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拉威爾鋼琴組曲《庫泊蘭的墳墓》是運用組曲形式進行創作的,曲式結構方面,在古典三部性曲式結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綜合性樂段、縮減移調樂段的運用等等,都是將新穎的創作手法運用到古典的曲式結構中;在復調方面,賦格曲運用卡農手法來創作;在和聲方面,除了古典的開放性樂段和收攏性樂段之外,拉威爾經常將樂段結束在SII和弦和S和弦,和聲的布局也相對模糊,調式布局上帶有展開性,調性極不穩定。
關鍵詞:拉威爾 《庫泊蘭的墳墓》 古典創作風格 現代創作風格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013-03
鋼琴組曲《庫泊蘭的墳墓》是由法國作曲家拉威爾于1914-1917年所創,他將這組作品取名為《庫泊蘭的墳墓》是因為他認為“16世紀以來,法國的文學家和音樂家們將他們的作品獻給自己所尊敬、所哀悼的故人時,常采用‘之墓的標題。拉威爾稱他的這部鋼琴組曲為《庫泊蘭的墳墓》,以表示對法國羽管琴家弗朗索瓦·庫泊蘭,以及整個世紀法國音樂的頌揚。”①拉威爾與其他印象派作曲家不同,他的創作風格既表現出傳統的古典主義框架,又表現出新穎的現代主義色彩,這部組曲在創作體裁上就直觀的顯示出拉威爾對法國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
從組曲結構上來看,拉威爾《庫泊蘭的墳墓》共六首作品:《前奏曲》《賦格曲》《福爾蘭那舞曲》《里戈頓舞曲》《小步舞曲》和《托卡塔》,其均有單獨的標題,這與庫泊蘭創作的羽管鍵琴組曲十分相似,因而其作品帶有前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從創作手法上來看,《庫泊蘭的墳墓》繼承了古典的結構形式,又借用了庫泊蘭時期組曲中舞曲樂章的形式;從音樂內容上來看,選用了較為罕見的舞曲作為組曲內容,表現出如同庫泊蘭時期舞曲一樣純凈、精致的音樂特性,呈現出其鮮明的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音樂個性。
一、古典與現代曲式風格的融合
從曲式結構方面來說,《庫泊蘭的墳墓》中六首作品可分為兩種,即三部曲式結構的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利戈頓舞曲和回旋曲式結構的賦格曲、福爾蘭那舞曲和托卡塔。因此,《庫泊蘭的墳墓》是在整體結構古典的基礎上,用現代化的手法創作而成。
(一)三部性曲式結構原則及其連鎖關系
無論是三部曲式還是回旋曲式,其結構的發展都嚴格遵循三部性曲式結構原則。其六首作品中,僅有《福爾蘭那舞曲》在第四次疊部出現之時,與古典回旋曲式稍有不同,似乎省略了第四次疊部,但尾聲的材料由疊部A段的動機連續出現五次構成,使其整體上依然呈現回旋曲式結構的特點。
除其整體結構上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融合之外,在其結構內部,也經常會出現帶有現代風格的結構特點,但又沒有脫離古典的曲式結構。例如,《托卡塔》整體上呈回旋曲式結構,但其中的第二插部的內部結構,形成了類似于回旋曲式結構的三部性結構的連鎖關系。
除上述的《福爾蘭那舞曲》和《托卡塔》之外,《利戈頓舞曲》中也出現了古典與現代曲式風格的融合,從整體結構上來看,《利戈頓舞曲》是一個三部曲式結構,其按照引子—A部—第一連接—B部—第二連接—A部—尾聲順序發展而來,但從其內部材料的分析來看,引子部分的材料與第二連接的材料相呼應,尾聲部分的材料與第一連接的材料相呼應,與古典的引子與尾聲部分的首尾呼應不同。
(二)綜合性三段曲式結構的運用
在三部曲式結構中,A部的結構通常由二段式或三段式結構構成,偶爾也為樂段結構。而B部的內部結構偶爾會出現綜合性的中段。但在拉威爾《庫泊蘭的墳墓》的六首作品中,出現了A部的綜合性中段結構,例如《前奏曲》和《小步舞曲》的A部。
從上圖可見,這兩首作品的A部均采用綜合性中段的結構,即呈示段與再現段之間有兩個或三個樂段組成中段。而其六首作品的中部或者插部卻由二段式、三段式或者多段式構成,例如《前奏曲》中部由三段曲式構成、《利戈頓舞曲》中部由二段曲式構成、《小步舞曲》中部由三段曲式構成、《福爾蘭那舞曲》的插部由三段曲式和多段并列曲式構成、《托卡塔》的插部也由二段曲式構成。由此可見拉威爾《庫泊蘭的墳墓》中綜合性三段曲式結構的運用是將古典與現代曲式風格融合起來。
(三)縮減移調再現
