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羅科菲耶夫是上世紀俄羅斯著名音樂家,作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三鋼琴節奏曲》充分展現出普羅科菲耶夫的特色,本文對此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幫助演奏者了解這部作品的音樂表現方式。
【關鍵詞】《第三鋼琴協奏曲》;音樂表現;普羅科菲耶夫
中圖分類號:J6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10-01
上世紀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是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與鋼琴家。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在其創作的所有作品中,《第三鋼琴協奏曲》占據的地位不可動搖。本文以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為主,對其中的音樂表現方式進行了簡單探究。
一、《第三鋼琴協奏曲》簡介
1921年的夏天,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完成了《第三鋼琴協奏曲》,并在芝加哥首次演奏了這部作品。在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普羅科菲耶夫經歷了自己最為艱難的一段時光。其實,這部作品歷經十年才得以完成,正因為當時作者處于求學狀態,所以從作品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者的熱情與活力,同時,在和聲等多個方面都采用了極為大膽的方式,以剛健有力及強烈刺激的音符呈現想要的效果。
二、從協奏曲的三個樂章對其音樂表現方式進行探究
(一)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該部分樂章充斥著生命力、活力,其音色極具感染力,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生命的韻律。由單簧管引出悠長的曲調,其中包含了對國家的深情。而在鋼琴演奏過程中,通過弦樂快捷、漸變的方式,野性地將樂曲內容表達出來,使聽眾仿佛置身于千軍萬馬之中。在表現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以密集性的音型流動為主,演奏時需要演奏者的雙手交疊、交叉,因此,要求演奏者擁有良好的節奏感及控制力。譬如,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對節奏律動的控制,把握樂曲中的相對重音,對于一些復雜的三連音群需要將上方小指所彈奏的音律突出,同時還要保證另一只手的力度、表達方式都要與之匹配,最大程度避免演奏者出現失重感。
(二)第二樂章——變奏曲式
這一部分主要用單簧管與長笛進行演奏,這一樂章在旋律音色上出現的變化,讓人感受到西方古典樂曲中最為和諧的平衡感。這一樂章中包含的五個變奏,更是具備自由性,隨著主題的變化,拍子和樂曲的速度不斷變化。由于《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一部綜合性的鋼琴作品,其音樂表現方式很多,因此對于演奏者而言,面臨著力度、耐力以及速度等多個方面的挑戰,如連續、高強度的雙手八度彈奏等。在這個彈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尋找一種靈感,把握曲子中力量的變化,避免出現“唯一性”,即出現一種僵硬不變的演奏方式,阻礙演奏的完成。同時靈活、變化有度的發力變化,能夠合理調節演奏者的肌肉運動狀況,使其靈活不僵硬。
此外作曲家要求演奏者在鋼琴演奏過程中具備極為快速的跑動能力,該部作品就樂章而言,很多地方存在并行重置的情況,而這一現象的出現,直接要求演奏者能夠極為快速、靈巧地控制手指活動,讓其能夠靈活地“跑”起來。
對于一部音樂作品而言,合理、優美的指法對音樂表現起到決定性作用,演奏者可根據自身的生理構造,結合大量、合理的練習,完成符合音樂表現的演奏指法。
(三)第三樂章——回旋曲式
在這部作品中,第三樂章可能是最具對比性的樂章之一,詼諧的形象、熱情的演奏方式、豐富的表演技巧,讓第三樂章更具魅力與華麗感。在第三樂章中,存在很多大音程的跳躍,同時這也是該樂曲演奏過程中的難點之一。由于音程跨度十分寬,音域的跨越超過十度甚至兩個八度,所以對演奏者精準性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可以先將音程中的所有音符在腦海里描繪出來,通過想象大致勾勒出和弦的演奏方式,在鍵盤上找到最合適的一種把位感。這一樂章中最長出現的音程跳躍就是左手三個八度的變換,因此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想好手法的下一個把位,避免出現差錯。
三、結語
所有的音樂都有屬于自己的色彩,同時,這種“色彩”具備一定的變化,通過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能夠幫助音色出現多種變化。因此一種合適、完美的演奏方式能夠讓音樂作品更具生命力,更容易感染觀眾。筆者演奏這部作品得到的經驗是,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完全釋放自我,用全身心去感受,結合熟練、恰到好處的演奏,讓《第三鋼琴協奏曲》“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孫偉,李英杰.多視角的音樂文化傳承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華彩樂段”的起源探究[J].音樂創作,2015,(3):127-129.
[2]張婷婷.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系統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4,(2):187-188.
[3]閻冰.他用音樂譜寫自己的生命之旅——為紀念拉赫瑪尼諾夫逝世60周年而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2):37-39.
作者簡介:
王盈莉(1975-),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