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閔玉榮
摘要:在聲樂的教學中,學生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與天賦之間的差異,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換聲區一直以來是男中音以及男高音較難攻克的問題之一,這與個人的天賦以及嗓音條件有著一定的關系,但關鍵在于導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訓練。聲樂教師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耐心,認識到換聲點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應遵循科學的練聲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也需要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關鍵詞:聲樂教學 換聲點 解決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95-02
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嗓音條件很好的男中音、女中音或者部分男高音都存在著高音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這些是源于他們演唱自己的聲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方法與習慣,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進行高音的演唱,所以無法進行突破。而聲樂的教學與學習并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習慣演唱的聲部,這樣會使演唱本來就很狹小的聲部變得更加局限,從而無法應對更多的聲樂作品,對技巧上的進步以及學生將來的就業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作為聲樂教師則更應該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高音位置上的突破,開發學生尚未開發的聲部,使學生的聲部逐漸統一,達到技術技巧的強項與弱項互補的良性發展狀態。而至于換聲點如何進行突破,本文也將對本問題的根源進行分析,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從練聲、呼吸等訓練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
一、聲樂教學中的換聲點問題
在聲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在唱歌時高音上頂不上去或者高音出現破音的情況,也有極少數情況屬于高音頂上去了但低音卻下不來了,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常見的,屬于聲樂中的換聲點問題。換聲點沒有解決,聲樂的學習進度便會停滯不前,很多大型的聲樂作品便無法演唱,所以也就得不到突破。
聲樂中的換聲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聲區轉換,即從一個聲區提高或降低至另一個聲區,這與真聲和假聲的轉換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一個人的真聲的音域只有一個半八度左右,如果想要演唱高音,就必須使用假聲。這種音域間的變換需要我們利用聲帶不同的震動模式來進行轉換,聲帶的中部震動,發出的聲音便是真聲,這時共鳴點在胸腔部位;兩邊和中部一起震動即是混聲,只有兩邊震動發出來的聲音便是假聲,而這時共鳴點也轉變到了鼻咽腔部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頭腔共鳴,而每個人的天賦以及嗓音條件決定著一個人的聲區寬窄與否。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女聲受到換聲點問題的影響相對較少,而男聲則身體構造的問題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并且,聲帶天生較厚的人在高音問題也相對較難解決。這便需要導師及時發現問題,并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訓練。而對于解決換聲點問題,除了每天堅持拔高練習以外,還有著許多方法可以參考,如氣息的運用、曲目的選擇以及不同母音的練聲方法,只有合理的練習使學生靈活地進行轉換,換聲問題才能夠得以解決。本文也將在下文進行系統分析。
二、換聲點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氣息的使用方法
氣息是聲樂演唱的動力和源泉,任何形式的演唱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呼吸狀態之上,而進行換聲則要依靠氣息的流動。在演唱的準備階段,我們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呼吸狀態,使氣息流入共鳴的腔體之中,這樣在演唱過程中則會更容易找到并打開共鳴腔體,因為帶有假聲的高音演唱需要運用到頭腔共鳴,而渾厚的中低音則需要胸腔共鳴。所以,在吸氣環節中,我們便要使用“聞花式”的呼吸方法吸入氣息。“聞花式”的呼吸也是老生常談的方法,是經過科學認證最適合、最合理呼吸方法,這樣氣息才可以達到頭腔與胸腔共同吸入的效果,使聲音更加通透。
在此之上,我們還需要在演唱時保持輕松的狀態,有些人因為對高音的畏懼使得在馬上進入高音之時變得過分緊張,使上半身非常僵硬,氣息便無法流通,便出現了氣息無法流入頭腔,高音也會變得顫抖。為此,我們可以選用一些放松身體的辦法來解決緊張問題。“搬琴練聲”的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在練聲或唱歌環節中,可以讓學生搬著琴腳或者桌角進行演唱,這樣人的著力點便轉移到了兩臂,上半身的肌肉也因為兩臂肌肉的用力而被架空,氣息的流動便有了更好的通道。所以,良好的氣息是換聲點解決的根本,只有腔體完全打開,肌肉放松,才能更好的解決換聲問題。
(二)不同母音的練聲方法
練聲環節是聲樂教學課堂的必經過程,其目的主要便是為了在練聲中發現問題,改正問題,將正確的方法運用到演唱歌曲之中。當然,練聲也稱“開聲”,它的第二個目的也是為了在演唱歌曲前把演唱狀態調至最佳,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準備。
