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睿
【摘 要】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創作與推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作曲家吳厚元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而《訴》在國內外各種音樂賽事中也獲譽累累。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訴》推出三十余年之際,從“詩”與“樂”交融的角度,對其曲式結構及旋律發展手法等創作特征,以及所運用的各種琵琶演奏技法進行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總結該曲的審美表現及創作規律,明確該曲在當代中國琵琶獨奏曲創作中的地位和意義。
【關鍵詞】吳厚元;《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分析;演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094-01
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創作的長篇歌行《琵琶行》為素材,借助琵琶音樂描繪了詩中琵琶女不幸的身世,抒發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愫。由于該曲創作于中國琵琶樂壇創作思想多元化初現端倪、創作手法異彩紛呈的20世紀80年代,故而曲中也融合了民族傳統乃至西洋、現代派的音樂元素,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和教學價值。筆者將結合演奏實踐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一、在解明曲情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演奏技法
依靠對曲式結構的研究,并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演奏技法,演奏者就可以把握住樂曲每一部分需要刻畫的音樂形象以及需要傳達的情感內涵。這部作品運用了“吟弦”的技法。“吟弦”有三種技法,第一種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左右搓弦,使其發出類似流體波動的細微之聲;第二種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上下擺弦,使其發出類似流體波動的較為響亮但又較為柔和之聲;第三種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向內快速壓、放弦,使其發出細小而委婉的顫音。
在解明譜例引子段落的曲情之后,我們就可以嘗試選擇第三種“吟弦”技法,因為此種技法可以表現出江岸的動植物在秋風橫掃之下顫抖般的情景,非常適于表現音樂想象的情態特征,也非常有助于刻畫詩人此際凄清悲涼的心情。
二、在解明曲情的基礎上活用民族化的藝術處理手法
我國民族音樂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些藝術處理手法是中國音樂史留給當代音樂人的寶貴藝術財產。故而,民族器樂演奏者應該開拓自己的眼界,努力向傳統民間樂曲學習特色化的藝術手法,汲取藝術營養豐富自己。在演奏類似《訴》這樣的當代琵琶曲時,在解明曲情之后,就可以靈活運用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處理手法來表現音樂的情感內涵。
在《訴》的第一樂段,屬于第一主題音樂之后的變奏展開部分,從譜面上我們注意到,該譜例運用了較多的“fa”音和降“si”音。這兩個偏音的運用,為樂曲帶來了不穩定的特性,非常適宜表現琵琶女在演奏琵琶時傾訴內心哀愁幽怨的那種情態。如果我們對富有關中、陜北地域特色的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有足夠的認識,就會意識到將“fa”音和降“si”音處理成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更有助于表現琵琶女的哀怨心理。這是因為,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是陜北迷糊戲、碗碗腔所習用的“苦音”(哭音),具有非常哀婉的聲音特征,而且,這兩個極不穩定的特色化偏音,很有可能是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長安周邊的龜茲音樂調式音階之孑遺。故而,將此處譜例中的“fa”音和降“si”音處理成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不僅能更為細致、委婉、傳神地刻畫琵琶女的情態特征,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唐音”演繹“唐朝故事”的效果,為樂曲增色不少。
三、在解明曲情的基礎上傳達特定板式的音樂性格
我國的民族板式是有其“音樂性格”的,這種“性格”在散板當中發揮到了極致。故而,散板的演奏在為演奏者帶來二度創作的同時,也能夠鮮明地反映出演奏者的個性及藝術修養。因此,演奏《訴》中的散板段落,要在解明曲情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虛滑、虛按的技法來表現江面上飄忽不定的颯颯冷風。由于秋天江面上的風是迅疾的,故而此處的虛滑、虛按不能使用“吟”“揉”等能夠帶來波音效果的技法,而是應該用快速迅疾的推、拉技法來表現,并且,在推、拉技法中融入“吟”“揉”技法的動作傾向,使其稍微帶有一點兒顫音,這樣就能夠表現出秋風像刀一樣凌割萬物的意態。
我們之所以能夠游刃有余地拿捏傾向、力度來選擇左手技法,正是由散板板式的特性及音樂性格決定的。故而,演奏者一定要在解明曲情的基礎上,表現出散板這樣特定板式的音樂性格,活靈活現地傳達出《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音樂特征。
本文從靈活運用演奏技法、活用民族化的藝術處理手法和傳達特定板式的音樂性格等三個方面,對琵琶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個人見解,以期在將來的演奏中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現該作品的演奏技巧和內涵。
作者簡介:
關 睿,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