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肖君+胡凡剛
【摘 要】《見字如面》作為國內首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目,以“文化”、“純美”為標簽在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豆瓣評分高達9.0分。本文從節目敘事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對創新當代綜藝節目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見字如面》;書信;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51-01
一、直擊人心的內容敘事——見信如晤
《見字如面》的主旨訴求即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書信”自然成為該檔節目的表達內容。李白有詩云:“行數雖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見之,開緘淚相續。”除去傳遞信息之用,書信更是傳遞情愫的載體。 見信如晤,即見到信件如同見到本人。
節目入選一百多封信件,縱跨古今,橫跨文化界、娛樂界,從春秋時代第一封家書起,歷經魏晉唐宋,至晚清民初,直到現代。入選書信中少有大眾耳熟能詳的“名篇”,給人意外之感。如2249年前秦國將士黑夫和驚寫下的家書;韓愈警告鱷魚的文書;郁達夫寫給沈從文的《致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蔡琴寫給逝去的前夫楊德昌的《讓他活在我的歌聲里吧》等,引起網絡熱議。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提到電視節目成功的三條“戒律”,其一是“你不能有前提條件”。換言之,電視節目作為大眾媒體,其內容應被大多數人無障礙接收。《見字如面》定位大眾型節目,書信作為應用文體,首先是日常應用的工具,其次才是文化傳播,從它的第一個功能看,其所傳之意,能被大多數人所理解。因此,以朗讀信件作為節目內容,能引起大多數觀眾的好奇心;所拆信件亦古亦今,亦莊亦諧,亦悲亦喜,能充分調動觀眾興趣,有著持久吸引力。
二、耳目一新的結構敘事——間離效果
電視節目需設定完整、獨立的敘事結構,才能與內容結合,使節目基本完整。朗讀作為《見字如面》的基本形式,為觀眾展現最直接的內容;專家點評是節目敘事的第二種形式。節目秉承“極簡”風格,從場景設置來看,第一現場只有一封信、一位演員、一張講臺與少量觀眾,空間具有相對封閉性,現場背景以暗紅色為主,給人以莊重、私密之感,貼合節目的歷史文化定位;燈光為暖黃色,停留在讀信人身上,營造溫馨靜謐的視聽氛圍;音響設置上,因每一封信風格不同,背景音樂也不同,其作為表達情感的輔助手段不可或缺。
第二現場與第一現場交替進行,緩急有序。主持人與嘉賓的拆信環節受到觀眾關注。嘉賓談鋒機敏,言語犀利,對每封信的來龍去脈、情感歸依都較熟悉,他們既是每封信必不可少的導視,也是觀眾情感抒發的引領者。另外,嘉賓點評不但配以各種資料圖片,同時還會開啟現場彈幕,體現互聯網時代的交互感。
兩個現場的切換設置,適時帶給觀眾以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最終目的不是制造陌生,而是以陌生化為手段,幫助觀眾達到更深層理解,使審美主體從外在形式獲得內在思考與認知。在這場審美活動中,觀眾跟隨第一現場的讀信人“參與”到特定歷史環境中,進行情感的投入與釋放;第二現場的交談點評環節又將觀眾拉回到現實世界,并“喚醒”其審美經驗與審美情緒,并對第一階段的審美活動達到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情感認同,對現實活動的指引形成一種參照。
“間離效果”是節目站在觀眾的立場,使用沖突、留白等讓觀眾的情感跌宕,點評環節將觀眾的感受、點評用飛字幕的形式即時捕捉并逐條呈現,觀眾在批判中思考因果、獲得理性共鳴。
三、清澈沉重的情感敘事——歷史與個人
情感敘事在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好的節目要引發觀眾共鳴,并帶來持續的吸引力,最終使觀眾達到情感認同。“書信本是有情物”,單從敘事內容來看,《見字如面》已和情感敘事無法分割,書信朗讀能在最短時間帶領觀眾走進信中世界,相比虛構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真實性,其認知價值不言而喻。原本私密的家書、情書、與友人書,不但極富個人特色與歷史帶入感,且為觀眾打開了認知歷史、認知名人的窗口。很多來自名人或涉及重大歷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攜帶著歷史場景、社會風貌,為觀眾帶來與真實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信件將觀眾帶到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年代,帶到共同的人類情感中。每一期節目既有悲歡離合、愛恨生死,又有情意綿綿、躊躇滿志,這是人類共有的情感經驗,觀眾實現了自身情感與歷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通,在思考中獲得感知認同。這種情感感知是歷史的也是個人的。如總導演關正文所言,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里找到啟發和依據。
四、結語
如今充斥互聯網及電視市場更多的還是淺層娛樂節目,在網絡綜藝大熱的當下,《見字如面》可謂眾多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以獨特的敘事完成其歷史文化定位的節目訴求,對當代電視節目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宗肖君,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6級碩士;
第二作者:胡凡剛,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