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淺析印象主義音樂之德彪西及《月光》曲式結構與演奏風格

      音樂
      藝術評鑒
      2017年08月22日 12:37

      陳婧

      摘要:德彪西(Claude Debssy,1862-1918)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著名的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開創了“印象派音樂”的音樂分支。所謂印象主義音樂,主要側重于對自然中的景物和詩歌創作進行音樂表達,用音樂手法表現出對自然事物第一眼難以言說的心理動態。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充分體現了“印象派”特征,以創新的和聲結構和別具一格的演奏技巧,淋漓盡致的表達旋律音色多層次的微妙變化,令聽者仿佛身臨其鏡!《貝加摩組曲》中的《月光》是德彪西鋼琴作品中的傳世之作。曲中有靜謐、澄澈的旋律把夢幻的月光印象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德彪西用音樂捕捉美麗的自然景色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關鍵詞:鋼琴音樂 印象派 德彪西 《月光》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042-03

      一、引言

      在形式各異的社會背景和音樂觀念變動的主導下,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呈現出流派紛爭的局面,也是西方音樂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二十世紀的鋼琴樂壇同樣也隨著現代派的浪潮,進入了變革的新時期。這一時期的的鋼琴音樂在和聲的自由擴張、無調性的廣泛運用、旋律不受固定形式所限制、曲式結構的自由多變等怪誕而具有個性的音樂創作,給西方音樂注入了新的血液,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音樂大師們迫切以打破傳統、樹立起新的鋼琴音樂風格為自己的創作賦予個性化。音樂家們在音樂的領域里隨心所欲地發展著自己的奇才,奏響20世紀的鋼琴音樂新篇章!

      二十世紀的鋼琴音樂的開山鼻祖——德彪西,是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者。19世紀末在法國繪畫界開散了新的一種分支。著名畫家克勞德·莫奈以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油畫來表達對繪畫新分支的理解態度。人們取其中的“印象”二字命名此流派,即印象主義。這種繪畫流派重在表達對實際中光與色隨時間變化的心情。在音樂領域中,德彪西借用了“印象派”這個詞,在音樂界開創“印象派音樂”這一新紀元,在音樂中大量描寫一些自然景物和詩歌,融入人們對景物的剎那感觸,作曲家的個人感受在音樂中表現出來,對自然美景的情感得以恰當抒發。德彪西是用旋律繪畫大自然的大師,然而,他不是單純展現肉眼觀察到的景物,在音樂中展現的是觀察景物后的過濾和加工后的心理感觸。因此,“印象派”音樂的風格是在對景物感情的基礎上加工的。

      二、德彪西的鋼琴音樂

      (一)德彪西的生平

      克洛德·德彪西(C·Debussy,1862-1918)出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萊,這個小鎮位于風景如畫的法蘭西島中,是藝術家們情有獨鐘的圣地。因幼年受姑媽斯羅坦夫人的影響,對音樂有極大的天賦和興趣。自少年時開始學習鋼琴,指導老師是莫泰夫人,后來被巴黎音樂學院錄取,開始進修鋼琴和作曲。天資稟賦的他在校期間接觸了音樂中的規則,對傳統的音樂教育表示抗拒。即使如此,他在音樂中對新的和聲的探索和對古怪奇異的音樂效果的熱衷得到了音樂界的認可,開創了20世紀現代音樂的先河,他個人也在聲樂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二)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創作技法

      德彪西在鋼琴音樂創作技法上對以往時期音樂規則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抒發人內心情感的同時,更偏向于詩詞歌曲、自然景物的描寫,在聽覺上給人煥然一新的清新典雅的感覺,艷麗的色彩和靈動的音效與平面的繪畫式并列,通過它們這些效果的協作來表現出音樂意境的純凈和旋律清透。猶如繪畫中運用的色彩各異的顏料,德彪西就是運用這些顏料在淋漓盡致地勾勒自己的“畫”。德彪西將這種音階效果應用到自己的中后期作品中,這種音樂效果能勾畫出一種飄忽、若即若離的情境。這種效果在他的鋼琴曲中得到淋漓地展現。

      作為一名技藝高超的鋼琴家,他把鋼琴創作當成是一種親手觸動反應靈敏的情感媒介。德彪西認為鋼琴以它特有的發聲法實現了他的創新性音樂的革新任務。不像李斯特所追求的鋼琴能像管風琴般的宏偉雄壯的管弦樂的音響效果,也不像肖邦利用鋼琴所抒發出的幽雅高貴的詩意效果!因為鋼琴不只是純粹的表達旋律的樂器,而是以和聲與音符相混合為基礎的藝術實踐工具。在德彪西眼中,鋼琴已經經過幾代音樂大師的改造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出旋律所要表達的多層次的感情色彩。

