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
【摘 要】作為竹笛四功“氣指唇舌”中的唇主要就是指竹笛口型,但是由于竹笛演奏過程中主要以氣息控制和彈舌、手指技巧作為先導,關于竹笛口型問題多半提及較少,導致竹笛教學也不自覺地淪為不變其法地只讓學生用嘴唇進行簡單吹奏,多數認為口型問題是夸夸其談沒有任何實用性價值。對于此種現象,結合個人學習經歷以及教學經驗,淺議口型控制對竹笛吹奏的影響,茲此以提高口型在竹笛演奏中的地位,以及習笛者對口型重要性的認識,提高習笛效率。
【關鍵詞】口型;竹笛吹奏;風門;音色;音準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088-01
口型系竹笛演奏過程中常說的嘴部基本形態,其地位在竹笛吹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口型的變化能夠直接影響吹奏竹笛口風、口風角度等變化,對于習笛者來說口型問題應該是看似模糊,事實上應該加以重視的問題。對口型有清楚的認知,并加以優化或提高口型吹奏質量,對學習竹笛演奏者是大有裨益的。《列子·湯問》中記載:“內不得于心,外不應于器”,“得心應手”的器樂演奏美學原則是相當重要的,對于竹笛演奏來說,嘴巴是離竹笛最近的部位,要想“內得于心,外應于器”,解決口部基本形態問題應該說就是眼前的事。
一、口型控制對竹笛音色的影響
口型控制主要是由面頰肌肉、唇部肌肉以及舌等肌肉群共同協調完成。口型控制關系到口風的大小、出氣形態及吹孔進氣角度。在演奏過程中不難發現,一部分習笛者吹奏時,口型沒有加以控制,導致口風張弛無度,竹笛音色感覺不能達到高中低音區的統一,多有爆破音的現象出現,破壞竹笛音色美感。那么在控制口型過程中,面頰肌肉、提口角肌等唇部肌肉若收得過緊,口型則會呈現扁平,口風過細,竹笛音色秀氣,但不扎實,在演奏相關抒情樂段會略顯干扁、沒有張力;面頰肌肉、唇部肌肉若較為松弛,上唇與下唇合蓋不緊,口風粗大,竹笛吹奏進氣角度不集中,竹笛音色則會較為毛躁,不夠圓潤。一般來說,口型控制以音區不同而改變,吹奏低音區時,降口角肌用力,輪匝肌舒緩,口風放大,音色渾厚;中音區時,口輪匝肌及面頰肌肉稍用力,保持微笑狀態,口風適中,竹笛音色圓潤通暢;高音區時,提口角肌用力,輪匝肌靠人中部位用力,高音容易吹奏,音色嘹亮。竹笛音色在演奏中是多變的,時而悠揚時而低沉,時而暗淡時而明亮,口型控制自然舒服狀態下,竹笛音色一般不差;口型控制過于拘謹或松弛,竹笛音色一般或多或少會有缺陷,過緊則音色厚度不夠,過松則音色亮度不夠。總之,口型控制是對竹笛音色控制要求的一種技術手段,并對竹笛音色變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對音準的影響
由于口型控制關系到口風大小、出氣形態與吹孔進氣角度,必然會影響竹笛吹奏過程中的音準問題。口型在吹奏竹笛的過程中是保持運動狀態的,竹笛吹孔貼緊下嘴唇,竹笛摒除氣流緩急、指法孔等改變音高的特點,僅從口型控制上來說,兩個嘴角的咬肌以及下頜的相關肌肉直接帶動唇部變化,產生所謂的圓唇、突唇及收縮嘴角運動。竹笛的吹奏在改變音高時,恰需要唇部做口型上的相關變化,在吹奏高音時,口型在收縮嘴角運動時,還需做相應的突唇運動,口型做向前吹奏形態,以改變竹笛的進氣角度,防止音準偏低;吹奏低音時,降口角肌下拉,口型做圓唇運動,使進氣角度變大,讓竹笛低音區音色變得渾厚,音準不會偏低。口型控制與保持的基本外在形態特征一定符合人體面部肌肉運動狀態,且面部特征自然。當然,竹笛音準問題主要“內在于心”,“外應于器”上只能是方法要求與之匹配。在實際操作與演奏過程中,口型控制放松與舒緩,在練習量到達一定程度時,竹笛在吹奏過程中的音準問題,口型控制會隨之變成下意識的不自覺行為,以達到竹笛吹奏要求。音準在竹笛吹奏過程中是具有綜合演奏要求與指標的,口型控制是綜合指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素,因為口型控制的外在形態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人口腔內部空間感覺,對吹奏竹笛的相關彈舌類技巧以及循環換氣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三、結束語
在竹笛演奏過程中,口型控制是有多變性和靈活性,只要不違背竹笛演奏的基本法則,把握吹奏時口型控制的張弛度,知道口型控制的基本原理,對竹笛演奏不僅僅是提高演奏水平的穩定性,也可以使得吹奏音色更加飽滿豐富,音準上減少偏差與誤差,增強演奏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蔡敬民主編.竹笛考級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7.
[2]蔡敬民著.春光-蔡敬民笛藝集萃[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5.
[3]俞遜發,胡錫敏著.中國竹笛[M].海南出版社,2005.10.
作者簡介:
徐 升(1984-),男,漢,黨員,皖霍山人,三亞學院音樂學院講師,南京藝術學院竹笛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