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族舞蹈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藏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藏族舞蹈風格和文化現象。藏族民間歌舞分為兩種類型——“諧 ”和“卓”,表演形式有堆諧 、果諧 、鍋莊等。本文主要從審美角度分析了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關鍵詞】審美;藏族舞蹈;表演形式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114-02
藏族是和音樂、歌舞一同成長起來的民族,藏族兒女和其他各族兒女一樣熱愛、贊美、創(chuàng)造生活,運用自己的勞動智慧,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建設了自己的精神家園。[1]藏族牧民居住在廣闊的青藏高原,受不同地理環(huán)境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不同形式而又各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西藏南部地區(qū)的舞蹈,充滿濃厚的勞動氛圍,節(jié)奏鮮明,步調穩(wěn)定。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分為兩大類型,即“諧”和“卓”,表演方式有堆諧、果諧、鍋莊等。
一、藏族文化生活
歌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當今民族音樂和舞蹈逐漸被人們淡忘,進一步加強民族舞蹈的研究對人類是非常有益的。[2]藏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chuàng)造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高原農牧文化。此種文化給藏族人民的生活和熱情帶來了活力。舞蹈是他們生產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南部地區(qū),西藏舞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步伐穩(wěn)定。男女舞者手按順時針方向,分為起通舞和流起蹈。如“打阿嘎”最初的記錄是在唐朝,是在勞動歌曲的基礎上加上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并轉換隊形,是一種男女交替演唱跳舞的形式。這種歌舞形式已經被搬上了舞臺。
二、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藏族民間舞蹈具有漫長的發(fā)展歷史,它扎根于藏族豐厚的文化土壤,是民族藝術中一朵鮮艷的花朵,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3]藏族舞蹈元素有顫、開等,以區(qū)分其他兄弟舞蹈的審美概念。這些元素產生于西藏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信仰和歷史條件,是人民群眾長期形成的審美標準。在藏族舞蹈中,除了上述特征,舞蹈動律也突出了一些共同規(guī)律,如:三步一變、四步回轉和后撤前踏等。基于此種共同規(guī)律,形成了不同的變化,再加上音樂的區(qū)別、腰身的韻律和手勢的運作,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藏族舞蹈具有豐富的步伐,此外,還可以體現在腳和手的動作上,腳步動作分為12種基本形式,藏族舞蹈的手勢分為7種變化,如拉、甩、推、揚等。
三、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我們更多的是為了分析舞蹈者在舞蹈中身體的每一部分如何運用,對身體的要求常見于藏族民歌和書籍中,如,女性身體放松靈活,舞蹈姿勢靈活。然而,對于男性來說,只要求做到英姿雄壯。這樣,在藏文古籍和歌謠中表現出的舞者形體就需要體現藏族的民族意識,這是藏族舞蹈審美特征表現之一。除了對舞蹈形式的審美特征,運用隱喻來進行創(chuàng)作,也是藏族舞蹈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用類比法來創(chuàng)造舞蹈姿勢,也有這方面的討論,認為采用類比法可以使人的想象力更豐富,進而產生新的聯(lián)想。