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歌的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研究.pdf
許迪迪
(湖南科技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
摘 要:趙季平先生的古詩詞歌曲主要收錄在《趙季平創作歌曲精選》中的《陽關三疊》一章中,分析這些古詩詞歌曲的曲調特點,具有注重傳統曲調的表現、旋律與詩詞音調的統一、以旋律促進詩詞表現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在趙季平先生的古詩詞歌曲演唱中,以明確詩詞特點與情感、意境表現為基礎,調整出積極放松的狀態,通過合理發音與規范動作傳達古詩詞歌曲的美感。
關鍵詞:趙季平;古詩詞歌曲;藝術特征;演唱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88-03
趙季平先生作為中國的“樂壇神筆”,不僅作品數量眾多,還因為創作中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將中國傳統詩詞文化與現代音樂融合,開創了古詩詞歌曲的新局面,促進了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擴展了中國現代音樂的內涵。其古詩詞歌曲中,具有用詞嚴謹、韻律和諧以及意境唯美的特點。本文就趙季平先生的古詩詞歌曲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關注其古詩詞歌曲的創作特點,明確這一類歌曲的演唱方法,并明確這一類歌曲的藝術價值與定位。
一、趙季平及古詩詞歌曲簡介
(一)趙季平簡介
趙季平(1945-),河北束鹿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1970年開始音樂創作,共有影視作品配樂、舞劇以及交響樂等近千首音樂作品,截止到當前共有8首影視劇音樂作品獲得最佳音樂獎,四首作品獲得最佳音樂獎提名。趙季平先生現任西安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陜西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
(二)趙季平典型古詩詞歌曲
趙季平先生的《趙季平創作歌曲精選》中,專門有《陽關三疊》一章收錄了《別董大》《峨眉山月歌》《佳節思親》《靜夜思》等十首古詩詞歌曲,歌曲以唐詩為基礎,結合個人的理解進行曲調創作,擴展了歌詞的內涵,體現出對于古典詩詞歌曲的現代演繹。
二、趙季平古詩詞歌曲的演唱意義
分析趙季平古詩詞歌曲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其古詩詞歌曲的特點,促進優秀古詩詞歌曲的傳播。在以古詩詞作為歌曲內容的情況下,演唱相關歌曲,首先應該對于歌曲的內涵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具有充分的了解,根據歌曲內容確定演唱中的情感,隨后還需要注意其歌曲演唱重點如下內容。
三、趙季平古詩詞歌曲藝術特征
趙季平古詩詞歌曲的藝術特征主要以現代語言與旋律兩個層面,下面就這兩個層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傳統詩詞曲調的表現
自二十世紀西方作曲方式傳入我國后,西方的現代化曲調成為我國音樂創作的主要手法,這些曲調創作方式具有追求創新,注重音響效果的特點,反而傳統的古樸的經典曲調被忽視。這樣的背景下,趙季平先生在古詩詞歌曲創作中,堅持傳統的創作方法,如《陽關三疊》中的作品基本采用七聲調,無調式外音,保證了音樂用音的簡單,同時與古詩詞的語言特點相結合,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保證了曲調與歌曲的一致性。在《陽關三疊》中,只有《幽蘭操》與《陽關三疊》采用舊音階,其余八首歌曲全部采用新音階,同時在旋律上使用同宮與旋宮轉調技法,滿足歌曲旋律的要求,并表現出對于傳統旋律特點的繼承與傳揚。如《別董大》中,前半部分為同宮轉調,后半部分為旋宮轉調,通過相同小結旋律的使用,達到韻律切換與情感轉換的效果,并使整體曲調與中國傳統的戲曲等曲調風格類似。
在繼承傳統曲調特點外,趙季平先生還根據古詩詞的詞句音節特點對旋律進行調整,一般為一個字一個音節,保證旋律與古詩詞語言習慣統一,整體曲調結構均衡而無多余的音節。
(二)旋律與詩詞音調的統一
