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建 最小大學探索新精英教育模式
劉維艷
摘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徐州梆子,以棗木梆子作為打擊樂器,其唱腔、音樂的節奏與速度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指揮控制。徐州老百姓習慣稱之為"大戲"。目前,徐州梆子戲與全國許多地方戲一樣面臨相對的生存困境,僅存的蔣門一脈傳承現狀不容樂觀,本人通過所在的徐州工程學院開設地方戲曲課程任課方式,將蔣門傳承人請進學校課堂,在傳承唱腔的過程中,就傳承模式產生一些思考,以期為對這一亟待解決的傳承難題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徐州梆子 蔣門唱腔 傳承研究
徐州梆子戲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具有濃郁徐州區域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一直為蘇北地區人民群眾所喜愛,唱腔具有鏗鏘大氣、行腔酣暢,又不失清雅柔婉、細膩含蓄的藝術特點。目前,徐州梆子戲與全國許多地方戲一樣面臨相對的生存困境,僅存的蔣門一脈傳承現狀不容樂觀。通過本人的調查了解,除了面對外在生存環境不佳外,唱腔傳承的缺失是主要內因。目前,本人所在的徐州工程學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及傳承作為高校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突破口,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科研工作,成為我校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藝術學院音樂專業便依托學校“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一研究基地與交流平臺開設了《地方戲曲》課程,本人在任課過程中便將蔣門梆子引入課堂,從而在傳承模式與途徑方面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加強蔣門唱腔在地方高校專業傳承實踐模式
專業傳承即為在徐州地方高校音樂專業領域,由音樂專業教師實施教學任務,將蔣門梆子戲引入音樂專業學生課堂,將徐州蔣門梆子作為重點欣賞學習內容,為蔣門梆子的傳承發展做貢獻。
(一)將蔣門傳承人請進高校課堂
把蔣門藝人請進音樂專業學生課堂,是蔣門梆子面向高校專業學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承方式,上課模式采用1+1的授課方式,即主講教師和蔣門傳承人共同完成授課,在采訪中本人了解到,以上幾位傳承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幾乎所有的傳承人都不會編寫唱腔曲譜。比如傳承人蔣云霞老師并不識字識譜,在梆子戲理論方面的講解,如旋律的分析講解、板式的變化方式、音樂唱腔的樂譜分析、方言唱詞的含義注釋,就需要專業老師承擔。傳承藝人只需把唱腔及身段表演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技能感受在先,理論學習在后的學習方式,先掌握唱腔與身段表演的學習,再將所學唱腔音樂唱詞記錄整理,然后加以分析,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學習。
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配合蔣門梆子傳承藝人立足戲曲專業角度制定相關教學內容,在大綱、教材、教法、考核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教學體系,利用1+1教學模式讓學生系統掌握戲曲唱腔演唱的正確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徐州蔣門梆子唱腔演唱風格及徐州地方方言基本特征。
(二)將蔣門梆子音樂創作課程引進高校課堂
相對于唱腔傳承的缺失,蔣門梆子戲音樂創作方面傳承的形勢更為嚴峻,培養專業創作人才已經迫在眉睫。中國民間戲曲的唱腔傳承方式多以口傳心授,師傅逐字逐句的將唱腔教授給徒弟,向來無音樂譜面保留,現今,受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徐州蔣門梆子傳承人驟然減少,許多純正的蔣門梆子音樂唱腔已經難以聽到。特別是完整版的蔣門梆子傳統劇目《四大征》戲、《四大鍘》戲已是難覓蹤跡。根據本人了解,已在江蘇省梆子劇院退休的董瑞華老師,是徐州市為數不多的戲曲專業作曲家,從事徐州梆子戲作曲工作也已近三十年,編寫作曲的劇目達四十余部,對蔣門梆子音樂創作十分擅長。目前,董瑞華老師在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擔任音樂寫作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從專業角度讓學生了解徐州梆子戲曲音樂唱腔、板式、音樂的特點,在教授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梆子音樂的戲曲旋律創作以及樂隊編制與配器方法進行系統學習,為蔣門梆子戲培養專業音樂創作人才。
二、鼓勵教師在科研上對非遺項目的研究
教師作為非遺傳承課堂的主體,是非遺傳承課堂的開發者、設計者、實施者與跟蹤者。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從事相關非遺研究的教師主要為人文、藝術、體育等專業。這些教師對非遺傳承教學有著直接的影響,并在研究方法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一)教師非遺項目科研