舞蹈中有很多例子,如魚穿梭、野馬跑和走馬步伐等。目前,藏族舞蹈中使用了許多動物的姿態(tài),然而,全部模仿動物姿態(tài),同時保持相對較小,這是因為運動要有更多舞蹈發(fā)展的緣故。總而言之,隱喻豐富了藏族舞蹈,從而使得藏族舞蹈語言豐富多彩。我們能從藏族民間舞蹈看到農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身影,其特征和形式體現在舞蹈圖像的描繪和旋律、歌詞等。因為處在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交錯區(qū),從而為藏族舞蹈增加了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的舞蹈形式,相比在非農牧區(qū)表演,牧區(qū)的色彩更突出。民間舞是民間舞蹈的原始生態(tài),是最原始的舞蹈形式,它反映了文化的深刻性,簡單而新鮮,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民族意識。[4]人們通過歌詞對答的形式,表達了對幸福的向往。在歌聲的旋律和美妙的對唱聲中,將心中的孔雀形象刻畫出來,其舞蹈形象自然就顯得安靜、祥和,充滿希望。在表現孔雀舞蹈時,中間經常模仿鷹的動作,主要因為鷹在牧民心中是一只鳥,二者的融合能在宗教文化中得到體現,表現了西藏人民的虔誠宗教心理,充分表達了他們的良好愿望,融農業(yè),畜牧業(yè),宗教為一體,呈現了一定風格和特色的藏族民間舞蹈及高原農耕文化。然而,這些動作主要是為了緩解勞動者的壓力,對自我的一種協(xié)調。從舞蹈角度來看,其他形式的舞蹈展示了舞蹈表演者身體部位的協(xié)調,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如中甸鍋莊舞的腰,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根據起伏規(guī)律,為人們呈現一種祥和之美;膝部和腰部配合形成了跨步和形體特有的美。藏族民間舞蹈一些常見的基本動作,如松胯、弓腰、曲背等,反應了高原人們繁重的勞動生活和宗教禮儀及習俗具有緊密的關系,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不自覺地體現在舞蹈中,使呈現的動作形象帶有明顯的宗教心理因素。
四、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堆諧,盛行于海拔較高的日喀則地區(qū),包括該地區(qū)的圓圈舞,然后在拉薩盛行。堆諧離不開伴奏的音樂,主要是非職業(yè)藝人在表演中使用。舞蹈表演者用腿在腳下踢打,節(jié)奏變化不一。舞蹈和音樂兩種語言相互結合,彼此之間緊密聯(lián)系,主要是為了確保和諧,群體動作高度一致。舞蹈動作靈活,相互協(xié)調,十分流利。因為堆諧是群眾舞蹈,傳統(tǒng)意義上堆諧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同時也體現了藏族人民的愛情生活。在堆諧表演中,舞蹈區(qū)別于男性或女性的體后交叉舞蹈、身體前交叉舞蹈,以及其他圓圈舞的形式。和羌族灑朗、城堡遺址古格王朝的壁畫具有相同的舞蹈形式。
果諧。果諧具有寬泛的流行范圍,不同地區(qū)的稱謂也不盡相同。是從勞動生活中演變過來的,在西藏廣大農村地區(qū)流傳。因此,被稱為“果諧”,是西藏農村的歌曲和舞蹈,主要指的是山南地區(qū)。果諧音樂淳樸、渾厚有力、在簡化和緊縮慢板旋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果諧有批判當時制度的,有頌揚勞動生活的,也有描寫自然美景,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愛情的傾慕。因為“政治”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的“諧”包含頌揚宗教和寺院僧侶的內容。跳舞時,男人和女人都站立,拉手或采取搭肩的形式,舞蹈演員輪流跳舞,伴隨著呼號聲,這是果諧調基于原始舞蹈形式表現出的不同特點。轉身前,主要動作是身前擺手、轉胯和蹲步等,活潑之中帶有熱烈。
