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舒伯特聲樂的音樂風格.doc
李含含
摘要:舒伯特的音樂創作既承載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風格,又通過創新,開拓了一條通往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筆者通過對舒伯特生平及職業生涯的探究,梳理出舒伯特這一獨特音樂風格形成的特定時代背景。本文著重分析《流浪者這幻想曲》的音樂創作風格。
關鍵詞:舒伯特 《流浪者幻想曲》 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03-02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處于歐洲“啟蒙運動”剛剛結束,資產階級在各個領域上的先進思想已經形成并且逐漸穩定。先后經歷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洗禮的歐洲大陸在思想和文化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也飛速地發展了起來。人們都紛紛追求起自由、平等和民主,各個領域的先驅都拿起自己手中的“利劍”來批判和反對宗教和君主專制以及特權主義。音樂藝術此時也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發展,而舒伯特正是這中間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舒伯特不僅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前行探路者,而且在音樂結構上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手法有所延續和保留。舒伯特對音樂和情感有著敏銳的感觸,他被稱之為“藝術歌曲之王”,這一美譽也延續體現在了他的器樂音樂創作上面。從這一稱謂我們就可以直觀看出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數量龐大,在仔細聆聽下我們不難發現其歌曲旋律優美、音樂性強。舒伯特的音樂創作并沒有刻意為之,他有如此高的創作靈感,以至于除了藝術歌曲之外他所創作的器樂曲都有著強烈的歌唱性,這為他所擁有的古典樂派的創作技巧上增添了浪漫樂派向往自由、張揚個性的情愫。
舒伯特一生短暫,但卻創作了眾多不朽的名曲。聲樂方面有藝術歌曲、歌劇、歌唱劇、配劇音樂。其他方面還有交響樂、器樂室內樂、鋼琴音樂、小提琴音樂及其他作品。在鋼琴音樂中,以“即興曲”和“鋼琴奏鳴曲”以及“音樂瞬間”最為世人稱贊,其中鋼琴奏鳴曲《流浪者幻想曲》是舒伯特音樂創作的巔峰之作。這些鋼琴作品都有著優美抒情的旋律,處處都體現著歌唱性的特征,這種強調以音樂情感至上的音樂創作形式成為日后浪漫派大師所追逐的標桿。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在結構上、調式調性、和聲以及織體都十分工整明了。因為這一時期的藝術和音樂大多都是為皇室顯貴服務的,講究和追求的是富麗堂皇聲勢浩大,很少在音樂上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故而音樂上多顧及縱向和聲的對應。然而經過“人文主義”思想洗禮,歐洲在音樂發展到古典主義時期的晚期,音樂家也開始將自己的故事、人生領悟及人生哲學放入作品當中,從而豐富了音樂的內涵。當這種情感至上的音樂創作的風格日趨成熟,并且不斷發展不斷創新過后,就形成了新的音樂流派:浪漫主義樂派。旋律之于音樂作品猶如語言之于文學作品,浪漫樂派音樂家最擅長于營造一種意境以及畫面感,將自己的內心情感通過這種抒情細膩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更加豐富了作品的音樂內涵,讓音樂從為權貴服務到為個人的思想情感服務。在這幾百年中,音樂家的意識形態、對世界的認知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D.760(op.15)創作于1822年的11月。此時舒伯特處于生病的初期。此刻創作的《流浪者幻想曲》也讓他的鋼琴音樂到達了創作的巔峰。
在音樂結構上,舒伯特這首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極大程度上尊重了古典主義對于音樂創作的基本構造,在樂章數量上,采用了多樂章的古典套曲創作形式。奏鳴曲各樂章的速度安排是按照“快-慢-快”來進行的,這一首樂曲也確實把第二樂章定為慢板樂章,第一樂章和第三、第四樂章被安排為快板樂章。浪漫樂派的音樂家在創作中,曾也有改變過這種“快-慢-快”樂章安排的格局,比如說法國民族樂派的圣桑,他所創作的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各個樂章的速度安排上,快板樂章被安排在后兩個樂章上,而將相對快板樂章速度較為緩慢的行板樂章安排在第一樂章,使這部浪漫樂派音樂作品成為改變古典主義傳統對樂章速度安排的典型。也使浪漫樂派發展到19世紀,比起早期浪漫主義音樂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曲式結構和音樂創作的體裁上,并沒有太大的突破,依舊遵從著古典主義的創作傳統,曲式結構規矩工整,音樂體裁仍沿用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
