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演奏教程
鄒志堅
摘要:音樂向來是無國界的交流方式,而隨著世界互聯網的普及,讓人們領略到更加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也認識到了更多的樂器,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而文化融合也成了人們的新課題。現在,用古典吉他演奏中國風格的音樂成了很多音樂學者的新挑戰(zhàn),這項挑戰(zhàn)不僅是為了提供給世界新的聲音,突破古典吉他自身的演奏風格,對于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也具有重大的意義。近年,我國也有演奏者對這一項目進行嘗試,但始終沒有突破自我,創(chuàng)造出新的演奏風格,所以,古典吉他的演奏民族化仍然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關鍵詞:中國風 古典吉他 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075-03
古典吉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西方彈撥類樂器,與鋼琴以及小提琴并稱為“世界三大古典樂器”。很多藝術家都將吉他視為珍寶,認為吉他是這個世界上一塵不染的純凈聲音。而其中古典吉他的演奏最為聞名,其藝術價值體現也被用作衡量一個國家吉他水平的唯一標準。古典吉他的名曲眾多,其中包括藝術家索爾為了吉他愛好者所作的《月光》,它分散于和音中的曲調就如傾瀉而下的月光般令人心馳神往;而素有“音樂之父”之稱的泰雷加,則是用輪指法彈奏出抒情名曲《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古典吉他的民族化趨勢日漸增加,不僅表達了人們對音樂的渴求度,也表現出人們對渴望回歸傳統文化的一種精神訴求。
一、古典吉他的發(fā)展史
(一)階段性介紹
古典吉他的最早原型應該是公元8世紀出現在阿拉伯和拉丁的把式樂器。當時把式弦琴樂器十分受民眾喜愛,并一度成為時尚的風向標,但由于它的分支魯特琴的興起,致使古典吉他也曾經落寞過,但好在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吉他演奏琴譜的出現再一次將吉他拉入到大眾的視野范圍之內,而后經過漫長歲月的洗滌,古典吉他在不斷地改良,并最終成功的占據了古典樂器中的重要地位,成為時至今日依舊被人們學習,并且會繼續(xù)傳承以致發(fā)揚光大的一種樂器。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古典吉他在外形上改觀很大,已經更加貼近于現代人們的審美,而且在材質上選用十分結實的尼龍弦,增加了其使用壽命;并且在構造上將六弦改為了十弦。而21世紀為了迎合科技的發(fā)展,電子吉他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古典吉他因其演奏更加有靈氣,能夠演奏出更加貼近生活和自然的聲音,在現實社會仍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不可取代。
(二)表現力分析
古典吉他之所以能在藝術發(fā)展中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一把古典吉他的藝術表現力如何,取決于表演形式、演奏技巧、美學價值等多個方面。
1.表演形式
因為傳統的古典吉他中,六根弦的材質以及大小均不同,致使演奏時的聲音也均不相同,各具特色;而且同一根琴弦的不同區(qū)域也能彈奏出不同的音色,有一些甚至與小軍鼓音色和銅管區(qū)音色相近,在演奏時可以用以模仿它們。所以,因其表現力豐富多彩,在表演時也就不會拘泥于一種形式,既可以單獨演奏,也可以重奏和協奏。
2.演奏技巧
古典吉他因其豐富多彩的音色,故而在演奏技巧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的輪指奏法應用最為廣泛,輪指奏法就是用三個手指由外向內依次撥動琴弦,演奏出連續(xù)性的連音,可以讓人感受到雨滴落地的即視感,與自然接近與生活接近,演奏出的樂曲更容易讓人們產生共鳴。而古典吉他曲中,最經典的輪指奏法當屬泰雷加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這首樂曲通過泰雷加的演奏,把一位老人對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和情感融入到樂曲之中,表現出了飽滿的情感,時至今日,依舊為人們稱頌。
3.美學價值
古典吉他的美在于情感的表達。音樂之所以稱之為無國界,就在于它不受文化和語言的限制,可以單單通過音符來描述心情,也可以通過音符向人們傳達情感。古典吉他因為它寬廣的音域,以及多種多樣的演奏方法,使其表現力極強。通過古典吉他我們可以看到寬廣的高山,也可以嗅到迷人的花香,它帶我們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感受彈奏者的情感,就好像走過他走過的路一樣。
二、古典吉他在我國的民族化程度
首先,古典吉他在我國的重視程度并不高,體現在大多數的藝術類高校都沒有將古典吉他教學列入到學生的專業(yè)學科中,雖然吉他在我國的應用范圍較廣,與其他樂器相比,吉他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但90%以上的吉他從業(yè)者是通過自學或者網絡視頻教學學會了吉他的彈奏,沒有相應的系統教學,也缺乏具有專業(yè)素質的古典吉他教師,導致了人們對于古典吉他的技能以及應用掌握得都不夠全面。而且因為沒有作為專業(yè)課程出現在藝術院校中,我國也就缺少了正規(guī)系統的古典吉他教材,學習的不科學,自然應用起來也就沒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上述情況直接導致了我國古典吉他的民族化程度非常低。因為連最基本的正確方法我們都沒有辦法掌握,就更沒有辦法將屬于我們民族的元素融入到古典吉他中去。世界范圍內,衡量吉他藝術水平的標準就是古典吉他,因此,為提高我國的吉他水平,應該盡快將古典吉他的學習變得系統化,在真正掌握古典吉他的演奏方法時,再根據理解融入中國民族元素,賦予它新的民族氣息,使古典吉他也能夠彈奏出屬于中國的聲音,促進中國化的古典吉他藝術走向世界。
三、古典吉他的民族化提升方案
(一)出版更多的古典吉他演奏教材
