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匯總.ppt
李研
摘 要:目前,我國音樂技術理論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比較欠缺,加上音樂理論教學帶有功利性,一般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能與國內(nèi)的研究狀況和教材內(nèi)容相結合。并且,由于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不能自主學習,整體學習氛圍較差。因此,我們在音樂理論教學上要深化改革,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提高音樂的深度和廣度,從而真正提高我國音樂理論教學的整體水平。本文闡述了目前我國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并對課程的設立做了幾點分析。
關鍵詞:音樂技術理論;課改
隨著我國文化優(yōu)越感的喪失,音樂的優(yōu)越感亦已殆盡,由此導致技術理論全盤西化。在音樂技術理論課上,很少會用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理論來描述我國音樂,并且審美導向和價值導向都是扭曲的。為了培養(yǎng)能認識和傳播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跨世紀音樂人才,改革各個層次的音樂技術理論課,尤其是高師音樂技術理論課的教學內(nèi)容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因為它不僅是突破舊的音樂教學框架的重要陣地,也是連接我國少數(shù)音樂學專家與未來音樂教師的紐帶和橋梁,對于實現(xiàn)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來說緊迫而任重道遠。
1 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音樂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藝術,不僅有娛樂功能,還具有教育和審美功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理論教學越來越被大家重視。音樂理論教學是音樂教學的基礎,不僅制約著其他音樂學習,還直接影響著音樂學習的質(zhì)量。要想提高音樂理論教學,就必須從教學內(nèi)容、方式、理念入手,解決音樂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第一,音樂理論教學沒有體現(xiàn)民族化、主旋律。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西方的流行音樂一度成為我國音樂市場上的主流,受到很多年輕人喜愛,而我國音樂教材上一般是比較嚴肅、高雅的民族音樂,這就使得音樂理論教學不能很好地被大家認可和接受;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受到冷落,很多音樂理論教學都是借鑒和引入西方音樂,這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民對民族音樂的認知。第二,音樂理論教學沒有與實踐相互結合。音樂本身是一種視聽藝術,聽眾只有在實際音響里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妙,加深對音樂理論的認知和理解。由于音樂理論本身具有枯燥性,在教學上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容易被大家排斥,出現(xiàn)了音樂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第三,音樂理論教學手段和設施落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多媒體教學逐漸被引入教學中,但由于許多地方在思想上的不重視,沒有對音樂理論教學進行投資和改造,音樂理論教學手段較為落后且設施陳舊。
2 音樂理論教學的改進方法
我國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部分,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娛樂性,在審美和功能方面也更具教育性。作為一門獨立的音樂基礎學科,音樂理論教學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音樂理論教學的認知,從根本上改進音樂理論教學的方法方式,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使音樂理論教學質(zhì)量得到飛速提升。第一,音樂理論教學要突出民族性。在我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匯聚了古人的智慧,也融合了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因此我們不僅要傳承我國歷史文化,還要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音樂。在音樂理論教學上,要從思想、方式、方法、內(nèi)容上進行改革,讓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充分融入音樂理論教學,將我國民族精神貫穿其中。我們還要借鑒西方音樂的優(yōu)點,將我國民族文化精髓貫穿于音樂理論教學中。第二,提高音樂理論教學的文化品位。音樂理論教學本身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這就需要我們在音樂理論教學上增加趣味性,將枯燥的音樂理論變成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形式。例如,音樂理論中的五線譜教學本身就很枯燥,而且不容易被大家認識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講一些有關的故事等方式,將枯燥的音樂理論變成一種富有較高文化品位的東西,豐富學習的形式。第三,音樂理論教學要聯(lián)系實踐,加入多媒體技術。音樂理論教學應不局限于書本,充分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對音樂理論進行推廣和發(fā)揚,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去感知音樂的內(nèi)在魅力。將多媒體引入音樂理論教學中,不僅可以減輕音樂理論教學的枯燥感,也可以使大家更加形象、生動地感受音樂理論的博大精深。
3 音樂技術理論課程的設立
根據(jù)對傳統(tǒng)音樂技術理論課程設立的得失分析,我國音樂院校的音樂技術理論課程可以這樣設置——開設“旋律學”“多聲音樂基礎”“織體學”“音樂分析”“演奏演唱技巧寫作與音響”五門課程。根據(jù)專業(yè)性質(zhì)的不同,“旋律學”“多聲音樂基礎”“織體學”“演奏演唱技巧寫作與音響”是側重于寫作、分析和寫作分析的三種不同教材;而“音樂分析”由于自身專事于分析,除作曲專業(yè)可能有少量的結構寫作練習外,其余各專業(yè)基本上都以分析為主,各專業(yè)可使用同一教材。
“旋律學”按“旋律的歷史”“旋律的要素”“旋律的結構”以及各地區(qū)、各民族、各歷史時期的旋律特征分章講授?!岸嗦曇魳坊A”實際上是將和聲、復調(diào)兩個課程合二為一,并增加了20世紀新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流行音樂中多聲現(xiàn)象和多聲技巧的內(nèi)容?!耙魳贩治觥笔峭ㄟ^對作品技術形態(tài)的分析揭示音樂作品的本質(zhì)內(nèi)容。音樂作品中各基本要素(表現(xiàn)手段)都從某個側面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某種本質(zhì),曲式結構只是音樂作品各基本要素中的一種,單純的曲式結構分析不能表明音樂作品的全部內(nèi)容,因此“音樂分析”需對音樂作品進行包括曲式結構在內(nèi)的各基本要素(表現(xiàn)手段)的個別分析和綜合分析,以使學生全面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形式與內(nèi)容。“演奏演唱技巧寫作與音響”將傳統(tǒng)配器課中的樂器法部分單獨列了出來,并增加了聲樂演唱技巧的內(nèi)容。其中,演奏演唱技巧寫作部分可借鑒原樂器法的講述方式;音響部分則從音樂聲學的角度解釋合奏、合唱、重奏、獨奏等各種體裁形式的音響原理,同時不排斥傳統(tǒng)配器法和樂器法富有經(jīng)驗的聽覺心理方式,并將其運用到教程之中。
本文所提設想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的一些思考,音樂技術理論教學體系的改革是一個龐大而系統(tǒng)的工程,僅憑個人的思索,改革的設想可能既不全面、也不嚴密。但是,筆者堅信雖然目前的音樂技術理論是有缺陷的,但也是有可改進之處的,同時也堅信,除了筆者,肯定還有其他人在思考如何改進,甚至已經(jīng)在著手改進這種教學體系。筆者在此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我國音樂技術理論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耀華.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J].音樂研究,1994(02):10-17.
[2] 樊祖蔭.傳統(tǒng)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0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