高校教師從事非遺課題項目的研究,是高校非遺傳承得以持續有效實施的保障,也是非遺傳承保護的高級階段。首先,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進行田野采風工作,走訪蔣門傳承人,收集整理他們的口述史,并對傳統的蔣門梆子唱腔進行收集,加以整理,對廣泛流行于民間的蔣門梆子音樂形式以及組成元素進行分析和概括陳述,其次,是把蔣門梆子科研成果落實于課堂教學。并把蔣門梆子戲傳承保護的相關理念應用到教學實踐,促進了蔣門梆子保護在校園里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教材編寫
目前徐州地區高校并沒有專業系統的地方非遺戲曲教材,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本人在《地方戲曲》課程的教授時,采用的是自編教材,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本人把蔣門梆子融入徐州梆子戲單元,把蔣門梆子的起源演變、唱腔特色、劇目種類、服飾臉譜、傳承現狀做重點介紹,學生通過文字介紹對蔣門梆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通過將蔣門梆子進教材的實踐,擴大了蔣門梆子的宣傳途徑。
三、發揮學生在非遺中的傳承作用
高校大學生作為非遺傳承主力,是非遺校園傳承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在學校的引導下,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參與徐州蔣門梆子的傳承保護工作。
(一)參與社會實踐課題研究
高校學生每年都有參與申報課題項目的機會,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每年都設立多項社會實踐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2-2014年期間,藝術學院音樂專業李巧娜、高熾靈等多名同學跟隨本人走訪徐州梆子各個劇團,采訪民間藝人,多次觀看蔣門藝人排演劇目,對現有的關于徐州蔣門梆子發展的文字、圖片、音像進行大量搜集整理,掌握客觀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對藝人口述資料進行整理,對唱腔樂譜進行分析,從理論上對蔣門梆子有了較高層次的認識。2016年藝術學院音樂專業學生李雯、江雪麗申報的項目《邳州地區徐州梆子藝人現狀調查研究》獲批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目前此課題組已經去邳州進行過實地考察,掌握邳州地區梆子藝人資料、主要唱腔及樂隊曲譜,正在做全面的分析與整理。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及課題項目研究,可以激發大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參與徐州梆子戲的排演工作
每年江蘇省教育廳有多項大學生的文化藝術活動及展演賽事,高校可以利用這樣的活動排演非遺戲曲曲目。2013年12月藝術學院高熾靈、李巧娜、董潔等多位同學排演的徐州梆子戲《鬧重陽》參加了江蘇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非遺項目匯報演出,演出籌備期間學院老師請來省梆子劇團演員李先鋒老師對演員進行指導,從專業角度對學生傳授梆子戲的吐字行腔、情感表現及各種表演常識。學生更深層次的領悟了徐州梆子戲的魅力。此次演出受到專家的一直好評。
(三)參與梆子戲方向的畢業論文寫作
畢業論文是高校畢業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的文章,是大學生畢業前從事科研的理論研究形式,也是在專業教師理論指導下取得的科研成果。由于蔣門梆子民間藝人多數沒有受過學校教育,許多藝人根本不會識譜,整體缺乏記錄整理能力,這也是許多民間劇目逐漸消失的原因之一。而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繼承者,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具備民間藝人缺失的上述能力,論文指導教師積極引導音樂專業學生,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激情與熱情,激發其社會責任感,從論文選題方向上引導學生傾向對非遺研究,并從傳承的角度出發,利用專業優勢,引導大學生對民間蔣門梆子戲進行發掘、整理、研究、保護、傳承,積極開展研究性指導活動,擴大徐州梆子的傳承范圍。
四、將蔣門梆子戲列入地方高校公共課程體系
目前,徐州地方許多高校大學生對本地區傳統的徐州梆子戲缺乏了解,甚至本土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戲也是一無所知,這也是直接影響這一傳統戲曲劇種傳承的主要因素。當下,就本人了解,徐州地區幾所高校均已將戲曲鑒賞課納入公共課程體系,這讓學生在學習全國的代表性劇種的同時,可以將蘇北地區有代表性的徐州梆子戲做一詳細了解,從而對傳統徐州蔣門梆子戲特色對大學生細致介紹,另外,將蔣門傳承人聘請至學生課堂,與學生互動,面對面將蔣門代表性的特色唱腔傳授給學生,這不僅擴大了蔣門梆子的傳承范圍,還能使大學生了解地方區域特色文化,并提高自身藝術素養。
五、發揮高校校園戲曲劇社作用
近幾年來,徐州工程學院已經舉辦三次戲曲藝術進校園活動,請徐州梆子劇團演員來校進行演出活動,并開設講座,講解梆子戲的行當劃分、唱腔特色、服飾特點等,這也涵蓋徐州蔣門梆子特點。劇團在高校的展演不僅幫助了學生學習戲曲文化知識與技能,而且還積極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戲曲音樂文化藝術的內涵魅力,并且更加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大學校園的學生社團在學生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學校都有相關的戲劇社或戲曲社團,許多學生都是學生社團的其中一員,這些社團組織將蔣門藝人請進校園,精選優秀經典劇目唱腔進行排演,從大學生的角度進行劇本編寫與音樂創作,并激發學生從興趣引導,讓徐州蔣門梆子走進大學生校園,走進青年人的生活,將徐州蔣門梆子扎根于學生之中。
參考文獻:
[1]李愛真.吳躍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