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鑒賞片
曾令陽+++++王康義
摘要:丁丕業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侗寨酣歌》是其聲樂套曲中一部重要的作品。該套作品中旋律部分多處出現了廣西侗族民間音樂的素材,筆者將對其中應用了笛子歌中音樂素材的幾處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現代作品;和聲編配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157-03
丁丕業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后師從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趙行道先生、吳祖強先生,1960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教于廣西藝術學院,1962年返京進修一年,在羅忠镕先生門下全心鉆研管弦樂配器法和交響樂創作,其一生創作聲樂、器樂作品347首,作品編號達98號,公開發表了108首,其中《侗寨酣歌》便是其聲樂套曲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侗寨酣歌》是一套描寫侗族人民生活百態、侗寨美景以及侗族人民期盼更美好生活的聲樂作品,音樂中透著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特色。侗族是我國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在廣西、湖北、貴州、湖南等地均有其聚居地分布。
《侗寨酣歌》由7首聲樂曲組成的聲樂套曲,其主要描繪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中的侗族人民聚居的生活場景等,整套作品中處處充斥著廣西侗族民間音樂的風格與特色,在對這套聲樂套曲的研究中,筆者發現該套作品中旋律部分多處出現了廣西侗族民間音樂的素材,而在伴奏部分,作曲家則為這些素材精心安排了適合其風格且恰到好處的和聲。筆者將對其中應用了笛子歌中音樂素材的幾處進行簡單的論述。
笛子歌是侗族音樂中用侗笛伴奏的侗歌,侗語稱“嘎笛”,通常由男吹奏女歌唱,曲調悠揚、動聽、明快。
一、素材原型應用及其和聲編配
(一)笛子歌與自然音級上的三度結構和弦
1、三和弦
在作品的的第一首——《勒勉溪邊來洗頭》中,在這首歌曲也是整套作品的開端處,前奏的高聲部旋律便明顯地采用了侗族民歌中嘎笛(笛子歌)中的素材。《勒勉溪邊來洗頭》的第1至第3小節,看著似乎是一句帶有華彩性質的、鋼琴演奏的前奏,但倘若將其高聲部旋律剝離出來以首調試聽,則會發現這一句旋律明顯即是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歌——笛子歌《黨的政策真正好》中的引子部分,除了個別拍子處裝飾性的增減,整句旋律幾乎沒有進行改動。《黨的政策真正好》是一首小調式的民歌,屬于溶江笛子歌的曲調,歌中大部分使用la、do、re、mi、sol五個音,并且以la為主音,表現出五聲性調式中羽調式的特征。《勒勉溪邊來洗頭》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侗族女子在溪邊洗頭的場景,表達了甜蜜生活帶來的幸福感、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歌曲采用的是e羽調式,該引子是以一個帶向下大二度倚音的羽音長音開始的,作曲家在這里采用了一個分解式的羽音上的三和弦,以琶音上行到高音區的柱式琶音和弦,接下來的和聲依次為柱式琶音的徵音上三和弦、羽音上三和弦以及柱式琶音與分解琶音交替的宮音上三和弦,隨后由小導和弦(徵音上的小三和弦)進行到主和弦(徵音上小三和弦)。該引子的和弦安排,除了在與旋律風格的順應之外,還講究織體上的照應和互補,動靜結合、交互呼應,在歌曲的開端就仿佛為聽者呈現出了一幅侗寨山間溪邊,青年吹起延綿不斷、深情的侗笛聲,姑娘與之遙相呼應、歌聲與笛聲相聞的場景(見譜例1)。
譜例1、
2、省略三音的和弦
在《勒勉溪邊來洗頭》的即將結束之處,第51小節開始,再一次近乎完整地引用了《黨的政策真正好》中引子的素材,與歌曲的開頭首尾呼應,和聲的安排上也是大同小異。然而有一點不同的是,在悠長的羽音之下,前奏部分中與之對應的是羽音上的小三和弦——即調式的主和弦,使用分解琶音的手法,而在此處則采用了商音上的和弦,使用了震音的手法。且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使用了省略三音的和弦,該和弦是建立在商音上省略三音的七和弦。如前文所述,《勒勉溪邊來洗頭》這首歌曲采用e羽調式,所引用的素材也來源于表現出五聲性調式中羽調式特征的侗族民歌。建立在商音上的和弦,其三音為“小三度間音”①——清角或變徵,清角和變徵在五聲性調式中本就屬于偏音的范疇內,若貿然使用在和聲中,難免產生突兀感;另一方面,保留了三音的七和弦,在風格上將更趨向于西洋大小調,對于五聲性調式音樂極易產生一定的矛盾,且保留三音同樣也會進一步加深和弦的緊張度,與該曲所要展現的歡樂、飄逸的風格略相悖,因此此處采用省略三音的手法則是恰到好處的。除此之外,和弦的根音——商音還進行了一個高八度的重復,與和弦的七音——宮音構成了大二度的音程關系,正好與旋律中倚音和主音的大二度關系相對應,另考慮到,在該素材來源的民歌中,該帶倚音的長音,原始形態是徵音和羽音組合的顫音,在伴奏的和聲中使用震音的手法恰好與之風格相契合,相信這是作曲家在斟酌之下的巧妙安排。