針對我國古典吉他的民族化提升,不能盲目的實施改進,而是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解決。首先就因該立足于古典吉他的教學。古典吉他在國外的高等音樂學院中都有專門的系別,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教學,讓學生不僅懂得理論上的知識,還能夠掌握它的彈奏方法以及技巧,但在我國并沒有這樣的設定,在大眾看來,吉他也沒有像鋼琴、小提琴那樣受重視,自然就缺乏相對應的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教材,因此,我們應該立足于本民族已有的音階、調式以及律制,融合古典吉他的演奏方法,出版出適用于本民族的古典吉他教材,要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就將民族文化滲透其中。其次,要組建一支具備吉他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演奏技巧的師資隊伍,有了良好的師資人員,才能將古典吉他的教學順利開展下去。并且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教無類,讓每一個學生對古典吉他都能有全新的認識,并且積極壯大我國古典吉他的發(fā)展。
(二)掌握古典吉他彈奏的重點
其次在學習古典吉他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其重點,也就是指法和演奏技巧。在指法上要求右手自然彎曲,并呈現空拳的狀態(tài),左手掌心自然向上握住琴頸,但手腕處不要貼在琴頸上,保證一定的空隙,使手指可以靈活運動,大拇指抵在琴頸后面最厚處。左手負責按弦,最好保持指尖豎直按弦的狀態(tài);右手負責撥弦,一般不會用到小拇指,與彈奏琵琶不同,對于指甲沒有特殊的要求,方便彈奏即可。而關于演奏技巧,我國在吉他民族化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質,因為我國傳統樂器琵琶與其相似度較高,除了撥弦方向和握琴姿勢這些容易改變的外在因素,二者的樂理以及琴弦的音度跨度都十分相似,都是八度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琵琶的演奏法用到古典吉他的民族化發(fā)展中,但一定要切記并不是使用了琵琶的演奏法就實現了古典吉他的民族化,而是根據吉他的自身結構以及彈奏技巧,再結合琵琶彈奏技巧創(chuàng)新出新的能夠表現民族元素的專門的吉他技巧。
(三)通過改編原曲提升古典吉他的情感掌控
在使古典吉他民族化的初期,因為經驗不足,經常會產生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技巧與情感不相符,雖然運用到了吉他的演奏技巧,但成曲沒有很明顯的中國特色,或者具備中國特色了,但情感表達顯得生硬不協調。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先通過改編曲子,逐漸掌握古典吉他在彈奏時的情感表達方式。比如《愛的羅曼史》就是西班牙人通過改編當地民謠而來的,中國也已經有這樣的優(yōu)秀改編案例,像是《潯陽夜月》以及《彝族舞曲》,也是根據中國傳統名曲改編而來,并且受到了大眾的喜愛。而名曲改編的代表作還有《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作為琵琶彈奏的標志性音樂,其中國古風元素明顯,具有鮮明的民族化特征,在對其改編時要注意吉他空弦的運用,將低音效果達到最大,使原曲中氣勢恢宏的戰(zhàn)斗場面呈現完整;而戰(zhàn)斗中要表現出來的廝殺場面則是通過掃拂的手法展現的,配以左手拉、揉形式的技法,將此場面生動形象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四)推廣多元化創(chuàng)作
古典吉他文化在進入我國的最初階段,其創(chuàng)作方式、彈奏技巧以及演奏形式都極具西方文化色彩,但當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訴求度漸漸提高,開始意識到引進文化雖好,但也應該適當的將其外來文化進行本土改造,使之成為自己的,因此,就涌現了大批的藝術家,對古典吉他的民族化發(fā)展進行研究。他們發(fā)現首先將中國元素融合到西方藝術氣息十分濃厚的古典吉他中,存在很大的難度,在創(chuàng)作上始終把握不好情感表達的度,于是,他們就開始轉變思路,對本土音樂進行西式改編,既滿足了我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需求度,又做到了中西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中國風的吉他曲目,并逐漸發(fā)展成了民族化的多元創(chuàng)作。
其實,時下還有很多類似的多元化創(chuàng)作,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強烈的傳統音樂氣息,這樣的創(chuàng)作都可以為古典吉他民族化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我們不能在這一發(fā)展中禁錮思維,應該盡可能的借鑒其他創(chuàng)作方式,從中總結好的經驗,為古典吉他的民族化開辟新的道路。
四、結語
古典吉他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音樂傳遞工具,已經不僅僅是在傳遞聲音,更是在傳遞文化,我國的古典吉他民族化意在通過吉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是將古典吉他這種藝術形式進一步推廣到世界中去。針對我國的古典吉他民族化,可以借鑒琵琶音樂作品,對其進改編再加上創(chuàng)新元素,探索新的古典吉他表演技巧,拓展古典吉他的曲目的同時也促進了當下音樂創(chuàng)作新道路的形成,向人們展示了中西方音樂相結合的可能性,呼應了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黃愛國.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89.
[2]戴維娜,陸沁凝.殷飆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的民族化創(chuàng)作探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5,(01):145-146.
[3]邵萌.古典吉他音樂發(fā)展史研究[J].音樂時空,2015,(03):102-103.
[4]王建國.試論古典吉他的藝術表現力[J].戲劇之家,2016,(11):61.
[5]馬雪松.古典吉他探微[J].音樂時空,2013,(09):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