古詩詞按照特有的創作規律,保證了詩詞內容對應以及音韻的和諧,雖然現代語言相對于古漢語發生了變化,但是基本古詩詞的發音、聲調仍舊保持了對應關系。按照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漢語共有陰陽上去輕五個聲調,不同聲調對應的旋律具有高低起伏的變化。趙季平先生在古詩詞曲調創作中,充分關注到了語言的聲調變化與旋律的音高變化的關系,保證了音高變化與讀音以及整句平仄走向的一致性。
以《佳節思親》為例,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按照現代普通話的讀音,對應的聲調變化為35-55-55-51-55-55-51,,51-55-55-35-214-35,前一句具有上下上下的聲調走向,后一句則從低到高,中間小幅度下降最終保持在35的水平,這種語音的走勢與音樂的整體旋律,如圖1所示,具有爭議上的一致性。將旋律與音調的統一,保證了詩詞演唱中演唱者的發音規律與曲調旋律之間的和諧。
藝術是相通的,尤其是古詩詞本身就具有可唱性,其在古代是以演唱的方式傳播的,雖然現代很多古詩詞的對應曲調流失,但是其可唱的性質得以保留,以曲服務于演唱,達到文學與音樂藝術的統一的內在要求沒變。趙季平先生根據古詩詞特點進行的旋律與聲調統一的創作,保證了古詩詞歌曲的演唱順暢,便于接受。
(三)旋律促進意境的表現
古詩詞的藝術性之一就是藝術性的變現,其通過獨特的用語與文藝方法,體現出言語之外的內涵,如《靜夜思》等,通過簡練的語言,描寫出月夜的冷清以及感人肺腑的思鄉情懷。全詩為五言絕句,共20字,卻描寫了多幅生動的畫面,因為用語與意境表現上的優越性,成為古詩詞的典范作品。在給古詩詞配樂中,趙季平先生繼承古詩詞用語凝練,善于表現意境的特點,在《靜夜思》創作中,基本保證一字一音的對應關系,滿足旋律與語言以及詩歌節奏的特點,并通過節拍混合的方式調整曲調的的表現方式,實現以曲調促進音樂語言的表現能力,促進語言情感的作用,幫助作品意境的傳達。
四、趙季平古詩詞歌曲的演唱要求
(一)認知與情緒要求
趙季平先生的古詩詞歌曲具有文化內涵濃厚,歌曲情感充沛,旋律對應語調等特點,因此在演唱歌曲前,首先應該保障建立對于歌曲的完整認識,調整情緒,達到演唱的積極與放松的狀態。古詩詞歌曲演唱中的“積極”與“放松”,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也就是說在具體演唱過程中,既不能脫離“積極”單說“放松”,也不能脫離“放松”單說“積極”。二者必須共同存在,才能夠保證達到最佳歌唱效果。歌唱中,“積極”作為一種態度,是在對于歌唱以及歌曲具有準確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是古詩詞歌曲演唱前的基本狀態,是“放松”的基礎;“放松”是在積極的心態下,合理調節發生器官達到的效果,是“積極”演唱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只有“積極”與“放松”恰到好處的有機結合,才能保障古詩詞歌曲演唱中合理調節發聲器官,協調動作與表情,表現出良好的演唱效果。
在古詩詞歌曲歌唱中,“積極”最主要的是指心情、發聲器官、共鳴腔體以及全身心等要積極參與歌唱的整個流程,實現感情與器官的協調發展,保證唱歌達到最佳狀態;“放松”是指那些對聲音造成阻礙的部分必須放松。如嘴唇、面部肌肉、上顎、下顎、舌根、上胸等。只有放松這些部分,才能夠能夠準確發音與吐字,同時保證歌唱表情自然,歌唱姿勢美觀。
在古詩詞的歌唱中,“積極”與“放松”是保證歌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實現做到了“積極”與“放松”,才能夠保證歌唱中聲音優美,姿態動人,產生比較大的感染力。
(二)唱法及發音要求
趙季平古詩詞歌曲演唱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對于語音的把握,而語音中,最能體現歌聲優美的,同時也是最難把握的就是元音音階。因為元音具有飽滿而感情豐富的特征,是演唱中聲音最為響亮,相對持續時間最長的音階。掌握純正的元音發音技巧是演唱出優美歌聲的基礎,因而需要在一般相關歌曲訓練中,結合現代漢語標準發音方式方法,同時參考到古詩詞歌曲的特殊讀音,做到發音純正標準,符合詩詞相關要求,保證加強對各個發音器官的控制能力,合理利用共鳴腔,最終達到隨心所欲的發出各個音階的能力。
歌曲演唱中,個人音色同樣意義重大,通過對發音器官的練習,能夠起到一定程度上優化音色的作用,尤其是真假音的轉換及共鳴音等的合理使用,能夠使聲音連貫優美。演唱中,有大量的“a”“i”“o”等元音,同時涉及多節拍高音,需要進行必要的假音轉換,這需要演唱者能夠準確的發出元音音階,熟練掌握真假音轉換方式,方能達到完美演繹程度。