再現是古典曲式結構中常用的發展手法,較常見的是原樣再現和變化再現兩種。但在《庫泊蘭的墳墓》中,最常用的再現手法為縮減移調再現,除《利戈頓舞曲》和《小步舞曲》延用了古典的再現手法之外,其余四首作品均運用了縮減移調再現手法。《前奏曲》呈示部由ABCDA五個樂段構成,而其再現部僅由CDA三個樂段構成,調式調性上A部開始于e自然小調,經過一系列轉調之后,結束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而再現部開始于C大調,經過一系列的轉調之后,結束于e小調。《賦格曲》的疊部為一個三句類的樂段結構,而兩次疊部的出現均縮減為4小節一句類樂段。《福爾蘭那舞曲》和《托卡塔》也是如此,移調縮減為一個樂句的樂段。
二、古典與現代復調風格的融合
(一)卡農手法的運用
卡農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賦格曲》中,橫向來看,疊部A段是一個三句類的樂段,縱向來看,可分為三個聲部,導句(高聲部)是一個4小節的樂句,第一答句(中聲部)相隔兩小節出現,并向下形成四度卡農,第二答句(低聲部)與第一答句相比較,再相隔兩小出現,并向下形成五度卡農,與導句形成低八度的關系。
但與古典卡農手法不同的是,到了疊部再次出現的時候,橫向來看,A段縮減為一個一句類的樂段,縱向來看,導句與答句旋律相同,但間隔縮短為兩拍,低聲部直接采用新的材料。
除此之外,在《前奏曲》中也出現了類似于卡農的創作手法。導句與答句在高聲部和低聲部相差一小節出現,形成一個類似于五度卡農的一問一答的結構。
(二)重復手法的運用
在古典曲式結構中,常見的重復發展手法可分為原樣重復和變化重復兩種。在拉威爾《庫泊蘭的墳墓》中,這兩種重復手法基本很少出現,僅在《前奏曲》呈示部的A段和B段中出現了兩個呈原樣重復關系的樂句;在《托卡塔》呈示部B段、第一插部C段中出現了變化重復關系的樂句。拉威爾較常使用的重復手法是移調重復,例如,《前奏曲》中,C段由兩個重復的樂句構成,第一樂句c起始于e小調,結束于C大調,第二樂句c1句起始于e小調,經過g小調和F大調,結束于G大調的主和弦;《賦格曲》中,A段的三個樂句,a句起始于G大調,結束于e小調屬和弦,a1句起始于G大調,經過e小調和D大調,結束于G大調的屬和弦,a2句起始于a小調,結束于e小調的屬和弦。
三、古典與現代和聲風格的融合
(一)SII和弦和S和弦的運用
在古典結構中,樂段通常結束于屬和弦或者主和弦,形成開放性或者收攏性樂段。在《庫泊蘭的墳墓》中均有這種古典和聲終止的出現,例如《賦格曲》,除最后終止于e自然小調的主和弦之外,其余四個樂段均結束于屬和弦;《利戈頓舞曲》,呈示部和再現部均結束于B大調的屬和弦等都形成了開放性的樂段結構。在拉威爾的作品中,和聲的進行已經有些模糊,沒有了傳統的S-K46-D-T的進行,和聲的終止性稍弱,只能依靠旋律的走向和重復、對比等的發展手法來劃分樂句。
不僅如此,拉威爾這六首作品中均出現了終止在SII和弦和S和弦上的樂句,這種開放性的樂段在古典作品中不常使用,例如,《前奏曲》中,A段4小節結束在e自然小調的S和弦;《小步舞曲》中,D段8小節結束在F大調的SII和弦。在其他四首作品中,也同樣出現了結束在SII和弦和S和弦上的開放性樂段。
(二)調式調性的極不穩定
在古典調式結構中,三部曲式呈示部和回旋曲式疊部調性通常較為單一,而三部曲式中部和回旋曲式插部的調性通常不穩定。拉威爾的這六首作品中,既有遵循古典調式布局創作的作品,如《前奏曲》和《小步舞曲》,雖然其呈示部由多個樂段構成,但調式調性相對單一;也有不同于古典調式布局的作品,如《賦格曲》《福爾蘭那舞曲》和《利戈頓舞曲》,其調式布局不僅中部和插部調性較不穩定,呈示部調性也帶有發展性;還有將古典與現代調式布局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如《托卡塔》A段和B段的調式較為單一,而A1段的調式布局帶有發展性,其調式極不穩定,經過7次轉調,最后才結束在b小調屬和弦。
四、結語
拉威爾《庫泊蘭的墳墓》運用組曲的形式進行創作,在曲式結構方面,是在古典三部性曲式結構原則的基礎上,將內部結構進行創新,綜合性樂段、縮減移調樂段的運用等,都是將現代的創作手法運用到古典的曲式結構中;在復調方面,賦格曲運用卡農手法來創作;在和聲方面,除了開放性樂段和收攏性樂段之外,拉威爾經常將樂段結束在SII和弦和S和弦,和聲的布局也相對模糊,調式布局上帶有展開性。除此之外,其作品整體結構上既借用了傳統的舞曲樂章形式,又選用了組曲的內容,既繼承了傳統又展現了個性,將古典主義音樂風格與現代音樂風格相融合,體現出拉威爾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
注釋:
①沈旋:《拉威爾·杰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頁。
參考文獻:
[1]洪士銈.拉威爾鋼琴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2]沈旋.拉威爾·杰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