舒伯特所創作的器樂音樂作品中,無論是大型套曲還是單獨的器樂樂曲,我們單單只從它們的曲式結構、音樂體裁、調式調性上面著手分析,不難發現發現舒伯特在音樂創作的過程當中,對這些方面的安排和考慮是遵循著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法則,然而他的作品中充滿了“音樂性”和“抒情性”,他的音樂無處不在宣泄自己的內心情感,中間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除了如《流浪者幻想曲》這樣的大型套曲之外,舒伯特還創作了其他小型鋼琴音樂作品,比如《音樂瞬間》這一類小篇幅、獨立的音樂作品,也正是在作品篇幅上區別于古典主義的一個地方。
D.760(op.15)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在結構上由四個樂章構成,且前三個樂章,每一個樂章結尾并沒有終止,在音樂上,它們之間的關系到更像樂段與樂段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全曲具有極其明顯的音樂素材和主題的統一性,這打破了傳統的奏鳴曲三樂章的創作形式以及奏鳴曲每一個樂章都具有自己的獨立主題的創作手法。與《流浪者幻想曲》創作形式有相同特點的還有舒伯特的室內樂鋼琴五重奏《鱒魚》。兩首曲目都是三個以上樂章所構成,鋼琴五重奏《鱒魚》甚至有五個樂章之多。它們都有一個樂章的主題取自于舒伯特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也因此得名于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流浪者幻想曲》這首曲目的第二樂章主題取自于舒伯特自己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D.493。《流浪者幻想曲》的四個樂章由于音樂素材的統一,且樂章與樂章之間都是相互開放著的,每個樂章并不完全獨立,演奏時也不能單獨拿某一個樂章出來演奏,必須要從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一氣呵成,所以這更像一首音樂中的四個段落。
《流浪者幻想曲》這部作品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此時他已身患重病且獨在異鄉孤苦無依,如同他這部作品中的主角,這個“流浪者”一樣無家可歸窮困潦倒。整首樂曲充滿了幻想,為聽眾營造了一幕幕的意境,體現了浪漫主義音樂家推崇感性的創作手法。第一樂章表達的音樂情感具有強烈的“英雄性”,仿佛舒伯特他自己就是那個英勇正義的騎士在世間行走,充滿了幻想的情愫;第二樂章使用《流浪者之歌》的音樂旋律來作為樂章的音樂主題(見譜例1、譜例2),憂郁傷感的旋律表達著舒伯特他自己就如同一個“流浪者”游走于世間,生活不如意感到很痛苦卻又不知道這種苦難什么時候才會是盡頭,人生一片黑暗,對此感到非常的絕望;而第三樂章的音樂以急板出現(見譜例3),讓聽眾感到了希望,世界是明亮的,雖然人生失意然而卻對以后的生活充滿了期待、憧憬和向往;第四樂章的音樂又回到了那個正義的“騎士”,生活會好起來,自己成為了自己心中的“騎士”,舒伯特的人生要靠他自己來拯救。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在《流浪者幻想曲》這部作品中,有優美的旋律,還有變化豐富的和聲、織體和節奏與之對應。其豐富的和聲、織體和節奏運用在創作使原本《流浪者之歌》中經典的歌曲旋律得到了一次飛躍般的升華,使音樂更加豐滿起來。在樂曲的第二樂章中,《流浪者之歌》的音樂旋律作為該樂章主題,然后圍繞這個音樂主題進行了五次變奏,通過在不同的調性上、不同的音區上,以及將和聲用不同的形式在橫向或者是縱向中表達出來等方式把這一樂章的變奏曲式這一古老的曲式用新穎豐富不拘世俗的創作方式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舒伯特傳[M].秦立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美]佩基·伍德福特.舒伯特[M].黃正喬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3][日]平野昭,小林宗聲.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17《舒伯特》[M].林勝儀譯.日本:音樂之友社發行,2002.
[4]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步玉琴.舒伯特鋼琴作品中的浪漫主義色彩[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02).
[6]樊永曄.流動的經典——舒伯特的生命幻想之旅[J].世界音樂,2008,(04).
[7]李易憶.舒伯特C大調鋼琴幻想曲(D760)的結構及其演奏[J].黃鐘,2007,(14).
[8]劉媛媛.淺析流浪者幻想曲的結構與演奏[J].群文天地,2012,(07).
[9]楊靜.舒伯特的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J].交響,2001,(12).
[10]張燦毅,張玉琳.舒伯特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的分析及演唱[J].黃河之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