查[J].高校社科動態,2012,(01):45-48.
[2]楊青.正定廟會音樂調查[J].戲劇之家,2015,(22):95-96.
[3]顏景旺.傳統再創造:正定城隍廟“送寒衣”儀式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05):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