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對古箏演奏的影響
林甦
摘要:對于一個鋼琴演奏者來說,將樂譜上的音符完整、正確地呈現出來,僅僅是演奏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演奏者的音樂感覺與音樂表現。筆者認為,加強讀譜、音樂聽覺訓練能對演奏者的音樂素質進行全面的訓練,不僅能夠幫助演奏者更好地完成鋼琴作品,而且可以提升鋼琴演奏者的音樂感覺與音樂表現力。
關鍵詞:讀譜 音樂聽覺 鋼琴演奏 表現力 提升
一、讀譜與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
讀譜與音樂聽覺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它需要演奏者對于譜中的信息能夠擁有熟練透徹的理解,需要演奏者對每一個音的音色都極為敏感,它幫助最終演奏者將作曲家與演奏者本身的情感都通過樂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以下便是讀譜與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三個學習目的及其各自的作用:
(一)細讀以知譜:熟悉音樂元素,提升對音樂的理解
無論是在進行哪一種器樂的演奏之前,讀譜都是考驗演奏者的第一道關卡。由于鋼琴演奏可以分為新譜視奏、熟譜練習和正式演奏三個階段,所以在新譜視奏階段首要先做的就是讀譜。一個優秀的演奏者,則應該在初次識譜時就盡可能準確認真地將譜面中各元素的含義進行揣摩,從而對所要練習和演奏的樂曲有初步的理解。“音樂術語,比如adagio(柔板)、andantino(小行板)、allegretto(小快板)等。這些術語既有對樂曲、樂章或樂段演奏速度的提示,也具有解釋樂曲、樂章、樂段音樂性質的意義。準確而熟練地掌握這些術語對演奏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整個音樂風格的把握。”鋼琴演奏前的讀譜,一定要精確、細致,只有熟悉并理解了譜中所有的音樂元素,才能從情感表達、音樂理解、樂曲表現等方面對鋼琴曲的演奏起到提升的作用。
(二)聆聽以甄別:提升對音樂的辨別能力
演奏者在演奏時,往往會仔細聆聽自己所奏的音樂,這種聆聽的過程,就是調整鋼琴演奏狀態的過程。好的演奏狀態取決于所演奏的旋律是否連貫流暢,踏板的運用是否到位,節奏音準是否準確,彈奏的聲音是否通透飽滿等。這些就需要演奏者通過“聽音”去辨別。
演奏者在不同的鋼琴上演奏相同的曲目,不同的鋼琴可能會影響到琴者的演奏:有的琴鍵緊些,有的松些;有的琴聲音“悶”,而有的“炸”;有的制音器效果好些,有的稍遜一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演奏者彈奏的音樂的好壞。這就需要演奏者有靈敏的耳朵,良好的“聽音”能力,及時在自己的彈奏方式上做出改變,以達到音樂表現的需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演奏家要把美妙動聽的聲音傳達給聽眾, 必須通過自己卓越的音樂聽覺來鑒別、控制、協調。對于他們來講:“準確無誤的音高、紋絲不差的時值、清晰平衡的聲部, 瞬息萬的音色, 恰如其分的音量都需要極其靈敏的聽覺,并不斷以聽到的效果調節大腦對手指發出的指令。” 因此“聽音”可以有效的提升演奏者對音樂的鑒別能力。
(三)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表達
“鋼琴演奏是動作技巧與心智融合的復雜活動,它既要有較高的演奏能力,更需要全面的音樂藝術修養。鋼琴演奏過程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它是在理解樂曲創作思想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活動。我們彈奏一個作品,除了要遵循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和宣泄的情緒,必然還要滲透個人對樂曲的認知和理解,在演奏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好地表現出隱藏在樂譜行間的音樂內涵”。
我們在對樂曲進行闡述和表達時,切忌機械死板地奏出音樂的旋律與和聲,而是要將樂曲中的調式、調性、和聲等與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結合起來。快速熟練的識譜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演奏者理解樂曲,從而使其在練習或演奏中有明確的情感寄托與表達。在我們對樂曲進行闡述與表達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從理論與技巧的角度單純地“彈奏”出音樂,從而偏離鋼琴表演本身,要將音樂的內容、形式、情感統一在鋼琴演奏中。查爾斯·羅森在《鋼琴筆記》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比賽中我或是很想聽琴手再彈一次,為此我給出98分,我或是希望不再領教選手的技巧,所以我給出接近零的分數……當時我打出了0.5分,其實這個學生還說得過去,但他的彈奏實在沒有意思,好像是對別人的抄襲,不是個人的理解……我認為他的演奏應該在音樂廳里禁止:他好像在兜售偽造的復制品,我們要聽的是原創。
由此可見,演奏者對于樂曲感性的表達是極為重要的,每個人對樂曲的理解不同,當然所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演奏者要將其對樂曲的情感與感悟通過彈奏樂音的方式顯現出來,就不只是單純地彈出琴音了。深層次的音樂表現我們不做討論,這里要說的是最基本的情況,便是通過用眼仔細地讀譜,促進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由此自然地激發出演奏者內心的情感,最終使其對樂曲有一個感性的表達。
二、讀譜與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運用
由于鋼琴的演奏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新譜視奏階段,熟譜練習階段,正式演奏階段。讀譜與音樂聽覺始終貫穿于這三個階段之中。新譜視奏時主要要求視唱讀譜的能力,而熟譜練習與正式演奏時則更側重于聽。更深層次的,要在這三個階段中嘗試主動導入內心跟唱與內心聽覺,這樣才能使練習時更加準確,更具有目的性;演奏時更加從容細膩,增加所演奏樂曲的表現力,提升演奏能力。
