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湖南絲弦主要名派之一,武岡絲弦也是湖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武岡絲弦憑借著豐富的表現手法、優美的語言形式和緊湊的結構布局,在湖南傳統民間曲藝形式中獨樹一幟。本文立足于音樂本體,對武岡絲弦的藝術特征和表現手法進行了探究,并對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傳承武岡絲弦進行了分析,旨在從全視角、全方位對武岡絲弦進行展現。
【關鍵詞】武岡絲弦;藝術特征;表現手法;傳承;探究
中圖分類號:J63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68-02
武岡絲弦是湖南傳統民間曲藝形式,它擁有著柔婉的曲調,優美的唱詞,在表現手法、語言形式和結構布局方面,特色都非常鮮明,在湖南傳統民間藝術寶庫中,猶如一枚寶石一樣熠熠生輝。
一、武岡絲弦的淵源
湖南的民間文化傳統非常厚重和廣泛,為孕育和發展湖南地方曲藝夯實了基礎。武岡絲弦作為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是湖南絲弦的重要組成,屬于一種說唱音樂,具有重要的特色。據《武岡州志》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遷至武岡,由此武岡也傳入了江浙一帶的絲弦音樂。明亡后,其女樂歌伶流落民間,州城茶館酒肆內,也開始廣泛流傳王宮絲弦。當時的武岡具有繁榮的商業文化和密集的人口,不同風格的說唱形式和民間音樂云集,并競相媲美、各具特色,漸使絲弦小調自成一體,由此武岡絲弦的雛形形成。清光緒二十一年,武岡州衙從事張坦宜對昆曲非常擅長,他經常和州城絲弦藝人李國珍在一起,對技藝互相切磋,在對其它戲劇唱腔吸收和總結的基礎上,探討和創作了武岡絲弦,由此其獨特的音樂風格開始形成。當時,還有一位縣衙里的官人,名叫鐘藻,對發展武岡絲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人對于絲弦非常癡迷,常和喜愛絲弦的道士游云龍一起,共同加工武岡絲弦的一些詞曲,使其別有魅力,別具風格。在武岡的街頭小巷絲弦得到廣為傳唱。一些商家為對客商進行招引,有錢人家的壽誕婚姻喜慶等等活動,都會對絲弦班子進行邀請。當時,不僅在武岡城內唱遍了絲弦,同時還在武岡州所屬的隆回、洞口等地區廣為流傳。絲弦藝人們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對武岡“絲弦會社”進行了自發組織。武岡絲弦的繁榮時期,是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二、武岡絲弦內容的表達
武岡絲弦重點是對明清時期市民的生活和感情,以及當地社會風情進行表現,大體可涵蓋婚戀、生活和述史三大類。
(一)婚戀。武岡絲弦具有廣泛的題材和豐富的內容,主要是對女子在婚戀中的哀怨情感進行展現,或者描述了愛情和婚姻中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怨女思夫是武岡絲弦中許多作品的寫作對象,她們具有卑微的地位,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凌辱。借助怨女思夫的嘴,很多作品對她們的哀怨和辛酸進行了大量描述,以此表達她們對傳統習俗的不滿。還有一些作品,是對當時棄婦的生活進行表現。當時的社會是男尊女卑,女人僅僅是男人的附庸,男女之間的權利并不平等。濃重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使女人處于被拋棄的地位,男人更多是喜新厭舊、始亂終棄。因為棄婦有著令人倍感憐惜和悲苦的命運,因此唱詞更加凄婉哀傷。《獨對孤燈》是此類作品的主要代表,分析其唱詞,一位“獨對孤燈淚滿腮”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清晰可見一個負心郎的形象。
(二)日常生活。武岡絲弦中一些作品,也描寫了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對民間情趣進行了表現。例如《到春來》中,對一個懷春女子激動不已的心態進行了生動刻畫。在《采茶歌》中,對采茶的歡快場面用順暢的語言進行了表現。
(三)述史。在武岡絲弦作品中,有一些演繹了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跡,對奸邪進行了抨擊,對中正進行了歌頌。《王昭君》對王昭君自我犧牲、注重民族大義的精神進行了謳歌,并對漢朝大臣的無能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對漢代皇帝的昏庸怯弱進行了無情嘲諷。
三、武岡絲弦的藝術特征
(一)武岡絲弦的整體布局與結構。從整體結構布局來看,武岡絲弦都有固定的格式,尤其是絲弦曲目中,大部分演唱傳說故事內容的,和湖南絲弦的整體結構布局相比,區別并不顯著,對其整體結構布局,從唱本、唱詞的結構進行分析,由唱腔、念白、引子組成唱本,詞尾、正篇和詞頭等構成了唱詞。
念白、引子和唱腔組成唱本,句數可長可短,通常都是對唱詞所涉內容的背景進行簡單交代,人物在吟唱之外的語言是念白,它是唱本中的重要組成,涵蓋對話和獨白。它通常是緊密配合了音樂的語言與唱腔,對人物形象進行更全面的塑造。唱本的主體是唱腔,它通過抒發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展開戲劇矛盾,進而形成了戲中高潮部分,在整個戲的布局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唱腔在形式上,主要涵蓋三種,即獨唱、對唱、合唱等。
完整的武岡絲弦唱本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唱腔、念白和引子,在一些作品中,具有相對簡單的唱本結構,沒有念白和引子,而只有主體唱腔,在這類作品中,通常具有不完整的故事情節。武岡絲弦的唱詞構成,涵蓋了詞尾、正篇和詞頭。上文的引子也就是所說的詞頭。主要部分就是正篇,唱詞行將結束時,帶總結性質的內容則是詞尾。
(二)武岡絲弦特別講究韻律。武岡絲弦擁有著流暢簡潔的唱詞,民歌民謠風味自然清新,同時也有一些創作風味沿襲了詞藻華麗類的文人風格。韻律和諧、平仄相間,主要押十三轍韻,是協武岡絲弦韻律原則,由此極富音樂美感,并且抑揚起伏。和格律詩相比,武岡絲弦唱詞并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它具有相對寬松的唱詞,同時,講究上下句唱詞平仄,但基本上還是平仄相間,不過也有腳字為仄聲的現象存在。為避免平板單調,交錯有致的平仄可以使聲調富于變化,節奏感抑揚起伏,能夠很好地表達思想內容。
四、武岡絲弦豐富的表現手法
