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克斯作為一種新興樂器,其演奏技巧十分特別,自出現之后一直深受人們的推崇,特別是其超高音吸引到諸多演奏者和音樂愛好者。為了增強演奏效果,必須掌握演奏技巧。基于此,本文將從氣息、口型、泛音等方面,重點闡述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技巧。
【關鍵詞】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078-01
作為管弦樂演奏的基礎組成部分,薩克斯超高音演奏的技術難度較大。從范疇來看,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是正常演奏的一種有效延伸,被歸類到人工泛音范疇當中。可以說,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是基于普通音域之上的一種成熟、高端演奏方法。要求演奏者必須熟練掌握氣息、口型、泛音等技巧,在常規化的練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演奏技巧,進而達到提高薩克斯超高音演奏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一、薩克斯發聲的結構和運行原理
薩克斯發聲結構的組成部分可以劃分為五種,分別為吹嘴、脖管、成管體、哨片及其他零部件等。薩克斯發聲運行原理為:管體作為共鳴腔體,演奏者通過吹嘴吹入空氣,在管體內產生各種類型的聲音,聲音的類型是由演奏者進行控制的。從外部形態來看,薩克斯樂器呈圓錐形,與木管樂器喇叭相比,其直徑和音量較大,成管體上的開口數量較多,通過設計按鍵的方式來控制音律,使得管體內部的氣流傳輸產生不同變化,最終所演奏出來的音色、音律和音效完全不同[1]。
二、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技巧
(一)薩克斯超高音演奏的氣息技巧。日常演奏過程中,薩克斯超高音演奏在氣息方面與中音、低音等普通音域之間表現出一定的相似之處。需要注意的是,超高音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通過腹部來完成每一次呼吸,切記不可用胸部進行呼吸。究其原因,由于超高音演奏中,需要的氣息量相對較多,胸部所能夠呼吸的氣息量較少,遠遠不能滿足實際所需。因此,需要利用腹部較大空間和較多氣息量來完成。與此同時,胸部呼吸過程中,胸部肌肉不能對氣息進行有效控制,需要依靠腹部肌肉來控制氣息的流速和大小[2]。實踐證明,薩克斯超高音演奏過程中,對氣息的控制要求和標準較高,要想成功完成演奏,突出演奏效果,必須掌握和控制好氣息,利用腹部來完成呼吸和氣息控制等工作。
(二)薩克斯超高音演奏的口型技巧。在薩克斯超高音演奏過程中,口型直接決定到音準及音色的準確性。所以,在薩克斯超高音演奏及練習過程中,要以口型學習和練習為主。由于每個演奏者、練習者的嘴唇、口腔、舌頭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吹奏的過程中,震動點的位置有所不同。為了確保能夠準確找到最佳震動點,初學者要依次遞減、逐步深入,也就是口含笛頭的位置要由淺及深,開始的時候含短一些,然后待技巧掌握之后,逐漸多含一點,在摸索、領會和感受中尋找最佳震動點,并對口型技巧有所了解。從某種層面而言,薩克斯超高音的演奏必須尋找到最佳震動點和最佳口型。唯如此,方可突出最佳演奏效果。
(三)薩克斯超高音演奏的泛音技巧。因為樂器類型不同,所以在表演過程中所產生的音樂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管樂器的操作過程中,演奏者利用呼吸氣流在管體內形成沖擊、震動,進而發出聲響,也就是其泛音。與此同時,樂器類型和結構不同,其所表現出來的泛音有所差異。薩克斯超高音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通過聲帶活動、哨片振動進行聲音大小的控制,有效控制聲帶運動,最終實現預期成效。泛音的技巧在于笛頭上的吹奏,音律、音量、音效等控制完全依靠吹奏,而不運用指法。研究表明,指法運用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氣流,對聲波長度進行有效控制,能夠將一段完整的聲波斷為數節,甚至會將靜音分段為動音[3]。而笛頭上的吹奏,演奏者能夠在舌尖、口腔的感受下,尋找到最佳位置,吹奏出更寬的音域,并對音域進行辨別,尋找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以此為基礎提出改進和優化策略,從而為泛音技巧提升和超高音演奏提供保障。薩克斯超高音演奏者在演奏和練習當中,嘴唇、舌頭、口腔等任何一個部位的變化,都將會通過哨片發出不同的音效和聲響。因此,泛音技巧和方法的領會、掌握和運用,將有利于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效果的強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薩克斯超高音演奏過程中,不僅需要演奏者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對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文章通過對氣息、口型、泛音等技巧內容展開系統探析,認為薩克斯超高音演奏要做到氣息流暢、口型合理、泛音標準等,以期為薩克斯超高音演奏技巧、演奏效果、表演水平的提升發揮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邱鑫.薩克斯吹奏中超高音域的表現與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16,(08):104.
[2]李海富.保羅·克萊斯頓《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創作特點及演奏技巧探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4.
[3]李曉笛.論薩克斯吹奏中超高音域的演奏技巧[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247-248.
作者簡介:
叢文軍(1971-),男,漢族,黑龍江省泰來縣人,學士,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樂器演奏(笙、薩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