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維格之歌蘇格蘭之歌
張懷海
摘要:《索爾維格之歌》是挪威著名作曲家愛德華·格里格為挪威著名劇作家卜生的戲劇《培爾·金特》作的配樂--《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中的第四樂章。在《索爾維格之歌》這首歌曲中,作曲家格里格將民族與藝術相結合、戲劇與音樂相結合、旋律與歌詞相結合。格里格運用優美的旋律、對比的調性、靈活的節奏節拍、豐富的力度變化,既展現了挪威民間曲調的民族性,又抒發了旋律美和意境美的音樂性。
關鍵詞:《索爾維格之歌》 格里格 音樂性
一、作品的創作背景
易卜生是挪威戲劇大師、偉大的文學家,歐洲近代戲劇新紀元的開創者。易卜生一生共創作了26部各種體裁的戲劇作品。《培爾·金特》是他的一部帶有以“個人精神反叛”主題的戲劇作品,表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索爾維格之歌》的曲作者愛德華·格里格,是19世紀后半葉挪威民族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當時歐洲樂壇具有進步思想和重要影響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挪威民族浪漫主義的思想內容和民間音樂的藝術特征。
1875年,易卜生邀請格里格為其詩劇《培爾·金特》寫作了配樂,經過首演大獲成功。大約是在1888年到1891年的這段時間里,格里格從《培爾·金特》的配樂內篩選出了八首樂曲,在詩劇的基礎上改編成了《培爾·金特》管弦樂組曲。選入組曲的作品,不是依據原來劇情的發展為順序,而是按照音樂發展為主重新進行編排,成為可進行獨立演奏的組曲。
《索爾維格之歌》原為用于詩劇《培爾·金特》第四幕的配樂,劇中描寫的是索爾維格在茅屋前一面紡紗, 一面唱起這首歌, 耐心地等待培爾·金特歸來。格里格在改編為組曲時,將《索爾維格之歌》里的歌頌聲部刪去了,改為抒情旋律的民歌和花腔的曲調,用以結束整個組曲,使得整個組曲的音樂發展達到理想狀態,使得歌曲獨立的描繪出了一個安靜而完美的畫面。
二、作品的音樂分析
(一)結構分析
歌曲《索爾維格之歌》的整體結構為并列型二段曲式,以通譜歌的形式記譜。
1.第一樂段
第一樂段為四句式(aa1bb1)的雙平行對比樂段。主題句在a和聲小調,旋律呈音階上下行走向,構成較長起伏性的線條,旋律出現的多處中下行遞音式進行具有鮮明的特點,營造出了一種訴說、回憶的情景。見譜例1。
第二句為主題句的變化重復,只是將第一句中調式的導音還原,使第二句轉到a自然小調。第三句運用主題句最后一樂節的材料采用逆行方式并予以展開,出現的臨時變化音升d和升c,使得調性具有豐富的變化。該句終止于屬音,表達出索爾維格對培爾·金特有一天一定會回來充滿期待和信心。見譜例2。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重復變化,旋律上出現了兩處裝飾音,表達出更為細膩的人物內心情感,第一樂段音樂終止于主音。
2.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可分為兩大句,第16-21小節為第一句,第22-30小節為第二句。第二樂段開始,以前調和后調的共同音——屬音的長音引入。第二樂段音樂轉到同名大調——A大調,節拍變為四三拍。旋律在高音區,前10小節旋律圍繞著E1音徘徊發展,特別是第22-27小節多處出現遞音式進行,并且以和弦分解為主,附點節奏的出現略具舞蹈風格,形象地刻畫出主人公索爾維格回憶往事時內心的激動心情。見譜例3。
第二樂段旋律經過第27-28小節的屬和弦分解進行之后,終止于主音,最后以弱的力度在主音八度跳進中結束。見譜例4。
(二)音樂的對比因素
《索爾維格之歌》兩個樂段之間具有鮮明的對比關系。
從節拍上看,第一樂段為四四拍,第二樂段為四三拍,兩樂段之間運用了節拍的變化進行對比;
從速度上看,第一樂段為慢板,第二樂段為中速稍快,速度的變化造成了情緒的變化,形成兩樂段之間的情緒對比;
從結構規模上看,第一樂段為四句式,第二樂段為兩句式,使得兩樂段之間結構不平衡,具有一定的發展動力性對比;
從旋律發展來看,第一樂段旋律在中低音區,呈上下行大線條的起伏形態,音域為九度,第二樂段旋律在中高音區,音域擴大為十一度,最高音達到a2,;
從歌詞的描寫來看,第一樂段為描寫敘述性的實詞,多有重復,第二樂段則僅為一個虛詞“啊”,從簡練的歌詞處理中,反映作曲家側重于音樂性描繪手段的運用,使演唱者更容易抒發表達主人公激動的心情。
(三)音樂上的統一性
第一樂段的每一句以及第二樂段的第一句均從調性的屬音開始,兩樂段旋律中多處運用遞音式發展手法,兩樂段的調性為同主音大小調關系,同主音調間兩個調的主音和屬音相同,這些創作技術的運用增強了全曲的統一感。
另外,作為獨立的作品,附加了前奏和尾聲。前奏和尾聲的材料完全相同,但在前奏中強調的是a小調的屬音,而尾聲也是轉回a小調但結束于主音。由于這首作品為不帶再現的二段式,這樣的安排,形成了首尾的一問一答,遙相呼應,從而加強了整首歌曲的統一性。
三、作品的音樂形象分析
歌曲《索爾維格之歌》塑造了少女索爾維格癡情、美麗、忠貞的生動的音樂形象。在歌曲第一樂段的兩段歌詞中均表達出了索爾維格的癡情,音樂風格上與之相對應的具有憂郁、低沉、委婉的風格,調性在和聲小調和自然小調中變換,同時又出現臨時的變化音,表達出既優美而又壓抑的情緒;第二樂段雖然只有一個襯詞,但借助旋律和節奏變化,表達了索爾維格內心充滿希望和幻想的光芒,調性轉到同主音大調,使得音樂色彩變得明亮燦爛,表達出人物真摯溫暖的情感。從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格里格的音樂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極為準確而細膩的,他用十分清澈透明的旋律線條來繪制,在清淡的色彩中又蘊含著一種濃烈的深情與眷戀,使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生動而活靈活現。
關于《索爾維格之歌》的形象表達,格里格在總譜上也曾這樣標明過:如果演唱者沒有辦法把這一段音樂演唱好,那還不如用單簧管的吹奏來代替掉它,這樣索爾維格就可以一直不斷地紡線。據說在戲劇配樂中格里格將其寫為歌曲而不是器樂獨奏的緣由:第一是劇情所需,在劇中這一段索爾維格不能一直不斷地紡線,這樣用純粹的器樂演奏是不行的;第二是運用歌曲的形式更能貼切表達主人公的形象,符合劇中人物性格表達上的安排。所以,作曲家在創作中,用樸實的手法,讓主人公以演唱的形式,達到最打動人心的效果。
四、結語
在歌曲《索爾維格之歌》的創作中,格里格將民族性與藝術性聯合、戲劇性與音樂性的結合等圓滿的交融在一起,充分而美好的展現出索爾維格所具有的美好而積極向上的精神,更加完美的表達出格里格音樂品中展示的音樂性。
參考文獻:
[1]李藝.凄美的神話——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J].文教資料,2006,(21):165.
[2]張怏彩.淺論歌曲中詞與曲的結合[J].黃河之聲,2007,(17):54.
[3]錢仁康.格里格的《索爾維格之歌》[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5,(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