      德彪西在音樂界的嶄露頭角是因為他對新的和聲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作為創作的立足點,他要求在音樂中能夠穩定進行和聲,這就是他改革的一個大突破點。和旋結構的變換結合應用,擺脫了原有的固定模式,走出了一條新的音樂創作之路。

      在音樂演出形式上,德彪西有獨一無二自我的方法。在對鋼琴觸鍵的敏感和對細膩音色的把握恰到好處。在演奏時讓人忘卻了鋼琴是打擊樂器,這種演奏效果還要借助兩個踏板的巧妙結合使用取得盡善盡美的夢幻音響效果!有人曾這樣敘述德彪西的演奏效果:“音符緩緩的漂浮到空中,在空中結合并不融合,最終溶化于透明的薄霧里。”就像勒內·彼特說:“如果欣賞德彪西的作品,他是個畫家,他把自己的曲子取名叫畫,譬如素描、雕塑、阿拉伯式圖飾、假面具、黑白繪畫習作。以鋼琴為基色,以音樂為畫筆來表現大自然的景觀。

      (三)著名樂曲《月光》的誕生的背景與曲式分析

      由于德彪西的音樂創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德彪西起初是瓦格納的擁護者,但后來就開始反對瓦格納樂劇的繁濁,堅持法國特有的音樂風格。1889年,在巴黎國際博覽會的爪哇佳美蘭樂隊的演奏的音樂作品和東方國家展覽廳時常播放東方音樂,東方音樂的曲調、調式等因素為德彪西的創作給予新音響的靈感,他把東方音樂中的五聲音階與傳統的西方音樂進行對比實踐創作,最終開創了具有“清晰、淡雅、樸素自然的朗誦性”的法國音樂風格的“印象派音樂”。

      《月光》創作靈感的來源是一篇著名詩歌《月迷比埃羅》,講述一位意大利青年因物質生活紙醉金迷,最后被美麗的月光殺害。后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得到了月光的原諒,重獲新生的故事。《月光》是踏出印象主義音樂的第一步,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同時具有浪漫主義和“印象派”兩者的特點。全曲德彪西連續運用了夢幻般閃爍的色彩和弦與輕盈的琶音,猶如夜色中月光灑在湖面上優美明凈,勾勒出一幅水天一色的水彩畫。

      該作品A部分的(1-8)小節是音樂的主題,通過不斷的和弦轉換加旋外音效果來烘托主旋律。后演變出一種新的“動機化為旋律”的創作手法。演奏者在演奏這一段時,音效要自然,按照樂譜進行彈奏。音色和彈奏力度要整合充分考慮,在較弱音調中能夠讓聽眾感受到音色有張有合。音色的變化能夠實現色彩的變化。德彪西追求的朦朧、清澈的音效,所以彈奏時指尖接觸按鍵要靈敏、柔緩,對每處琴鍵有獨特的觸感,把音律的跳動全部融入到指尖中,感受音樂魅力,而不是像搖滾樂那種暴力敲擊。這是一種撫摸式彈奏,手指既要敏感又不能僵硬,手臂放松,依靠手腕的力量帶動手指來彈奏每一個音,這樣的彈奏方式才能達到那種漂浮或晶瑩剔透的音效。

      比較印象派與巴赫的作品,不難發現,巴赫的曲子中鮮有踏板的運用,而這一功能恰恰是在印象派中需要著重注意的,演奏者對這個細節的處理能力要嚴格要求。印象派中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時與踏板相結合,能夠有效發揮出作曲家曲子的音響效果。

      (9-14)小節是音樂主題在變化中又重復著前一主題。整個曲子的主旋律鋪開后,印象派的曲調風格就展現出來了,那種朦朧的意境效果,與浪漫主義時期那種氣息寬廣、跌宕起伏的風格截然不同。曲子的利用這種創作技法“勾勒”出一幅靜謐幽雅的月光揮灑在寧靜的湖面上的動人景象。