節奏是音樂傳播的關鍵因素,趙季平古詩詞歌曲的一些簡單,重復性強的節奏能夠表達鮮明的特點,是聽眾受到感染自覺的參與歌曲演唱,對于歌曲傳播積極作用明顯,如《靜夜思》等;而節奏緩慢的歌曲一般表達較為哀傷的情感,有力增強感情渲染度,如《陽關三疊》等。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演唱中常出現的問題便是超前搶拍。克服這一問題,需要充分熟悉歌曲的歌詞與節奏,掌握其演唱過程中的旋律變化,做到情緒與歌曲并進,最終達到準確把握節奏的目的。
個人音準問題主要是跑調。一般跑調并非先天問題,“五音不全”也沒有任何根據,跑調主要是有以下原因:首先演唱中過于關注情感,導致氣息不準,音調偏低或偏高;其次,可能演唱中只注重對于歌詞的關注,不曾自己參看曲譜;最后便是緊張因素導致跑調。對于這一類問題,最常用的解決方式便是參看曲譜的同時,跟原唱聯系,這樣既能夠做到準確把握節拍,同時有利于校準音調。另外,演唱時演唱者個人的心態對于音準也有影響,通過心里鍛煉法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態同樣有利歌曲的成功演唱。
演唱中,對于演唱力度的把握非常關鍵,很容易出現用力過猛,感情過度激勵的問題,這對于歌曲演唱效果及表情效果都有很壞影響。對于這樣的問題,需要演唱者充分發揮想象力,了解到古詩詞語言含蓄的特點,將自己置身與歌曲中,以詞作者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三)音色與音質的要求
因為個人發生結構的具體特征不同,因此使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音色與音質,但是這樣的聲音特點并不是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合理的練習,加強聲音的質感,保證演唱的效果。
首先,合理調控喉頭與聲帶。喉頭與聲帶是發聲的關鍵位置,是保證發聲效果的核心。因此,合理調控喉頭與聲帶的位置與狀態非常重要。演唱歌曲時,喉頭位置較平時低一些, 類似于深呼吸時喉頭所處的位置,在整首歌曲的演唱時,需要保持喉頭基本處于這一位置,盡力保持平衡,而不是上下或者左右移動,當然,這樣的平衡是相對而言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演唱要求實時調整。在演唱的過程中,注意喉頭的位置,同時需要注意對于聲帶的調控與不同聲音的發出。
不同音區的演唱方法。中音區是大部門唱詞的音區,也是唱歌的基礎,在演唱中,需要充分重視這一部分的發音,保證演唱時保證音區比較前的特點,聲音輕松流暢,不要求聲音的強度,而是以自然發生為主,做到平緩自如,同時結合其他因素,保證聲音的優美和靈活自如的轉變。因此演唱前及演唱中,需要格外關注中音的練習與運用。高音部分一般是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這一部分通過聲調的拔高,情緒的激烈,配合演唱者動作,激發聽眾情緒,能夠合理演唱高音區,關乎一這首歌的成敗。在演唱高音區使,需要保持整體情緒的高昂,通過顴骨更大程度的打開,下頜盡力放松,保持較為向下的位置,同時向后側拉,小舌頭提起,輔助吸氣并保持這一狀態,喉嚨更大程度的打開,喉頭隨著高音的進展向下移動,保證高音發音的完美,并保證整個過程有足夠的氣息支持。演唱中,還涉及到換聲的問題,從低音向上演唱時,需要運用合理的換聲方法演唱。方法之一便是將喉頭向下調節,使口腔充分打開,將氣息發送位置向上移動,嘴張開,類似于“倒抽一口氣”的方式,完成音區轉換。另外,因為對于中高音較多的歌曲,換音中容易出現破音,這時候需要堅持保持發聲器官狀態,保證那一句演唱的完整。在換音的時候,通過混音的形式,使真假音混合,保證聲音銜接的完美,保證聲音不出現虛與空的問題。
五、總結
趙季平先生的古詩詞歌曲具有用調古樸典雅,韻律與聲調和諧,歌詞字結與音樂音樂對應的特點,這保證了演唱中歌曲內容與旋律的統一。根據其歌曲的特點,在歌曲的演唱中,應該在對于相關詩詞具有完整認識的基礎上,進入到積極放松的狀態,合理發音,調整表情與動作,做到有效的 演繹歌曲。
參考文獻:
[1]張曼.情至詠嘆 境致宣敘——民族聲樂作品《斷橋遺夢》的情境與演唱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04).
[2]賀雙桃.論趙季平部分聲樂作品的創作思想與演唱風格的整體特征[J]. 國際音樂交流,2016(06).
[3]趙世民.趙季平談歌唱[J].歌唱藝術,2013(09).
[4]李亞希.《關雎》之“水韻”解讀——趙季平藝術歌曲《關雎》所感[J].滁州學院學報,2015(01).
[5]楊國棟.趙季平音樂創作略述[J].音樂生活,2015(08).
[6]梁紅旗.繼承傳統 善于創新——趙季平藝術成就素描[J].音樂創作,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