所以,科學的練聲就變得尤為重要。在練聲環節中,我們可以采用多個母音連用的方法進行練聲,如在男聲的練聲環節中,上行音階我們可以選用“a”母音與“i”母音連用的方法解決換聲問題,這是源于男聲本身的位置就偏低,共鳴點多在胸腔,“a”母音屬于開口音,較容易發出。但隨著音高的上升,“a”母音的開口狀態極易出現氣息大量流失的情況,這是將母音轉為閉口音“i”,“i”母音除了可以解決開口氣息流失的問題之外,還是一個較高位置的母音,它能幫助演唱者較容易找到頭腔共鳴的位置。同時,在練習下行音階時,因為開始便是高音,這是位置較難找到,我們可以在母音“i”前面加入輔音“d”,使第一個音變為“di”,“di”的發音需要用舌頭是抵住牙齒的,這樣在氣流出來時,牙齒就與舌頭產生了一個爆破式的高音,非常方便高音的演唱。
在女聲的教學中,與男聲的問題恰恰相反。女聲通常位置較高,高音、頭腔共鳴并不需要過多的培養,問題在于女聲的低音會相對困難,這便可以運用上文相反的方法進行訓練,在上行音階中可以采用先“i”再“a”的方法,當然,u母音也是位置較低的母音,用來找胸腔共鳴也非常適合,下行音階亦然。
(三)選擇適合的曲目
曲目的選擇是聲樂教學中令很多教師頭疼的問題,選擇難度較低的歌曲會使學生得不到進步,但如果選擇難度較高的歌曲又害怕學生無法勝任,使得會失去學習聲樂的積極性。為此筆者建議,作為聲樂教師一定要擴充自己的曲庫量,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選擇適合的歌曲進行學習與演唱,不要因為是男高音、女高音就選擇基本音區都在高音區的歌曲,這樣因為身體素質不同,很多人無法完成過多高音的演唱,并且在過多高音演唱之后,突然出現低音也會使演唱者措手不及。同時,也不要因為是中音而不進行高音的訓練,很多中音作品也有個別的高音出現。所以,音區的統一則為最佳,對于高音唱不上去的可以選用一些中音作品進行學習,中音作品中高音不多,很多時候高音都是一帶而過,這很適合無法找到高音位置的學習者進行演唱,等這些作品能駕馭之時再進行高音作品的布置。如很多意大利古典藝術歌曲《多么幸福能贊美你》《請你別忘了我》等,這些歌曲音區的進行都非常統一,有高也有低并且難度適中,老少皆宜,而且高音與低音的過渡也相對平緩并不是非常突然,適合中音以及高音聲部進行學習與演唱。
三、關于換聲點的教學建議
(一)男女區別對待
換聲點的問題在男女聲的教學中有著不同的體現,大多數男聲通常只有一個換聲點,一般存在與小字二組的f左右,這一點突破了,男聲的高音便不再是很大的問題。而女聲則有兩個換聲點,除了上行的換聲點以外,女聲的下行中音區也必須換聲,使之前的高音區頭腔共轉換到混音區的胸腔共鳴。這就需要我們區別對待,不能使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訓練。在練聲環節,對待男聲我們需要更多的選用上行的音階練聲用于鞏固基礎并不斷的向上模進,使其逐漸找到頭腔共鳴的位置,進階則可以音程跨度較大的上行音階,用于鞏固高音區的演唱狀態。而對待女聲則需要重視中音區的練習,因為女聲大多并不存在男聲高音上不去的那道“坎”,而是中音區無法放松得進行演唱,這便需要我們選用下行的音階進行練聲,使其平穩的進行高音到中音再到低音的轉換。
(二)要有足夠的耐心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換聲點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指導,并且這與學生的悟性有著很大的關聯,悟性好的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領悟,但悟性不好的學生則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很多教師在長時間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這是對自己以及對學生的不負責,作為聲樂教師則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換聲問題除了長時間的練習進行經驗的累積以外并沒有切實有效的速成辦法。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在學生因無法進行突破而煩惱之時給予學生耐心的指導與建議,使其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換聲點的問題是聲樂進步的轉折點,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解決只是時間的問題。對于長時間無法領悟的學生,教師也可進行教學方法上的進行轉變,多嘗試其他的方法。
換聲點會隨著練習的不斷加深而不斷地變化,每個人的換聲點的位置也在不斷的改變。有的時候高音解決了低音便成了換聲問題,并且有的男聲,在解決了高音問題之后會有著很多的潛力值得挖掘,教師也應秉著因材施教的理念,循序漸進,在工作之中不斷發現并進行總結。先要把演唱技術的基礎打好,然后在堅實的基礎上再進行進一步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換聲技巧,并靈活運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聲樂教學中換聲點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的論述與分析,可以發現,換聲點的解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有著很多切實有效的方法,但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突破換聲的這道難關。聲樂的教學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學生的天賦,需要學生自己進行練習與琢磨,但不可否認的是,導師是引導學生領悟的關鍵所在。不論學生天賦如何,筆者在此建議,聲樂教師一定要把好引導學生這關鍵的“第一關”,耐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獲得更為出眾成績。
參考文獻:
[1]朱小燕.男高音中音區和換聲區的訓練[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79,(01):60-63.
[2]朱雯.淺談換聲區的幾點教學經驗[J].黃河之聲,2008,(07):50-52.
[3]劉杰君.女高音無換聲區混聲歌唱訓練的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10,(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