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唱練耳課程中鋼琴伴奏與視奏滲透教學于高校的實施
辛永姝
摘要: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需要有一種可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工具,這就是鋼琴伴奏,結合鋼琴樂器自身演奏的伴奏織體特點,能夠將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豐富的和聲音響和特定節奏氛圍進行表現,同時還有利于對學生節奏學習的引導,提高他們的學習情趣。可以說,鋼琴伴奏對高校視唱練耳節奏教學的課程改革,調動課堂氛圍很有幫助,也是“以人為本”教學觀念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視唱練耳節奏教學 鋼琴伴奏 價值
中圖分類號:J6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122-03
在高校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一方面讓學生學習節奏有了更多途徑,可以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對音樂藝術的整體把握等綜合音樂能力,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新時代下鋼琴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總之,使用鋼琴伴奏的節奏教學,為學生的節奏實際學習、培養音樂的審美感受、提高綜合音樂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為實現人才培養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做出了有力支撐。
一、高校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符合學生心理,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音樂教育,是點點滴滴而成的音樂綜合素養。其中節奏技能包括著單純的節奏理論知識和節奏相關訓練而逐步習得。同樣,視唱練耳的節奏教學既包括節奏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教授,還包括學生音樂素質與音樂能力的綜合培養。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學習之路的必修課程,需要教師有得當的方法,讓學生一直保持著音樂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鋼琴伴奏的使用,它可以支撐整個音樂作品結構,結合鋼琴伴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習者形成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音樂是具備情感的,是靈魂的表現,鋼琴伴奏便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擺脫節奏練習的枯燥過程,提高節奏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音樂學習興趣,實現“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之后的旋律學習奠定基礎。在鋼琴伴奏的形式選擇上,要選符合學生節奏學習與培養分辨音樂要素能力的心理發展特點,尤其是對于節奏的鋼琴伴奏無比遵循節奏自身的律動,盡可能對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的經典練習曲目進行伴奏,如此能夠避免對學生學習的過多干擾,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加強對節奏型的記憶能力。在視唱練耳節奏學習中體會過鋼琴伴奏的特有魅力之后,學生在心理上容易形成節奏學習的正確態度,進而擺脫機械、枯燥、乏味的節奏理論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態度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可見,鋼琴伴奏加入到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是很正確的,它們之間有著很好的互融性,有助于學生認識到鋼琴伴奏與視唱練耳學習之間的關聯,進而更加注重對二者的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與學習心理。
二、高校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為主教學觀念
在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要遵從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要求教師在一切教學活動中要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改變傳統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新觀念突破。學生的發展包括心理與生理兩個方面,在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主”的人本觀念,實際上就是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變化與接受程度,具體表現為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主動的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的魅力,體會到節奏中的美感內涵。視唱練耳的審美教學表現為學生與視唱練耳曲目之間接觸時所獲得的心理愉悅感,這就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也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音樂思維的必然結果,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理念。高校音樂教學的本質上追求的就是以人為本,發展他們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程度,提高學生與教師的藝術修養。這不僅是音樂理論知識的直觀性反映,也是音樂教育美感的自由傳達,讓學生在合唱、獨唱等各種音樂活動中獲得最佳的直接體驗。如瑞士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主張的“聲勢”教學,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通過自身手動打擊各類樂器,配合自身的體態變化,尤其是身體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如此可以讓學生最大的集中注意力來接觸到節奏,形成較為明確的音樂感知,這也是感知音樂節奏律的最佳方式。這種教學理念也是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與“以學生為主”教學觀念的重要體現。
本質上,鋼琴伴奏是對節奏的烘托與支撐,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最佳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切身感受來體會到具備畫面感的音樂,讓學生獲得較好的愉悅感與審美體驗,可以說,這是人類最為原始的審美條件反射,是對美好節奏的不自覺地追求與向往,通過此類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從單純的理論技巧學習中跳出來,從試聽、觸覺、內心感受等綜合方面來掌握與學習節奏,進而提升學習動機,有效實現節奏的學習與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
