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音
摘要: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所創作的夜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夜曲Op.15 No.3》的創作情況以及藝術審美分析,從而對肖邦的個性以及本曲的情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肖邦;夜曲Op.15 No.3;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J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131-03
一、肖邦夜曲創作情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7歲就開始了創作,8歲第一次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期間,肖邦在波蘭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于巴黎。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是少有的一位只專注于鋼琴創作的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肖邦創作的鋼琴曲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
夜曲這種浪漫主義抒情小品是由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首創,旋律優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常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夜曲是一種形式自由的三段體器樂短曲,一般中段比較激昂,常有沉思、憂郁的特點。格調高雅,充滿浪漫色彩,旋律歌唱性很強,也有叫做交響詩的,是富於詩情的短交響樂。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響出夜的寂靜,奏出夢般優雅的旋律表現一種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的意境,而肖邦將這種體裁推到了一個鼎盛時期。他在繼承了菲爾德的創作基礎上不斷的擴展其主題材料,賦予其更有深度的藝術表現力,使其成為了浪漫主義鋼琴體裁的一個典型代表。肖邦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一首夜曲,而夜曲也是肖邦眾多作品中最能展現其“詩人”氣質的一種體裁。肖邦創作的夜曲平和而又寂靜,他將夜曲發展成為了一種意境深遠的體裁,遠遠地超越了費爾德。正像哈聶卡所評述的那樣:“肖邦是把費爾德的形式筑高,吹進戲劇性的氣息,熱情,使之更加壯大。費爾德的夜曲是樸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單純的表達,而是經過裝飾,太過于陰郁、熱帶性,或說帶有東方的氣息。”肖邦的這二十一首夜曲每一首都飽含了肖邦豐富的情感,委婉細膩,當然也不乏一些情緒激昂富有戲劇性表現的作品。
二、肖邦《夜曲Op.15 No.3》的創作特色
本曲應該算是肖邦夜曲創作中的早起作品,g小調,單二部曲式,其中運用了豐富的和聲,秉承了肖邦一貫的華麗風格。A段與B段運用兩種不同的節奏型,以此形成對比。
重復是音樂創作中的一種基本手段,可以加強聽者對作曲家所要表現內容的記憶,但大量內容相同的重復也很容易給聽者帶來聽覺疲勞。在本曲中,肖邦運用了大量的重復元素,但他合理的掌握了重復的特性,抓住聽眾的微妙心理,大量運用變化重復以達到目的。例如:在第二次出現主題時提升了一個小三度,重復節奏音型但不重復音符,這無疑給聽眾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強化記憶作用但又不會感到乏味產生厭煩心理。
本曲中,肖邦一如既往的運用了豐富多彩的和聲,大量的復雜和聲以及和弦外音形成了肖邦所特有的音樂流動,這種碰撞形成了奇異的音響。如:從第59小節之后肖邦將本曲從g小調轉到了#F大調,并始終以K46到V7的屬進行,使得音樂流動性更強,讓人覺得有一種無法停止的感覺。李斯特曾說過“從技巧的觀點來看,不能否認:和聲的組織絲毫沒有降低質量,反而越來越變得有趣味和值得鉆研的了。”①如:第68小節(見圖一)右手旋律中只有#f是和弦音,其余均為和弦外音,并且此處的#f是處于弱拍位置。這種碰撞也造成了一種不一樣的音響。在肖邦的創作中和聲是他的一大特色,大量復雜的和聲使得樂曲色彩更加豐富,而這種豐富的色彩也無疑對情感的體現有很大的幫助。再如:第69小節轉到#F大調的VII/II,而后緊接的第70小節并沒有按照常理的到了#F大調的II級,而是接了VII級,形成了一個阻礙進行,配合大量的和弦外音給人以一種無法停止之感。(見圖二)
本曲并沒有特別復雜的節奏,主要特點也就是在于AB兩段之間的對比,A段以流動音符為主,而B段則采用了和聲襯托式帶旋律的節奏型。這種對比除了在結構上起到作用以外更多的還是表現其豐富的情感。肖邦的節奏是在規范的范圍內稍加創新,但又不大膽出格。
三、肖邦夜曲Op.15 No.3的審美
