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
謝華輝
(四會市文化館,廣東 四會 526200)
摘 要:群眾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文化的基礎,是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對社會建設的安定和諧意義重大。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路徑。希望對當前群眾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意義;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235-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的需求,更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必經渠道,同樣是提升我國人民群眾自身文化素質的根本要求。加大群眾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一、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隨著社會改革力度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當今社會,人們追求高質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渴望具有豐富的精神食糧。但長期以來我國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對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變幻莫測,精神文化逐漸成為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二)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內容。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文化發展創新對于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群眾文化又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首要原則。相關文化工作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將群眾作為文化工作的核心,遵循全面發展的要求,轉變自身工作觀念,創新群眾文化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社會整體精神文明風貌的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支撐。
二、當前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文化是社會經濟、政治等的綜合表現,因而經濟形勢、社會結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等也會對文化構成與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群眾文化服務形式的落后
在經濟高速發展下,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使得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壓力也不斷增大。人們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活動來緩解精神上的壓力,但是目前群眾文化的服務形式卻沒有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改變,這種枯燥單一的群眾文化模式無法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無法實現。
(二)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思想觀念陳舊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這并不表示文化發展模式不可以進行變革。目前很多群眾文化建設人員的思想和理念過于陳舊,文化建設的理念與模式的單調容易導致群眾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脫節。
三、群眾文化結構的變化
目前我國社會文化的形式日趨多樣化,群眾文化的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文化站建設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于文化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創新群眾文化發展模式
群眾文化工作人員要認清當前的經濟和社會形勢,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發展理念的同時,把握市場經濟給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途徑提高群眾文化的發展質量。對于國外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文化發展經驗要進行學習和借鑒,并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加快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進程,促進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群眾文化的建設中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和艱苦奮斗、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培養作為根本的目標,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根據地域、年齡、文化層次等的不同開展多層次的群眾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多樣化文化娛樂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文化活動的形式包括傳統地方戲曲、民俗活動以及現代化的電影、音樂、舞蹈等。文化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質量提高的核心,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提高文化活動的創新力度,通過企業文化、廣場文化、農村文化、社區文化、非遺文化、擁軍文化等的推廣發揮先進群眾文化的引導作用,提高我國的民族凝聚力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二)增強群眾文化發展活力
群眾文化建設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因而必須要對傳統文化建設中的單一化文化活動現象進行改變。目前仍然有一些地方將單一形式的演出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唯一方式,演出團體由當地的群眾文化館以及藝術館負責,群眾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體現,發展活力也無法提高。要提高群眾文化的建設實效性必須要注重群眾文化發展活力的增強,堅持群眾路線,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進行群眾文化表演新內容的創作,展示人民群眾的平凡生活,注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體現,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建設活動的認可度。要進行多樣化的群眾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在文藝演出的同時開展書法繪畫創作比賽、文化展覽、非遺傳承與保護、草根藝術展示、游藝活動等等。
(三)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活躍在群眾文化建設的第一線,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文化工作者的素質直接決定了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因而必須要加強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培訓,以老帶新、以專干帶動骨干,全面提高群眾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對群眾文化工作者進行輔導和培訓,同時要加強文化工作后備力量的培養,從高校和社會吸收具有創新和創作潛力的群眾文化工作的業余愛好者,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隊伍輸送新鮮的血液,并建立群眾文化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長效機制。對傳統的人員培訓方式要進行創新,通過文藝工作者待遇的提高保證群眾文化作品的質量。基層社區或者是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相對較少,因而對于這些文藝工作者要進行多項能力的培養,確保其可以進行多種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
(四)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群眾文化活動的成效會大大提升。為了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建設的各種功能,必須要注重良好文化活動場地的建設和文化環境的營造,包括地區群眾文化站、文化廣場街以及群眾藝術館等等。除此之外,還要對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進行調動,定期舉行優秀文化的傳承推廣活動、文明教育活動等形式的文化建設。在傳播科學文化藝術知識的同時,促進人民群眾審美能力的提升和群眾和諧關系的建立。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主動與群眾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溝通交流,將文化活動作為精神文明教育的載體,引導人民群眾主動參與。不同年齡段、生活水平的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可以通過主題群眾文化活動對特定人群進行文化道德教育,讓人們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開闊自己的胸懷,培養和諧互助、文明友善的道德意識,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矛盾,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支持。
(五)協調建設發展群眾文化
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發展都存在明顯的差距,群眾文化建設的難度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因而在群眾文化建設的側重點和經濟投入力度上也應當存在差別。將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目標。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健全,各類的文化館(站)、科技館(室)以及圖書館(室)一應俱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類型也較為多樣。但是我國很多的農村地區文化設施建設十分落后,農民缺少應有的文化生活活動,文化工作者的數量也比較少。針對這種區域差異,需要加強協調,統籌城鄉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提高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覆蓋率,加大鄉鎮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創新農民文化活動方式,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
四、結語
群眾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與經濟、政治等的建設具有著同等的重要地位,對我國整個社會文化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與借鑒精華,探索更多的利于群眾文化發展的良好途徑和對策,讓和諧、樂觀、積極的群眾文化豐富社會公眾的生活,促進社會的發展,為增加我國競爭力提供更多不可替代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吳昊.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探討[J].戲劇之家,2016(21).
[2]張敏.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讀書文摘,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