(一)長短句結合。武岡絲弦唱詞中,通過對多種表現的運用,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刻畫,通過長短句、七字句的運用,對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行了表達。通過運用反復、比喻等多種修辭方法和手段等,自然順暢、活潑明快,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塑造。同時,通過大量方言俗語詞的運用,而取得了一定的奇效。武岡絲弦唱詞多用長短句結合的方式,因為具有輕快活潑的節奏,對明快歡樂的內容進行了展現。長短句的變化運用,節奏跳躍的,活潑明快,能對主人公無比激動的心情進行襯托。
(二)運用襯字。武岡絲弦和湖南絲弦其他曲種相同,也對大量的襯字進行了使用。我國民歌獨有的特點之一,就是襯字的使用,它對人民群眾或愉快或悲苦的情緒進行了展現。如在《采菜苔》中,通過運用“得兒喲”、“得兒”、“嗯得喲”等襯字,密切關聯著勞動節奏,對勞動的氣氛有恰到好處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段。一是比喻:這一常用修辭格,在武岡絲弦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二是興的手法。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興的手法比較常用。主要是指在對吟誦的主體事物進行談論之前,先對相關的事物進行描繪,這是常用藝術手段之一。三是反復: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在我國古代民歌中經常使用,其藝術形式是重章疊唱的,如《詩經》“國風”中的很多詩歌,對反復的修辭手法進行了很好的運用。對于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武岡絲弦進行了很好的繼承,它將這一修辭手法運用到諸如《十里墩》、《夜落金錢》等曲目中,對其思想感情進行了很好的表達。
(四)運用方言俗語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方言俗語詞的藝術感染力是非常強的。武岡是老湘語的腹地,因此,方言俗語詞在武岡絲弦唱詞中常常運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十雙鞋》“正月是新年,忙把那鞋子連,連雙鞋子送給老公穿”,其中“連”字和普通話的“縫”、“做”是相同的,屬于武岡方言詞。“連雙鞋子”的意思,等同于“做雙鞋子”。
五、武岡絲弦傳承之路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具象事物,武岡絲弦的音樂和形式具有流變性、傳承性和活態性的特征。正是依靠人的活態傳承,才使其廣泛流傳。而在傳播過程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需要有機地融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而保護武岡絲弦的重要途徑,就是傳承和發展。相比于眾多的藝術門類,武岡絲弦的市場競爭力匱乏,處于弱勢,所以在對保護武岡絲弦的建設上,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對這種文化進行保護時,需要對武岡絲弦的多樣性進行注重。它既存在著地域差別,同時,還有著不同的表演版本和傳唱形式。若是固定了某種版本,則其他版本的傳承者就會變得稀少,使其傳承出現社會資源上的優劣之分,對武岡絲弦內部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
為此,需要對具有深厚武岡絲弦演唱和表演功力的傳承人進行確立。在選擇傳承人方面,不能有排他的做法,而需要做到兼容性。在選擇不同的流派時,應對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進行選擇,這是一種最直接的手段,能對武岡絲弦音樂多樣性進行表現。而選擇傳承人,技藝的傳授對象可以選擇大學生,在對武岡絲弦技藝進行傳承的同時,通過大學生的智慧,更好地創新文化。最后,政府在實際運行中,應將政策落實到位,為武岡絲弦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切實保障。
六、結語
武岡絲弦的文化內涵非常深刻、藝術價值極高,代表了湖南傳統民間曲藝形式。武岡絲弦在2006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岡絲弦憑借其精致的歌詞、輕婉優美的曲調而獨樹一幟。本文重點分析了武岡絲弦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征,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曾藝.武岡絲弦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08(04).
[2]劉定祥,唐劍萍.湖南絲弦的思想和藝術[J].藝術百家,2005(02).
[3]田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議[J].文藝研究,2006(05).
[4]崔延虎.社會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
[5]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02).
[6]陳孟昕,張昕.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綜述[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2(04).
[7]桑德諾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法[J].中國音樂,2008(02).
[8]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J].探索與爭鳴,2007(07).
作者簡介:
鄭愛華(1977-),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博士在讀,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
基金項目:武岡絲弦在地方藝術院校傳承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K014CTW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