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劇斯瓦希里語外譯及其在非洲傳播探究.doc
付卓
意大利作為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自1970年與我國建交以來,中意兩國關系一直保持良好態勢,2004年全面開啟戰略伙伴關系。隨著中意兩國關系的日益深化,兩國在文化領域交流日益頻繁。中國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產品,在意大利的有效傳播不僅將促進中意文化的交流,還有利于我國在意大利乃至歐洲塑造國家形象與民族形象。從近幾年中國電影境外票房來看,盡管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1],但包含意大利在內的歐洲仍是海外票房來源的重要區域。中國電影(包括大陸、港臺地區的所有華語電影)在面向意大利傳播過程中,字幕翻譯無疑是影響其能否成功進入意大利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優秀的字幕翻譯不僅需要處理漢意語言轉換問題,還需解決語言背后的中意文化差異,有效應對“文化折扣”。[2]本文在介紹中國電影在意大利傳播總體情況后,將從中國電影意大利語外譯問題入手,通過比較漢意語言差異,結合電影翻譯原則,探討如何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解決語言、文化差異問題,以便讓意大利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影片,促進中國電影在意大利的傳播。
一、 中國電影在意大利的傳播
(一)中國電影在意大利的學術及專業研究
歐美最早對中國電影的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正如學者介紹:“中國電影的海外研究歷經久遠,從可查詢到的第一部英語學界中國電影研究專著劉艾倫(Alan P. Liu)所撰《共產主義下中國電影工業》至今,其研究歷程整整走過了半個世紀。”[3]最早的研究時期,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整體的相關著作寥寥無幾。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開篇研究中卻活躍著意大利電影人的作品。意大利依托歷時悠久的國際電影節,發表了在西方華語電影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的兩部電影節刊物,一部是在第14屆國際新電影節期間出版的《當代中國的電影與表演》(法諾,1978),另一部是在都靈國際電影節出版的《電影:中國電影論文與研究》(伊雷諾,1982)。這些先前的研究既有涉及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發展的概述性研究,也有從社會文化外部因素來解讀中國電影創作的專題性文章。可以說,這兩部開山之作足以凸顯意大利電影人對中國電影的重視和學術研究興趣。盡管從數量來看,意大利對中國電影的研究貢獻不及法國和英美等西方國家;但從質量來講,這些著作或文章為西方世界了解中國電影,特別是中國電影在歐洲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意大利,進行中國電影研究的專業人士主要包括電影策展人、電影評論家、電影學教授和東方學教授。進入21世紀,他們的中國電影研究更是可圈可點,將東方電影研究、中國電影研究帶入了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從兩個角度作為研究方向:一是將中國電影置身于亞洲電影大背景,關注包含大陸和港臺影片在內的所有中國電影在不同時期的演變,代表作如由歐洲東方電影研究權威達里奧·托馬斯(Dario Tomasi)教授和意大利著名電影學者馬克·德·伽杉(Marco dalla Gassa)撰寫的《遠東電影研究—80年代至今》(都靈,2010);二是選擇香港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研究專題,重點關注其發展變化和主體特色,如由影評人安東尼奧·納扎羅(G. A. Nazzarro)和 安德雷·塔列科佐(A. Tagliacozzo)合著的《香港電影字典1979-2004》(科也迪, 2005)。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專業電影雜志,如《Ciak》《Sentieri Selvaggi》《Non solo cinema》等期刊也會刊登在意舉辦的中國電影訊息和研究,它們不僅向意大利電影愛好者提供了了解中國電影的窗口,也為意大利的“中國迷”們增添了原汁原味的電影文化元素。
(二)中國電影走近意大利民眾
