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摘 要】眾所周知,河南是我國著名的曲藝大省,擁有眾多曲種且淵源已久,特別是豫西地區獨有的風土人情、地方文化,使其具有鮮明的特色與個性。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猛,計算機網絡、影視傳媒等逐漸成為主流,曲藝所受影響隨之增加,傳統曲種大多與時代步伐不匹,從而出現流失、藝人數目縮減等現象,后備力量極其欠缺,“人亡藝絕”成為當前現狀。從人類生活角度來看,這些頻臨滅絕的曲種具有重大影響,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據極大分量。近些年來,我國開始關注對曲藝的保護,并將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對曲藝藝術獨有魅力、意義以及必要性的體現。對于這些中國傳統藝術而言,聲腔又是必不可缺的構成部分,對此,本文進行了相關梳理與分析。
【關鍵詞】豫西地區;瀕危曲種;聲腔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004-02
在我國,說唱藝術可謂來源已久,且博大精深。最早能夠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也就是《荀子·成相篇》,除此之外,古時的俳優與稗官小說也都具有曲藝藝術特征,涵蓋于藝術形式之中。自唐朝起,中國曲藝藝術便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各類曲種相繼誕生,例如陶真、貨郎兒、彈詞以及近現代的四川清音、北京琴書等。
單河南曲藝來說,就有四十余種之多,其中河洛大鼓、三弦書以及河南墜子等被大眾所熟悉,且極具影響力。另外,還有部分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的小曲種,像豫西地區郟縣流行的“楊高戲”、三門峽地區的“三弦書”等。當然,河南除了存在眾多曲藝類別之外,還有著十分豐富的曲藝生活。在豫西地區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曲藝藝人將此作為素材融入到曲藝中,“中國曲藝之鄉”由此產生。在豫西地區,當地從藝者與曲藝創作者眾多。除此之外,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十三書會”還被稱為“中國民間曲藝發展的晴雨表”,每年都有說唱藝人慕名而來。
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網絡技術與新媒體的推進逐漸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產生影響,就拿曲藝來說,藝人傳承青黃不接的現象愈發顯著,生存狀態極差①,曲目失傳、“人亡曲絕”逐漸成為現實。
黑格爾語:“存在即是合理”,很多瀕臨滅絕的曲種曾經都有輝煌之時,這也說明它們有其優秀之處。在曲藝文化中,唱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不同時期,它的發展狀況也見證了曲種的起源、發展和沒落,聲腔發展的研究對于瀕危曲種來說十分重要,它的發展特點對于當下曲藝工作者該如何發展曲藝藝術、拯救瀕危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豫西地區瀕危曲種的主要聲腔結構
現階段,河南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曲種瀕危問題愈發嚴峻,有些甚至已經失傳,曲種聲腔逐漸被人們遺忘。其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板腔體;二是單曲體;三是曲牌體,亦或曲牌聯綴體。
其中曲種較多的為曲牌體和板腔體,宜黃、鑼鼓書、“槐書”等均屬此類。從唱腔角度來看,宜黃存在正反調之分,[正板][散板][數板]均為主板式;槐書對應[四句腔];鑼鼓書唱腔更為多元,例如[慢板][二板][飛板]以及[流水]等。
曲牌體以及曲牌聯綴體較之其余兩類聲腔曲種要少很多,“迷糊書”和“十不閑”等為主要種別。前者為曲牌聯綴體,起頭多為[月調],收場對應[月尾],中間曲牌多有[背工][五更鳥][金錢]以及[落背]等穿插。除此之外,其還有[月調]起、[背工]起,分別對應[背工]和[月調]落,屬于聯綴方式。人們多將“十不閑”涵蓋至曲牌體之中,曲牌較多,例如[疊落][打十不閑老調][上河調]及[衛調]等。
“地燈溜子”為單曲體。單曲反復多為主要唱腔,且多是民歌小調。曲目類別多元,《繡荷包》《秧麥》《頂椅》《紡線》等十分出名。
當然,除了上述提及的曲藝聲腔之外,還有更為簡單的聲腔,只是如今已少有人提及,如“拉洋片”,其演出形式為兩人對唱,曲調反復,多為上下句,因此也被稱為[拉洋片調]。
二、豫西地區瀕危曲種聲腔的發展特點
就說唱類曲藝曲種而言,唱腔是必不可缺的部分,可直接對曲種的興衰產生影響,并與說唱藝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因此,大部分藝人十分關注曲種唱腔的發展。就拿豫西地區已瀕危曲種來說,其唱腔發展具備以下三大特征。
(一)中國傳統音樂中其他藝術門類的特色對唱腔的影響
第一,從曲種起源角度來看,大部分瀕危曲種的唱腔均基于民歌小曲之上,經過不斷演變與發展而成。
中國傳統音樂的起源與成長受到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曲藝音樂也是一樣,大多曲種唱腔都是建立在地方民間小曲基礎之上的。如豫西地區郟縣的“楊高戲”曲種,其唱腔源自于豫西南的民歌小調,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陜西、山西等地民歌小調[剪花花]的影響,逐漸演變并最終有了特定唱腔;焦作地區著名的“洪山調”亦是如此,主要受到洪洞縣山歌小調的影響。
第二,部分曲種在不斷流傳與發展的過程中,出于對各地區觀眾欣賞水平的考慮,再加上對當地音樂特征、風俗的吸收,自然出現相應轉變。
當前豫西地區瀕危的曲種中,許多都曾在全國受到過極大歡迎,其唱腔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對不同地區音樂特征與風俗的吸收、兼并。如河南“花鼓”可分為四大流派,即豫東流派、豫西流派、豫南流派和豫北流派。誕生于魯、豫、皖交接處的曲種,在不斷傳唱的過程中,吸收著諸多地方音樂特征,由此構建出了不同流派,在其傳唱至豫西一帶之時,豫西陜縣與靈寶地區主流唱腔多為民歌小調,河南地方曲種在吸收這些唱腔的基礎上,添加了當地勞動號子與迷糊曲子的風格,豫西花鼓風格特色由此構成。另外,“山東大鼓”的形成原理也是一樣,最早傳唱地在開封,當時京戲在當地是主流劇種,“山東大鼓”便吸收了[西皮]、梅花調等,文武兩派逐漸形成氣候。其中文派以情悲意柔的演唱為主,表演重視細節,無論是唱腔還是動作,都十分斯文婉轉;武派與之相反,偏向于豪放大氣的唱腔。
總的來說,以上曲種的說唱藝人在各地區獻藝時,都會自然吸收當地特色,無論是勞動號子、小調,還是民歌,都被應用在說唱之中,長此以往,自然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