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食與綜藝節目的融合度 舌尖上的中國
邵將
在當今媒介融合的多屏時代,作為“文藝清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網絡視頻平臺取得了令人驚艷的收視佳績:到筆者截稿前,《朗讀者》全網播放破2億次;《見字如面》的全網點擊量超過2.4億次;《中國詩詞大會》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次……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網絡觀眾的主流都是年齡在29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在資本跑馬圈地、真人秀綜藝節目“霸屏”的泛娛樂狂潮下,優質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緣何能夠強勢崛起并成功吸引90后、00后受眾的目光?首先,文化類綜藝節目采用的超鏈接與碎片化的敘事結構能夠適應全媒體傳播生態;其次,該類節目超越后現代主義支配的大眾狂歡美學框架,展示出一種被精英文化所重構的別樣景觀,契合了當下民眾對真實、高雅文化的標定和傳統文化對心靈慰藉的需求;最后,該類節目制作方更是借用“客戶端”“粉絲群”“朋友圈”“搖電視”等現代傳播方式和社交互動方式進行跨媒介傳播,在增強觀眾黏著度與互動性的同時,也在探索該類節目的原創文化產業模式,打造屬于自己的“影響力經濟”。
一、 超鏈接與碎片化:數字時代的敘事結構
在媒介融合、市場化的運作環境與web2.0的網絡平臺條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充分內容創新與品牌生產的前提下,利用廣泛的“超鏈接”敘事,以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打破了觀眾的欣賞壁壘,在數字時代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敘事結構。
(一)“超鏈接”敘事借鑒成熟元素,體現多元兼容的互聯網思維
“超鏈接”擁有天然的互聯網基因,它是一種借助特定的文字或圖片將某一網頁成功鏈接到另一網頁或站點的網絡互動技術?!俺溄印弊鳛橐环N敘事手法可以解釋為基于一個起點自由向外延伸而又靈活回歸本位的結構方式,其實質便是互文性。目前,各類文化類綜藝節目多具有異質同構的特征,多以一個或者幾個節目為標桿,在具體細節和形式上自由向外延伸。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互文性書寫并不是摒棄原創,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所言:“‘模式在本義上,是一種成熟的、經過考驗和驗證的,有穩定的內在規定性和外在指向性的標準樣板?!盵1]電視節目在細微形式和細節上借用一種更為成熟的元素和模式,不僅代表了互聯網思維的多元包容表征,而且更容易使節目取得成功。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呈現的“超鏈接”特征十分活躍,它通常在三個層面上展開。
首先,表現元素的“超鏈接”。各類文化類綜藝節目表現文化資源的種類集中在漢字、成語、詩詞、書信等幾個方面。不僅同一表現元素符號在不同節目中多次重復出現,而且在同一節目中也會多次出現,這就使得首次出現和后繼的出現的元素建立起了視覺和聽覺符號的互文關系。
其次,呈現方式的“超鏈接”。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這幾檔節目在表現形態和表達方式上一脈相承,具有明顯異質同構的特征;而央視的《朗讀者》和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則在朗讀形式、文本詮釋、場景設計等呈現方式方面存在著互文關系。
最后,跨越時空的“超鏈接”。這種超鏈接方式打破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界限,多以“情景再現”的創作理念來實現的,“情景再現”是對沒有鏡頭記錄的“過去時態”的再現。例如,《見字如面》中明星嘉賓對原有書信內容的重新演繹和重構,喚起受眾的記憶,產生聯想,從而實現現實對歷史的“超鏈接”。
(二)碎片化情節預設,契合全網傳播生態
在當前互聯網生態下,信息碎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快節奏社會,些許的休閑時間對于普通上班族和上學族都是極為寶貴的,同樣碎片化的內容形態也為網絡傳播平臺提供著最大兼容性的模板。因此,碎片化閱讀成為當代民眾的普遍生存狀態,也成為決定受眾審美期待的文化背景。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適應互聯網的傳播生態,其在制作之初便具有了碎片化呈現的情節預設。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以及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都是以幾個選手參賽答題的形式來構成每一期節目的基本框架,單獨剪輯其中任意一名選手的答題片段甚至任意一位專家學者對某個字、詩、詞的精彩點評視頻都不會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因為各個獨立的模塊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因果關系。