意大利民眾接觸的最早的一批中國電影主要是香港的功夫片。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以李小龍、成龍為“功夫王”的香港電影如《唐山大兄》《死亡游戲》向意大利民眾傳達了東方武術文化和對抗觀念,深得意大利民眾喜愛。而早期的臺灣電影以楊德昌和侯孝賢兩位電影大師的作品為主,正如達里奧·托馬斯(Dario Tomasi)在《亞洲電影》所介紹:“這兩位可謂是開辟臺灣新電影的鼻祖。前者關注都市的資產階級,后者對農村生活和臺灣的歷史變遷發展更感興趣。”[4]他們的代表作為中國電影在意大利的傳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侯孝賢憑借《悲情城市》榮獲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第一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華人獲獎者。國產電影在意大利的發行以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為里程碑,該片榮獲1991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獅獎,至今仍是意大利民眾最為熟悉的經典中國電影之一。不難看出,20世紀之前中國電影主要是在意大利頗具份量的電影節上鮮有亮相,并未真正走向意大利市場。2002年,隨著張藝謀導演的商業大片《英雄》在意大利電影票房的大獲成功,中國電影真正走近意大利民眾,我們將其主要分三類:1. 武俠主題的商業大片2. 以喜劇片為主的港臺片3. 國內著名導演的代表作。武俠商業大片曾開啟了中國電影在意大利傳播的“黃金時代”,這些影片制作耗資巨大,海外發行專業、大規模化,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臥虎藏龍》等影片在意大利市場大獲成功,首次在意影壇掀起了“中國風”。除商業武俠大片,香港幾部輕喜劇也深入意大利民心,這類電影的主題常與飲食有關,如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由鄭秀文和劉德華主演的《魔幻廚房》再次在意大利影院掀起了中國式波瀾。第三類有關著名導演的代表作主要聚焦大陸片——不論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如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田壯壯的《小城之春》,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等;還是第六代導演拍攝的代表中國獨立電影先鋒的成功作品,如李玉的《今年夏天》、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等,都深受意大利資深電影人的喜歡和意大利電影迷的好評。
(三)意大利電影節上的中國電影
國際電影節無疑對中國電影的全球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意大利電影節歷史悠久,在歐洲及世界范圍內頗具影響力。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在這些知名的意大利電影節上亮相,通過吸引全球媒體與廣大影迷的眼球為中國電影走進意大利市場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意大利可謂是歐洲地區中國電影的“福地”,不論是國際重量級的還是地方特色的大小電影節都活躍著中國電影人的身影。在意大利,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便是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以張藝謀導演為領軍人物的中國電影人可謂是該電影盛會的大贏家,他憑借《大紅燈籠高高掛》和《一個都不能少》兩次摘得金獅獎桂冠。2006年第六代中國新生代導演賈樟柯以《三峽好人》再次將金獅獎收入囊中。近年來,中國紀錄片還成為該電影節的一枝獨秀。2015年中國紀錄片導演趙亮制作的《悲兮魔獸》作為華語唯一一部入圍影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單元“綠滴獎”,為中國電影再創佳績。最近幾年,隨著中意兩國關系的提升,特別是文化交流的加強,中國電影不僅作為參展和參賽影片進入意大利影壇,也常作為代表東方文化精髓的藝術形式走進意大利民眾的視野。2016年都靈的“東方電影節”專門將中國新銳電影,尤其是科幻片搬上熒幕,旨在詮釋中意兩大不同民族對“現代化發展”的關注,以期通過中意藝術文化交流增進中意友誼。此外,中國電影在歐洲最大的亞洲電影節——意大利烏迪內遠東電影節上也收獲頗豐,國產片《孔雀》《沒事偷著樂》、香港電影《神探》等影片頻頻獲獎,香港導演許冠文又一舉拿下“金桑樹終身成就獎”,這些殊榮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在亞洲地區的雄厚實力,也表現出中國電影已逐漸成為世界觀眾矚目的焦點。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在意大利一些“地方電影節”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1年中國動畫電影《夢回金沙城》參展博洛尼亞未來電影節,一舉拿下長篇動畫電影競賽單元最高獎項“白金大地獎”。而在比薩的孔子學院,自2011年起每年如期舉辦中國電影節,面向中國文化愛好者,當地的電影人展現多元的中國文化,為中國電影在意大利地方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二、 漢意語言對比分析
