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摘 要】梆子腔是清代產生于陜西民間音樂基礎上的一種戲曲聲腔,初見于同州(今陜西大荔縣),故名同州梆子,又名秦腔或陜西梆子。以使用兩根長20厘米的棗木梆為節奏樂器而得名。梆子腔在清中葉后,繼昆腔、高腔之后,入京演出,以其樸實粗獷清新之風格頗受歡迎,流傳甚廣。
【關鍵詞】梆子戲;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34-01
梆子戲結合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形成了許多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劇)、山西梆子(晉劇)、山東梆子等。川劇中的“彈戲”即“川梆子”,粵劇、贛劇、滇劇中也繼承吸收了梆子腔的因素。梆子腔是中國戲曲聲腔中最早采用板腔體結構的戲曲聲腔。
在戲曲中,以某一基本曲調為基礎,通過節拍、節奏、速度、旋律、調式、調性等變化,派生出一系列曲調,這些曲調統稱為板式,如慢板、原板、快板、流水、散板等等;由這些板式組成一個聲腔或劇種的唱腔,這種唱腔體式就是板腔體結構。板腔體結構的確立和發展對中國戲曲音樂有極大影響。
梆子腔各劇種中板式種類繁多,名稱各異,大致可歸入以下幾種板眼。戲曲音樂以單皮鼓和板(合稱鼓板)來指揮樂隊和掌握節奏。擊板為強拍,簡稱“板”;擊鼓的中心為弱拍,簡稱“跟”,一板、一眼都是一拍,只擊板而無眼,稱無眼板,即四一拍。梆子腔的唱腔結構嚴謹,較規則。唱詞屬詩贊系的整齊句式,以對偶性的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兼容變化句式;每句唱詞按“二、二、三”、“三、三、四”(或三、四、三)劃分句逗。與唱詞結構相應,基本唱腔是兩句對稱性的唱腔組成段式,每句唱腔按詞逗分為三個或四個腔節,腔節間有小過門相連;除散板外,其余板式多采用眼起板落的字位節奏,即每句第一個字起于眼或后半拍上,最后一個字落在板上。節奏富有動感,曲調進行中跳動較大,風格粗獷、剛健。
梆子腔的音樂分“歡音”(又稱“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稱“哭音”、“軟音”),二者屬不同的音階組織。“6歡音”為5 6 7 1 2 3 ,4 5 ,旋律中強調5、3、6 三個音;“苦音”為5 6 4 7 1 2 3 4 5 ,旋律中強調5、4、7三個音。梆子腔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棗木梆。
河南梆子(豫劇),是梆子腔傳入河南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劇種。伴奏樂器同梆子腔,以梆子擊節,板胡主奏,另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及鑼、鼓鈸、板等打擊樂器。屬板腔體結構,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分慢二八與緊二八)、流水、飛板等。唱腔因流行地域不同而有不同流派,主要有豫東調和豫西調之分。豫東調以開封、商丘一帶為中心,多用假嗓歌唱,音域屬上五音,旋律圍繞“徵”音進行,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用真嗓歌唱,音域屬下五音,旋律圍繞“宮”音進行,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現兩派已趨合流。《誰說女子不如男》選自豫劇傳統劇目《花木蘭》,取材于南北朝《木蘭辭》。寫南北朝時花弧多病無子,邊境戰事起,朝廷征兵,其女木蘭喬妝男子代父從軍,屢建戰功,12年后勝利回家,元帥賀遷玉赴花家封賞,始知木蘭是女郎。此劇是豫劇名家常香玉的拿手好戲,并曾拍攝成電影。
四川梆子(彈戲)是梆子腔的一種。彈戲又稱“川梆子”、“蓋板子”。道光年間(1821-1850年)川北已有專唱彈戲的戲班,之后彈戲逐漸傳至四川各地,成為具有四川特色的“川梆子”。伴奏以蓋板胡琴(俗稱“蓋板子”)為主,輔以其他樂器。蓋板胡琴音色尖細、高昂、明亮,音區高,宜于表現高亢激昂的風格。彈戲唱腔沿襲秦腔的[歡音]與[苦音],包含[甜平][苦平]兩部分。二者均屬七聲音階徵調式,[甜平]強調角、羽二音,[苦平]強調清翎、變宮二音,形成不同色彩,前者宜喜,后者宜悲。二者的板式基本一樣,有一字、二流、三板、垛板、劇板籌。《拷紅》故事出自《西湘記》。早在唐已有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北宋趙令峙改編為《商調戀花》鼓子詞,金董解元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即[董西廂]),元代王實甫據此編寫成雜劇時本《西廂記》。主要內容: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鶯鶯,互相愛慕;在侍女紅娘幫助下,二人終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約束,結為眷屬。
總之,梆子戲藝術歷史悠久,上演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戲最多,都以反映帝王、將相、民族之間的政治斗爭生活為主,被觀眾概括為袍帶戲多、黑紅臉戲多、武打戲多。為生動反映歷史人物和社會生活,梆子戲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角色行當體制及嚴謹規范的表演動作。同時出現了許多表演藝術精湛、功夫精深的演員,創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還具有感情真實、火爆潑辣、動作粗獷、節奏感強烈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張守雷.淺談梆子戲的表演藝術[J].劇影月報,2014,(2):88.
[2]郝強.推進戲曲現代化進程——隨談梆子戲的改革[J].劇影月報,201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