碎片化閱讀的主要特征是瞬間化閱讀、理解和記憶,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無論是題目的設置亦或是讀本的選擇,都有意地在降低難度以便能夠實現在互聯網平臺的有效傳播。
二、 景觀與趣味:大眾審美的文化重構
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了一種區別于真人秀綜藝節目中所宣揚的以游戲精神、煽情主義與短暫快感為旨歸的“狂歡景觀”,建構的是以成語、詩詞、書信為載體、儀式化濃厚的回歸傳統的“文化景觀”。文化類綜藝節目之所以能在真人秀綜藝節目漫天飛舞的當下殺出“一條血路”并成功吸引90后、00后收視群體的關注,依靠的不僅僅是儀式化的“載體奇觀”,而且節目內容對真實的執著體現也符合“網生一代” 厭惡自娛自樂的“假大空”、追求心靈慰藉“真善美”的審美趣味。更進一步說, 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為年輕受眾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也符合現代人們對高雅文化的追求和向往,加之字詞、成語、古詩詞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得到了父母、老師、學者等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的被陌生化的文化景觀,能夠成功吸引年輕網生一代的眼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一)“載體創新”建構儀式化的文化景觀
如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再以歌舞、小品、訪談為主要的傳播載體,而是以中國傳統的漢字、成語、詩詞、書信等為傳播載體。比較而言,這些新穎的表現形式更能激發電視受眾從而產生視聽感受的“新鮮感”效應。中國這個社會共同體又歷來重視源于集體巫術的儀式化作用的思考與實踐,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載體創新”并輔以儀式化的呈現方式能夠真正吸引“讀圖一代”的目光。
《中國詩詞大會》以詩詞為紐帶“會”聚天下詩詞豪杰,各路英雄在此也一“會”高下,關于大“會”儀式性訴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效果強烈的場景化設計具有濃郁的儀式化意味:“個人爭霸賽”中絢麗多姿的場景、光彩奪目的燈光、波云詭譎的音效等營造了冷兵器時代濃郁的戰爭氛圍;“擂主爭霸賽”中則像是兩位頂尖武林高手之間一對一的直接比拼,帶給觀眾非同尋常的感官刺激和審美快感。
《朗讀者》和《見字如面》中的主持人、嘉賓、觀眾、燈光、音樂、音響等諸多因素共同營造了一個特殊的關于“朗讀美文、體味人生”的莊嚴儀式。說到底,《朗讀者》和《見字如面》想做的是以真摯的文字為載體,以莊嚴的朗讀為儀式,從而達到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并走向人類最本質的情感和生命體驗的目的。無疑地這種被引領的儀式化制造了一種感動且新鮮、時尚,在與觀眾內心產生情感共振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節目的吸引力和期待度。
(二)“回歸真實”滿足正能量的窺視趣味
在后現代文化語境和互聯網崛起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對“瞞”和“騙”的文藝有一種本能的反感,用一種嘲諷解構的姿態隨時隨地戳破 “假 ”“大 ”“空 ”的帽子,對一切矯情造作的作品持疏離冷漠嘲諷,乃至群起攻之的態度。[2]所以,大多數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選擇嘉賓時力求豐富多元以便能夠全面的反映中國社會人群真實的生存狀態,這種由各色人物所詮釋的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景觀,其實正好滿足了受眾群體的“正能量的窺視”:以中國上下五千年中流傳下來的優秀成語、詩詞、書信、文章為載體,窺視古今賢哲的心路歷程,窺視明星素人的勵志經歷。
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邀請了社會中的各個階層人選作為朗讀嘉賓,節目組為了使嘉賓能夠更加自然真實地敘述自己的經歷,將采訪設置在一個單純封閉的空間中,在這其中只有主持人董卿和嘉賓兩人,在這樣的空間中,嘉賓往往更能夠放下心防,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在《見字如面》中,被嘉賓重新真情演繹過的真實書信內容往往能夠達到熒屏內外的共情:真實而又充滿生命質感的文字不僅能夠感動朗讀嘉賓自己和在場觀眾而且能夠感染電視熒屏前的觀眾乃至微博、里的觀眾。在這樣一個純粹的、美好的文字理想國里,不再有節目中常有的那些帶有功利色彩的競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仿佛都回歸到一種純粹的、真實的境遇中去安靜地傾聽、品味。這種真實而又公平的語境,讓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渴望真實交流與平等溝通的90后、00后群體能夠心潮澎湃地去窺視古今風流人物的心路歷程、感受真實的文學之美、情感之美、生命之美并心平氣和地接受其中所“縫合”的正能量指引。