      (15-26)小節開始,德彪西不想再去讓和聲功能穩定進行,想要創造出一種音樂效果轉換來使得音樂氛圍得以改變,于是就出現了不協和和弦。它的應用可以增加樂曲展現的色彩,音調上更有節奏感,連綿起伏,和弦能夠自由鋪陳。演奏者在進行這段表演時,要在手腕上下功夫,利用手腕的自然下垂感彈奏出和弦有節奏的效果。切忌僵硬的砸琴式的演奏,從而使每個和弦獨立出來。其中(19-24)小節部分,要求演奏者要在音樂中加強情緒的起伏,在這里形成一個較高音樂高潮點,猶如在一片平靜的湖面上,忽然吹來了一陣微風,打破了原有的平靜,在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波瀾。在德彪西的音樂創作中,時常不按傳統方法辦事,腳踏板的運用規則在反復試驗中得以確定,以便更好配合樂律達到理想的音效。在(27-50)小節,摻雜著大量織體表現手法,層次較多,這些織體在樂律中展開加之其4小節旋律的運用,使曲子具有傳統樂曲的特點。猶如在月光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偶有水波蕩漾。規多· 加蒂在表達他對樂曲的感受時如是說道:“上行的琶音是那么婀娜、輕盈,猶如噴泉般地涌出,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在這背景上伸展開來,寬廣洪亮而富于表情。”在演奏此部分時,手腕不要緊繃,節奏順暢,營造出類似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不要依照傳統,靠指頭去敲打琴鍵,彈奏時手指切忌笨拙,若在樂句銜接上不順暢,會帶給聽眾會在感官和心理上的不悅。傳統模式中漸強漸弱有刻意性,若是手腕在放松狀態下進行演奏,則在樂句連接上能夠達到理想效果,銜接恰到好處。其中從(37-41)小節開始,從降D大調轉移到E大調,在此部分,大量使用二度疊置和弦。在《月光》中,德彪西以使用二度疊置和弦來突顯“光”與“色”的鮮明對照。除此之外,他還創新了和弦的構造方式,以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在樂曲中的應用,分解了和弦形式在曲子中的出現,通過音響的變化來造就音樂律動的變化。彈奏時,要突出旋律音,把樂曲推向高潮的意圖!

      從(43-50)小節,又從E大調轉移到降D大調,右手以音樂片段為主,而左手則以分解和弦為主,伴隨著右手的旋律歌唱著,好像陣陣微風輕拂著湖邊的樹,稀疏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呈現出一副唯美的水彩畫。

      樂曲的A部分是綜合再現第一段。

      首先,51-58小節部分延續B部分的琶音織體,背景再現A主題旋律,左手的分解和弦的運用使這部分更加流暢,湖水輕輕泛起漣漪。這部分標記著PPP的力度符號,彈奏此處時,踏板要合理處理,根據音律變化來交叉使用弱踏板和延音踏板,弱踏板不僅能弱化音量,同時又能改變音色,使曲子朦朧而不失清晰,柔和中透著光彩。演奏者在運用踏板時,切忌沒有節制的使用,譬如:從51小節開始,用右手彈奏16分音符琶音時,結合和弦的變換而短暫使用踏板,在彈奏下一個和弦時,稍半抬腳,不能完全放開踏板,接而隨即立即踩下去,通過這種方式來調節和弦,能使音樂避免“沉悶”,使聽眾有舒暢之感。

      從(66-72)小節,沿用了B部分的琶音織體作為結尾,構成了一個極具特色的補充結束。演奏者對琴鍵的音律的把控,使得旋律悠長,意境趨于隱晦,旋律慢慢變慢,音效在悠長中慢慢停止,然后呈現出月夜下萬物安寧,環境幽靜的畫面感。

      在彈奏《月光》時,演奏者要非常熟練地把控踏板的運用。“印象派”的音樂要求演奏者在進行音樂演出中,在和聲變換時及時,使用踏板配合音律,印象派的音樂在旋律中加入腳踏板的糅合,能夠使其樂曲在音效上保持不間斷的流暢性,更好發揮作曲家在音樂中所營造的場景。

      參考文獻:

      [1]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5.

      [2]沈旋.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美]湯普森.德彪西——一個人和一位藝術家[M].朱曉蓉,張洪模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音樂 文章 印象派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777奇米影视四色永久|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第一页| 怡红院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看片你懂得|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电影二 |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五月天|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小婷的性放荡日记h交|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色135综合网|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 日本人成18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日本影片和韩国影片网站推荐|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裸舞福利资源在线视频|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女人说疼男人越很里寨| jizzjizz中国护士第一次| 夜夜爽免费888视频| www.av小四郎.com| 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