有人發現肖邦在寫作本曲的初稿上曾寫過“觀看《哈姆雷特》之后”,但隨后又將其抹掉。由此可以想見,肖邦在創作本曲時受到過《哈姆雷特》的影響,或許并不一定是對這一戲劇本身的感想,更有可能是對這一悲劇性角色的一種情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師阿瑟·愛德華茲曾說過“音樂既是情感交流,也是思想表達的語言……沒有作曲家有意去寫美,他所要做的是圍繞一個自己所選的主題,以自己所有的學識,告訴聽眾到那時為止他們還沒有感知的東西。美,會隨之應運而生,但他是無法求得的。”②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肖邦本人與哈姆雷特有相通之處。肖邦擁有火一樣的熱情,但身體的病痛使得他無法從行動中將情感表現出去,加上個人性格帶有憂郁的原因,使得這種壓抑在內的情感很難呼出,但又必須找到一個口子將其宣泄,而音樂創作成了他最好的突破口。個人認為,肖邦創作本曲是認為他與哈姆雷特某些相似的、矛盾的情感已經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述,唯有用音樂才能真正抒發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李斯特曾這樣說過肖邦“他在自己的創作中使我們了解到人們跪倒在地上時說的話:一個人所感到的不能用話語形容的請欲和痛苦的秘密,因為他生來就不是用話語來表達這些秘密的。”③
本曲與其他夜曲相比原本夜曲中委婉細膩的感情少了點而更多的帶有敘事曲的韻味。全曲是在一個悲壯的氛圍中進行的。A段中第一樂句是肖邦對人生的一種提問,就好像是哈姆雷特的經典句“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旋律的走向由低一下子沖到高點,迫切的提出自己的疑問,從第7小節開始一直到第12小節主要都重復一個音d(見圖三),這種間隔的重復音給人一種嘆息、呻吟之感,是對前面推向至高點情感回落的一種對答。重復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去熟悉富于特性的樂思,以便在以后引進新材料時把它作為統一的依據。④本樂段中4次不斷的變化重復就好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思索,不斷的提問,急切的想要尋求答案。在加強聽眾記憶的同時也引導了聽眾的一定思考,更為后面情緒的推向高潮做了一個鋪墊。隨后50小節開始的旋律6次重復音型(見圖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屬進行加強音樂流動外更是一個情緒的過渡,為后面達到高潮做一個引導。經過這一情緒過渡后,從69小節到79小節進入了全曲的高潮。高潮的意義在于把兩端的音樂材料加以統一,并提供一個點,使音樂的展開可以以之為出發點,也以之為目標。在旋律中起的作用也是產生強烈的表現效果——簡而言之,它是產生強烈效果的結構因素。⑤在這句樂句中,完全重復的音型一次次的向上推進的音高位置都表現出了肖邦情緒的激昂,是一種內心情緒的完全宣泄,他想要大聲的控訴,想要頂力反抗,這正是肖邦內心深處所要表現的情感。高潮過后經過9小節的嘆息式的過渡使情緒再次歸于平穩。緊接進入的是本曲B段。在這個樂段中,肖邦右手基本都運用了柱式和弦,旋律在左手流動,這種節奏型形成了一種葬禮式的走向。在這個樂段中,與前面A段形成的節奏對比,也是一種情感的對比,在這里肖邦更想表達一種無奈,但在這種無奈中又有著不甘。這里葬禮式的情感也可以說是對之前提問的一個回答。本曲中肖邦沒有設立再現部,這也是根據情緒的需要而設定的。這種設定不會給聽眾帶來不平衡的缺失感,也不會認為情緒不夠而需要補充。這再次印證了阿瑟·愛德華茲在《旋律的美學基本規范》中所提到的音樂的特性:音樂既是情感交流,也是思想表達的語言。
不得不說,這種細膩的情感與肖邦個人的性格以及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關系。遠離家鄉獨自一人在法國生活,逝去的愛情以及孱弱的身體使得肖邦的情感豐富而又細膩也有更多的憂郁。肖邦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文藝界的浪漫主義時期,從某角度來說,浪漫主義可以說是一場運動,它改變了西方世界的生活與思想。這時期,人們開始更注重感情的自由,對思鄉情結的重視,很好的體現在了肖邦的身上。由于革命的爆發,肖邦不得不從波蘭到法國,這也為肖邦的創作帶來了新涵義,對家鄉的思念。或許在這首夜曲中,肖邦最后葬禮式的進行不僅僅是對人生的一種無奈,也有對家鄉英雄們的悼念。
肖邦的一生是矛盾的,李斯特曾用形容歌德所創作的戲劇《托爾夸托·塔索》中主角塔索的話來形容他“他愿望很多,而抱的希望很少,什么也不要求。”⑥肖邦在這首夜曲中表現了一種悲壯的情感,在哈姆雷特式的憂郁中又不乏想要沖破這種情感的矛盾,無奈而又不甘。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肖邦音樂中的思考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停下腳步。我們能從肖邦的這首夜曲中聽到對人生的思考。
注釋:
①《李斯特論肖邦》p19
②《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p258
③《李斯特論肖邦》p115
④《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p264
⑤《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p269
⑥《李斯特論肖邦》p115
參考文獻:
[1]李斯特著 張澤民譯, 李斯特論肖邦[M],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78年
[2]以賽亞·柏林著,亨利·哈代編 呂梁等譯, 浪漫主義的根源[M], 譯林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3]伍蠡甫, 舒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音樂美學卷[M],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1年1月
[4]魏安石, 淺析肖邦夜曲的藝術特色 [J], 價值工程, 2011年第24期,318-319
[5]侯寶才, 論肖邦夜曲的民族精神及藝術風格[J],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9第06期,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