(二)笛子歌與五聲調式縱合性結構和弦
同樣引用了這一素材作為旋律的還有套曲的第六首——《鼓樓秋月夜》,該歌曲中三次使用了這個素材,此處挑選第一處——第6小節至第10小節進行論述。《鼓樓秋月夜》是一首c羽調式的歌曲,歌曲所描繪的是秋季的月夜,侗族的青年們相聚在鼓樓的坪內,歌師在鼓樓內演奏樂器并歌唱,大家相聚一堂、載歌載舞,直至深夜依然流連忘返。在對笛子歌《黨的政策真正好》中引子的素材進行引用的樂句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歌曲的第7小節,出現了一個縱合性結構的五聲調式和弦。縱合性結構的五聲調式和弦,是將五聲調式的橫向音階進行縱向結合,讓五聲音階中的各種音程構成和聲的形態,這種和弦與五聲音調風格相當契合。此處使用的是五度四音列式的縱合性結構和弦,在我國的五聲性調式音樂和聲中,五度四音列式的縱合性結構和弦的音程結構為大二度、純四度、純五度,因其基本形式最低音與最高音間隔五度、由四個音組成,故稱五度四音列,和弦的基本形式主要建立在五聲音階的徵音和商音上。此處五度四音列式和弦是建立在商音的基礎上,和弦總共四個音,由不同的四個調內音構成,由低音到高音分別為商音、角音、徵音、羽音,是一個由五聲調式主干音組成的五度四音列式的縱合性結構和弦。而有趣的是,這個和弦中所使用的音,與其對應的旋律使用的音完全相同,這正是我國各兄弟民族在音樂上的共通性,以及五聲性調式在各民族音樂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
(三)笛子歌與五聲性調式中的變和弦
在《鼓樓秋月夜》的第9小節處,則使用了一個利用五聲性調式變音形成的變和弦,即利用五聲性調式本身包含的變音,來形成帶變化音、非本調自然音級構成的變和弦。該和弦的組成音為F、A、C,是建立在此調商音上的大三和弦,和弦的三音并不屬于該調式的五個主干音,而是該調式的變徵音,為該小節創造了一個變和弦,添入了雅樂音階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相傳侗族人民的祖先是秦漢時期的“駱越”部族中的一個分支,明鄺露《赤雅》:“侗人亦僚。”,另有記載稱駱越部族為越南人的祖先,而越南的林邑樂則是漢唐時期傳入越南,且是現存的雅樂中的重要一部分。基于這一歷史,此處的和聲安排顯得格外有趣。
在這套作品的最后一首歌曲《侗寨又吹起了金蘆笙》中,也多處引用了上述的笛子歌素材,其和聲手法已在前文所述中囊括,在此不多作贅述。
二、素材變型應用及其和聲編配
除了以保持原貌的手法引用音樂素材之外,還有將素材進行變奏之后融入創作當中。例如《勒勉溪邊來洗頭》中的第4、第5小節,便是從前奏中抽取了一部分素材,并且將其拍位改變,使得素材的使用顯得不著痕跡,但仍然使音樂透露出一股濃濃的侗味(見譜例1)。而在套曲的第三首《畫眉唱歌唱得美》中的開頭兩小節,又將《勒勉溪邊來洗頭》的第4、第5小節進行深一步的變奏,并從而發展歌曲后續的音樂。《畫眉唱歌唱得美》是一首借物抒情的歌曲,借描寫畫眉鳥的性格與歌聲的特點,實則抒發了在包產責任制之下生產力提升、侗家兒女過上勞逸結合的富足生活的幸福快樂之情,歌曲使用的是b羽調式,與《勒勉溪邊來洗頭》調性不同。但若從首調的角度看,《畫眉唱歌唱得美》中第1小節將《勒勉溪邊來洗頭》第4小節從第一拍的后半拍開始的旋律開始引用,而第2小節則是引用了《勒勉溪邊來洗頭》第5小節第二拍后半拍以后的旋律,并且將其節奏發展得更為緊密(見譜例2)。這兩個小節中的伴奏部分分別使用了羽音和宮音上四、五度結構的音程,是大切分的節奏型,第一個八分音符為根音,隨后是兩個由五音與根音構成的純四度和弦,并且在這首歌曲中,這一手法大量使用,四五度的音程不構成三度疊置的關系,且未形成和弦,音響更為空曠、飄逸,能很好地表現五聲性調式的風格,而且四度的音程關系在侗族的民歌中極為常見,從而這一手法就進一步凸顯了侗族音樂的特征。
譜例2、
同樣將素材加以變化引用的的還有套曲的第五首《富字全靠黨帶來》,該歌曲的前奏與過門同樣變奏性地引用了《黨的政策真正好》中的引子,但與前面裝飾型變奏不同的是,此處是將該引子中的華彩部分省略,僅僅使用了引子首尾的素材。
三、總結
除笛子歌之外,套曲還使用了許多其他的侗族民歌素材,筆者此文的研究也僅是管中窺豹,尚需繼續深入研究。作品中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可見各民族傳統音樂對新作品創作的重要意義。在這套民族聲樂作品中,丁老先生將和聲進行巧妙的安排,使得歌曲的民族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僅從整體的音樂風格上考慮和聲編排,而且還深入研究歌詞,根據歌詞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細致地安排了恰到好處的和聲,將這套聲樂套曲打造成極其優秀的民族風格作品,值得所有學習者與研究者加以研習與借鑒。
注釋:
①引自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第一章第二節
參考文獻:
[1]范西姆.我的音樂人生[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2]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