三、 產業與互動:線上線下的跨媒介傳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方式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電視平臺,而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提供的多樣化的互動形式,把傳統的電視受眾轉換成新型的網絡用戶,從而構建起移動互聯網端的電視節目傳播生態系統。文化類綜藝節目依靠微博、、網絡視頻網站等進行病毒式的全媒體傳播的同時亦在充分利用90后、00后群體的網絡口碑二次甚至多輪傳播增強節目衍生品的營銷能力,延長文化產品的產業鏈。
(一)大數據資源整合,延長文化產業鏈
優質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僅能夠取得最大化的社會效益,而且能夠嘗試探索出成功的文化產業模式。它往往能夠充分利用大數據思維和網絡平臺“多元化和無限延展性”的特質對節目進行跨媒介的資源整合,從傳統思維定勢中突圍,實現創造性思維和個性思維的轉化,使得節目能夠真正進入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成為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全媒體得到有效傳播的經典范例。
例如,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通過線下宣傳+電視呈現+線上全媒體傳播的形式,打造了文化產業的“超女模式”。制作方還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將內容、渠道、用戶打通并進行充分資源融合,另外同名的手機應用和圖書音像制品亦相繼問世,這樣一來,這張《中華好詩詞》的文化名片便延伸出了一條利潤豐厚的文化產業鏈。再如目前國內唯一一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由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環球網以及騰訊視頻共同制作,依托全媒體的造勢宣傳和大數據的保駕護航,無廣告冠名商的它獲得了網絡平臺單集播放量全部過千萬播出的收視奇跡,最終引來這樣以眾多廣告商前來洽談合作第二季冠名的喜劇結尾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說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二)線上線下互動,提供大眾文化交流空間
依托互聯網平臺的社交APP和視頻APP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互動性。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網絡平臺提供的互動基礎上,更以互動的創作觀念有效地激活了電視受眾的創造性與參與性。這種“互動的觀念+互動的平臺”不但提供了定制性突出、可操作性極強的線下項目參與體系,更促成了受眾的多樣化觀點在全媒體平臺的交流與共享,在增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網絡文化合法性的同時也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多元化身份的書寫提供了普通受眾的文化交流空間。
作為《朗讀者》節目的線下延伸項目,“朗讀亭”吸引了受眾極大的參與熱情,眾多市民懷揣感動慕名而來,排起長隊靜心等待,因為雖然在朗讀亭只有三分鐘的朗讀時間,但那三分鐘是純粹而真實的,給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儀式感。即便原本沒有看過《朗讀者》節目的市民也因與“朗讀亭”邂逅而開始關注節目本身。如此一來,線下對線上的“反哺”和線上流量的重新注入驗證了互動性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注入的新鮮生命活力。
《中國詩詞大會》除了能夠能利用答題對錯的懸念和節目的結構性懸念來造成場上選手和場外觀眾的心理互動之外,觀眾在現實中也能與節目進行實時互動。多屏傳播的技術使得作為錄播節目的《中國詩詞大會》場內外互動成為可能,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時直接掃描電視屏幕上的二維碼參與其中,也可以通過下載客戶端或者關注中央電視臺的微博賬號、的方式來進行互動。正是這種線上線下同步互動,實現了錄制節目的可操作性和可參與性,在直接調動觀眾的積極性的同時也使觀眾能夠長時間“聚焦”于節目,從而成就了一場“全面參與,全媒體互動”的文化盛況。
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中國詩詞大會》中詩詞達人非同尋常的人生百態、《見字如面》中所讀書信中的各色人群,《朗讀者》中的朗讀者經歷以及嘉賓自選的美文都是自帶話題的,電視受眾“自來水式”的自媒體傳播更將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嘉賓、選手、詩詞、書信、美文等所有可討論可延伸可評價的空間發揮到了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00.
[2]戴清.電視劇靠什么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兼談近年來電視劇的類型偏移與內容創新[J].中國電視,201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