三、視唱練耳節奏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節奏業務水平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為人類的進步與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現代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中提高他們的鋼琴伴奏能力與綜合音樂素養尤其重要。教師良好的音樂素養表現為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高水平的音樂技能與彈奏技巧、豐富的藝術文化知識和較多的演唱藝術實踐等。在職業道德素質方面,教師要將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怕辛苦、積極進取、渴望知識等正能量意識傳達給學生,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中,做好教師的引導者角色。
1.鋼琴伴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鋼琴伴奏能力
目前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主導者,他們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直接相關,在教學活動中,鋼琴這個輔助教學樂器不容忽視。盡管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課堂都采取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有著豐富的電子視聽設備和音響系統等,但是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不可泛濫,它們僅僅是教學的附屬品,過多地依賴多媒體設備,音樂教學的特殊性便會丟失。而激發學生課堂上學習音樂并獲得音樂感知的最佳手段就是教師直接的、手把手的鋼琴伴奏。鋼琴伴奏可以直接提高課堂的節奏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使用鋼琴伴奏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其在節奏教學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教學效果的實現和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相關,這就對教師的鋼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只有具備了高質量和專業化的演奏技巧、規范化的演奏方式,才可以將樂曲的本質情感加以傳達。目前高校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多采取鋼琴伴奏,而且教師們會根據實際情況來選取多樣化的視唱歌曲或即興編排,以便實現最佳的節奏教學效果。即興伴奏中,對鋼琴伴奏技能有著較高要求,這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隨機應變水平,另一方面也讓教師獲得對課堂的整體把握水平。每一個視唱樂曲都有著不同的節拍、音樂風格與節奏型,這就要求鋼琴伴奏要合理而科學地選取伴奏織體,以便與整個節奏和曲目的風格一致。在彈奏之前,教師要對練習曲目的速度、拍子、樂句劃分等譜面信息加以掌握,然后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業務素養,并配合相關的情感和伴奏織體,完美而有意義的呈現出試聽音響效果。
2.鋼琴伴奏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
一個好的音樂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化音樂知識與理論知識儲備,同時還要對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等學科內容有所了解,成為教學上的多面手。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綜合音樂素養,加強對相關教學方法的注重,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與相關的學習行為。
首先,教師要提高音樂素養,優秀的音樂素養是教師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自我價值的基本需求。其中,節奏能力是音樂素養的基礎性內容,對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的伴奏技能和鋼琴伴奏速度的控制,準確掌握學生目前對節奏速度的接受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中把握好節奏特點,結合相關的伴奏織體,展現完美的課堂節奏教學效果。在節奏課堂中,良好的音樂素質除了適應教學節奏之外,還有有著對節奏速度與節奏強弱的良好處理能力。
其次,教師要加深藝術修養,良好的藝術修養包含著相關的美學觀念、良好的音樂審美水平、豐富的音樂史知識儲備。在了解了樂曲的創作背景和所傳達的情感內容之后,教師便可以更好地演奏,讓學生熟悉歌曲并內化為自身的音樂知覺,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音樂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化,教學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視唱練耳節奏教學內容也要加強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橫縱向聯系。高校音樂教育要求教師有著高水平的審美評價能力與審美體驗水平,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音樂美感,提高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同時從多樣化的藝術視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節奏美審美價值觀,提高學習的直接效果。當一首新的視唱樂曲被學生唱熟并熟練掌握之后,便需要加入鋼琴伴奏,在鋼琴伴奏的引導下,讓課堂變成有滋有味的知識汲取過程。以進行曲來說,要展現進行曲中有力的節奏感和向前沖的感覺,需要將聲音大小與速度快慢展現出來,我們以進行曲最常見的2/4拍子為例,此時會有附點音符出現,因為2/4拍子本身具備“強、弱”節拍特點。
最后,鋼琴伴奏讓教師的完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具備了豐富的各類學科知識、較高的音樂技能和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等知識理論之后,才能夠更加準確清晰地將樂曲思想傳達給學生。面對不同性格、不同年級、不同心理特征的學生,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刻保持著與學生的直接溝通,在演奏時還要觀察學生的注意力水平,目的就是做到分類教學、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與積極主動性,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四、結語
鋼琴伴奏作為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的重要手段,使用鋼琴伴奏的節奏教學,為學生的節奏實際學習、培養音樂的審美感受、提高綜合音樂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為實現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做出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郭強.淺談在視唱教學中鋼琴的合理運用[J].黃河之聲,2013,(12).
[2]彭輝,鄧婿.視唱教學中鋼琴伴奏的藝術性[J].音樂天地,2006,(03).
[3]胡艷.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認知也理初探[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3,(03).
[4]唐俊巖.節奏的基本訓練方法之我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