(一)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鋼琴演奏中的讀譜與音樂聽覺首先強調的是“讀譜”,即上文所提到的對譜面信息的認知。而內心跟唱主要是為了鋼琴歌唱性的旋律而服務的。“歌唱性,就是人們在唱歌的同時體會到的那種美感、情感、情調、心態。”“音樂的本質、本源,就在于歌唱性”,鋼琴演奏中的歌唱性一種是廣義的,它幾乎包含了所有的鋼琴曲,因為無論是怎樣的鋼琴曲,都離不開句法、旋律、呼吸燈與歌唱相聯系的因素,只不過演奏者在演奏中是用手將歌曲“唱”了出來。另外一種“歌唱性”是狹義的,它專指樂曲中“如歌地”旋律或段落。鋼琴演奏中,能彈出歌唱性的旋律是極為重要的,從某種角度說,歌唱性是鋼琴演奏的基礎。
旋律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識譜時有選擇地哼唱旋律,有利于演奏者了解鋼琴曲的音樂走向,可以使演奏者更加輕易地在多聲部的音樂中找出主題的旋律,將在聲部之間不停交替的主旋律串聯起來,保證樂曲表現的完整性、準確性。唱出的旋律要帶有情感,要有或明、或暗、或喜、或憂的感覺,以達成作曲家的意愿,完滿音樂的表現力。另外,在唱的時候,要盡量將樂句劃分正確,且注意呼吸換氣。
樂句的正確劃分,呼吸的正確運用、“語氣”的準確等,都是演奏歌唱性必不可少的。無論音的結合形式、展開形式多么復雜,多么不像“歌”,但總是要有句子、有呼吸、有語氣的。將這些特點用心表達出來,就能體現出生動的歌唱性來。
(二)速度因素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性
速度在音樂表現中是非常重要的,在鋼琴曲的開頭,或是樂章交替處都會有提示速度變化的速度術語,只有在讀懂它們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音樂作品所要詮釋的內容。有的演奏者恰恰忽略了速度表情的重要性,而僅憑自己的感覺去演奏曲目,這樣很可能導致樂曲在被演奏時用了錯誤的速度,從而背離了作曲家的初衷和樂曲應當具有的表現力,本來奔放熱情的樂曲卻變得內斂而沉重,本來柔美抒情的樂段卻變得輕快活潑。
正確把握樂曲速度是演奏好每一首音樂作品的基本保證。在速度術語中,有些單詞既可以說明樂曲的速度,也可以說明樂曲的性質。如Allegro并不光意味著“快”,而且代表愉快或歡樂的情緒。
所以,我們在演奏中詮釋音樂內涵的時候,不能單純地只是從速度快慢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三)從“聽到”到“凝神細聽”
演奏中的聽音是一種鑒別與監測的手段,這種聽覺一般被用在熟譜練習與正式的演奏階段,但在識讀新譜的時候,聽覺能力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因為一旦出現錯音,良好的聽覺就會發現,以便演奏者及時修正。所以,良好的聽覺能力可以提高讀譜、識譜的能力。
“聽”既是耳朵的能力,也是內心的能力,大多數情況下耳朵的外在聽覺能力與內心聽覺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英國音樂心理學家柏西·布克指出:
不要以為這是一條不重要的真理, 即“聽”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細聽”則是一種心理功能。
這里的“凝神細聽”便是一種內心的聽覺能力。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個作品時, 都要反復地仔細傾聽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樂曲中節奏和音高的是否正確;力度的變化;復調旋律的層次;和聲織體;聲音是否“通”“透”;音色是否飽滿;樂句劃分及踏板的使用是否得當等。傾聽這些內容需要非常地細致認真,同時也需要極大的耐心,要從“聽到”到“凝神細聽”。這種良好的聽覺能力,是一個優秀的演奏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總結他幾十年的演奏經驗時談到:
鋼琴演奏者倘要將鋼琴演奏得很好,就必須在演奏過程中,特別是舞臺演奏過程中,使自己既能當表演者,又當聽眾,也就是說鋼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充當表演者和聽眾之雙重角色。
三、結語
讀譜與音樂聽覺是提升鋼琴演奏水準的基本途徑,它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是提升鋼琴演奏表現力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直接并不意味著容易。讀譜與音樂聽覺并不像字面上看起來的這么簡單,尤其是在培養內心聽覺上。鋼琴演奏過程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它是在全面理解樂曲創作思想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活動。要通過讀譜、跟唱來理解樂曲,在通過唱滿表現力的演奏來詮釋樂曲,最后通過聽音來甄別樂曲各方面是否達到了演奏者的預期。鋼琴演奏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想要有所提高,必須要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用“讀譜”認識音樂、體會音樂,用“音樂聽覺”甄別音樂,用手表達音樂,惟有這樣,才能夠在遵循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和宣泄的情緒的情況下,滲透入演奏者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更好地表現出隱匿在音符之中的音樂內涵,這樣的演奏者才能在鋼琴演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吳曉娜,張藝帆.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設計[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4):86-88.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35.
[3][美]查爾斯·羅森.鋼琴筆記[M].史國強譯.北京:現代出版社,2010:78.
[4]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252-253.
[5]郭萍.舒伯特c小調鋼琴奏鳴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英]柏西·布克.音樂家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62.
[7]鮑蕙蕎.鮑蕙蕎傾聽同行中外鋼琴家訪談錄[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