果卓。果卓在當地方非常盛行,不同區(qū)域對其稱呼是不一樣的。薩迎地區(qū)和工布地區(qū)分別稱之為“索”和“波”,“卓”或“鍋莊”則是西藏北部的一種稱呼。卓舞與果諧一樣,也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和生產勞動十分緊密。古代,人們白天在外面狩獵,晚上聚在一起分享收獲的戰(zhàn)利品,同時圍著鍋和篝火跳起舞蹈,表示慶賀。鍋莊模仿禽獸的各種動作,舞蹈動作堅強有力,風格奔放,體現了獨特性。農牧區(qū)的舞蹈風格不同,各有其特點。男女各站一排,拉手或搭肩,舞蹈演員跟著唱,有時加呼號。之前果諧動作主要是在羌族原始舞蹈形式基礎上形成的,它具有鮮明的舞蹈形式,活潑而熱烈。它有嚴格的要求,首先安排領舞者表演,領舞者有時也是尊貴的男性長者,所有舞蹈演員的服裝都是統(tǒng)一的。鍋莊的舞蹈內容不僅描寫愛情和勞動場面,也描寫自然環(huán)境。由于開朗、活潑、大方、自如等,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
諧。漢族人稱之為“弦子”,藏族因為區(qū)域的不同,稱呼也不同,如“葉”、“康諧”、“依”等。其見證了西藏久遠的歷史,是藏族地區(qū)最普遍、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歌曲和舞蹈藝術形式。各藏族地區(qū)的弦子形式類似,動作緩慢舒展,流暢細膩,是農業(yè)地區(qū)典型的歌舞,旋律委婉醇厚,充滿歡歌;舞姿美觀大方,反映了高原特色的農業(yè)文化和勞動。諧在藏族地區(qū)較為盛行,也較為典型,是金沙江畔大平原上的“諧”,該地區(qū)有一種形式被稱為“巴塘弦子”。“拖”和“點”是經常使用的表演步法,舞蹈隊形有時是向中間聚攏,有時是向外打開,舞姿輕盈,臉上洋溢著熱情。西藏一些民間藝人對表演弦子有自己的稱呼——“熱巴弦子”。
熱巴。藏語稱之為“流蘇”,源于西藏查絨地區(qū),然后流傳到昌都、工布等一些地區(qū)。最先演唱的是流浪藝人。熱巴舞蹈在舞動時,講究一定的技巧。舞蹈演員的動作有力,輕盈美妙,透露出豪放。為了給觀眾帶來更精彩的表演,要求舞蹈動作優(yōu)美,為此,對舞蹈編排提出了較高要求,需添加進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和技巧,伴隨鈴聲的響動,舞蹈演員配合跳轉翻等動作,圓好場地。如“高低擊鼓”、“正反轉”和“帶鼓平轉”等,表情穩(wěn)定、豐富。男演員則表演自己精通的部分,如“扭身跳”和“搖鈴蹲轉”等。熱巴具有悠久的歷史,技藝高超,是藏族舞蹈表演的一種特殊形式,深受藏族人民的普遍喜愛。
勒謝。這是藏族人民在勞動時喜歡跳的一種舞蹈。他們一邊生產勞動,一邊在嘴里和著音調,同時腿部動作和手中勞作的工具相互配合,真正實現了勞動舞蹈形式。一些牧民鏟土,還有一些牧民在麥廠堆麥,為了增強體力勞動,嘴里有一個強大的勞動口號。隨著人們宗教意識的淡化,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然而,這種舞蹈的動律、風格卻保存下來,成為了人們的審美特征。
五、結語
所有的舞蹈多有自身的特色和風格。有些舞蹈是屬于同一類型的,有效舞蹈是屬于區(qū)域性的,也有些屬于個人。芭蕾不同于我國古典舞的風格,和印度古典舞的風格也是不同的。我國的藏族舞蹈、傣族舞和維吾爾族舞蹈,風格也不同。當我們學習了舞蹈風格后,才能較好地理解它。所有的舞蹈風格都體現了獨特的美麗,都是其他種類無法替代的。每種都有自己的舞蹈風格。
所有的舞蹈都有自身獨特的表現風格。風格特點也千差萬別。藏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在青藏高原長期生活的牧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智慧,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它就像雪域高原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向世界人民展現高原人民獨特而炫麗的風采。
參考文獻:
[1]徐穎怡.西藏宗教舞蹈羌姆的舞蹈性研究[D].西藏大學,2013.
[2]劉瑩.民族舞蹈在廣場舞中運用的調查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鄧芳.藏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與藝術特征[J].大舞臺,2014,(4):153-154.
[4]劉雪濤.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即興課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2013.
作者簡介:
李韻葳,女,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舞蹈編導,舞蹈教育,現代舞教育,少兒舞蹈教育,音樂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