中國電影在向意大利推廣過程中,除與電影相關的故事題材,電影語言,表現手法外,優秀的電影翻譯也是中國電影成功走向意大利市場的必要元素。只有首先解決好翻譯問題,才能為中國電影走出國門,進軍意大利主流電影市場做好準備。談到中國電影的意大利語外譯問題,首先比較一下漢語和意大利語的異同。從語言學角度來講,意大利語來自拉丁語,屬于印歐語系的羅曼語族,是通過廣泛使用詞的形態變化作為語法手段的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分析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孤立語,兩者差異明顯。
(一)語音層面
漢語是單音節語言,意大利語由拉丁字母構成,是多音節語言。在單元音上,漢語除數量上比意大利語多一個?外,發音也不盡相同。復合元音上,漢語是“聯合發音”,不僅強調韻母的整體性,而且強調發音的漸變性;意大利語是“組合發音”,所有元音都發音,沒有弱化現象。
漢、意輔音差別比元音更為明顯。漢語有獨自的翹舌音(如zh、ch、sh、r),而意語有舌面顎音(gn、gli)。從輔音構成來看,漢語都是單輔音,沒有輔音連綴和雙輔音現象;而意大利語中不僅常出現雙輔音,還有輔音群如pn-, str-等。此外,意大利語輔音中還有一個大舌音,即顫音R。在進行電影翻譯時,由于漢意語音差別明顯,意文音節數目往往較中文更多一些,如意大利反映現實題材的著名影片《燦爛人生》,其片名原文為“La meglio gioventù”,中文版片名為4個音節,而意文片名則有6個,分別為:la,me,glio,gio,ven和 tù。
(二)詞匯層面
從構詞法角度,意大利語不同于漢語,屬于形態變化的屈折語,大多數詞源是拉丁語,主要特征是通過詞尾來判斷詞性。如意大利經典電影中《美麗人生》出現頻率較高的臺詞“早上好,公主”的意文原文為“Buongiorno, Principessa”“principessa”以元音-a結尾,為陰性名詞,標識明顯清晰。
兩種語言都有通過添加前綴或后綴改變詞性、詞義的語言特征,且詞綴來源有一定相似性。例如,漢語的詞綴相當一部分由古漢語演變而來,而意大利語詞綴,特別是前綴,其前身也是“古意大利語”,即拉丁語或是古拉丁語。相比較而言,漢語的詞綴數量較意大利語更少一些。
(三)語法和句法層面
語言之間最根本的不同體現在語法系統上。我們之所以說漢意兩種語言差異大,主要是由于兩者語法差異明顯。意大利語是通過動詞詞尾形態變化來體現語法的變化,而漢語是按照句子各成分的排列順序來表達它們之間的關系。句法層面,意大利語形態外顯,規則性強。漢語句式則呈現非形體特征,更為靈活。如意大利經典影片《美麗人生》的意語版片名為“La Vita è Bella”:不同于譯文漢語版片名的名詞性短語(“美麗(的)”+“人生”),意文原文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其中“La vita”(名詞:人生)為主語,為表達陳述語氣,使用動詞“essere”(是)直陳式現在時“è”,最后用形容詞“Bella”(美麗的)進行補充說明。
三、 中國電影意大利語外譯過程中的語言文化問題
正如前文所介紹,漢語和意大利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差異明顯。中國電影在翻譯成意大利語過程中若按照字面意思原封不動的照搬漢語句式和說法,常常讓意大利語觀眾覺得別扭不舒服,即出現“碼字問題”。那么,如何克服該問題?意大利電影字幕翻譯研究學者佩雷格(Perego)的觀念很有說服力。她強調:“電影字幕翻譯應向觀眾呈現極富口語化特征的目的語書面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重組翻譯信息,應使調整后的語序能夠更好的傳遞語篇信息,以更為簡潔直接的字幕翻譯讓目的語觀眾更好的理解和接收影片內容。”[5]在翻譯過程中,應遵循影視語言的特征,以“化難為簡”為原則,盡可能使用簡單意語句式和動詞時態、易于理解的小詞、常用詞,力求使電影字幕翻譯呈現出影視劇本身的“大眾生活化”“人物性格化”和“節奏統一及修辭藝術化”的特征。下面將結合國產動畫電影《熊出沒》的意大利語外譯實踐,具體闡述中國電影意大利語外譯的語言文化問題。
(一)大眾生活化
電影主要是給普通百姓欣賞的,屬于大眾藝術。從翻譯的角度看,電影翻譯被大眾接受是譯者追求的目標。電影翻譯的主要內容是人物對白,應遵循口語對話的原則,盡可能使翻譯的語言貼近日常用語,還原生活的真實情感,使其表達流暢自然。
分析:比較譯文1和譯文2,兩種譯本都基本忠實且通順。但譯文2在翻譯“你還太嫩了”這句時,采用“non ti conviene”無人稱形式更為簡單,表達更具生活化氣息,符合意大利人日常生活表達習慣;而譯文1中采用“(non) essere in grado”復雜句式,不僅不符合主要受眾意大利少年兒童語言接受程度,而且從語義上更強調“不具備×××的能力”,翻譯痕跡較重、看起來過于生硬。
(二)人物性格化
電影中人物性格主要是通過語言手段來塑造的。不同性格的人,表現出的語言特征自然也各有差異,通過他們的說話風格可以折射出其身份地位、職業特征、文化修養等。在翻譯時需要考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物關系,通過語言手段表現出說話的語氣和風格。
影片中光頭強的老板從未出現過,或是從光頭強的獨白或是從他與老板的通話內容能感受到老板狡猾苛刻的個性特征。在翻譯光頭強的這句獨白“這個李扒皮太過分了”時,若直譯“(李)扒皮”這個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典型人物時,會讓意大利觀眾有些不知所云。為了再現人物性格特征、較好的詮釋概括“李扒皮”的形象特征,采用“signore”(名詞:先生)引出,加上同位結構“furbo”(形容詞:狡猾的)進行解釋,再通過形容詞后綴擴大化的處理(“furbo”變為“furbone”)增添其感情色彩,使得“李扒皮”形象活靈活現。
(三)節奏統一及修辭藝術化
電影中的語言是聲畫統一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電影翻譯需與故事情節、畫面、人物等要素結合起來,做到“聲畫對位”。[6]盡管電影字幕翻譯表現形式是文字,但好的字幕翻譯不光給觀眾帶來“看”的享受,使其領略到語言之美;還能突破瞬時性的制約,盡可能作到音調和諧、節奏對應,給人帶來藝術的美感。
在我們選取的動畫片實例中,常穿插有詼諧幽默的對白和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片段,為整個影片增添藝術感染力。這里通過兩個典型實例進行解析。
實例一中對“水果哈拉”到“水果沙拉”這兩個關鍵詞進行了戲劇化的處理:結合意大利飲食文化①,通過意大利語構詞法規則②,我們從“ma-ce-to-nia”到“ma-ce-do-nia”的轉變與原文的“水果哈拉”到“水果沙拉”遙相呼應,以期達到與原文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
實例二中結合影片的音樂部分,前半句“我的太陽”引自意大利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我的太陽》,譯文保留原文“o sole mio”(我的太陽)讓觀眾感到親切自然,易于接受。后半句原文引自中國兒童歌曲,譯文將“七色光彩”轉譯為“buonumore”(好心情)使全句呈現“-e”音節押韻,即“sole, sole, che riflette il buonumore”,韻律感更強。此外,在語義層面,若將“七色光彩”直譯“multicolori”(多種顏色)只是對應了表面字義,無法表達出“快樂無比”的言外之意,而“buonumore”(好心情)則能更好的表現出此處說話者的內心情感。
結語
正如意大利著名電影研究學者達里奧·托馬斯(Dario Tomasi)在《亞洲電影》一書開篇所介紹:“中國電影是東亞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影人可謂是包括意大利在內西方電影節最受歡迎和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7]不難看出,中國電影在意大利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意傳播呈積極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電影在意大利電影市場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電影翻譯作為中國電影成功“走進”意大利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符合影視劇語言特點,呈現出表達生活化、人物性格化、節奏一致性等特征,為積極推動優秀的中國電影在意大利傳播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趙衛防.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路徑與主體區域研究[J].當代電影,2016(1):15.
[2]李亦中.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J].當代電影,2011(4):119.
[3]石嵩.中國電影“走出去”:一種海外研究的視野[J].電影評介,2016(5):4.
[4][7]Dario Tomasi.Il Cinema Asiatico lEstremo Oriente[M].Bari:Editori Laterza,2011:104,3.
[5]Perego,Elisa.La Traduzione Audiovisiva[M].Roma:Carocci,2005:46.
[6]麻爭旗.英漢影視劇漢譯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3.
① 意式全餐豐富多樣,順序考究,主要包括頭盤或叫開胃菜(冷餐),一道(湯、意面、意式焗飯),二道(紅肉或海鮮)和飯后甜品
或水果。典型的飯后水果是一種由各種時令水果組合而成的水果沙拉,意語為“macedonia”。
② 意大利語單詞由音節組成,每個音節至少含有一個元音(a,e,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