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媒體技術滲入到傳統藝術中,給傳統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昆曲藝術為例,分析數字媒體技術在昆曲發展與傳播中的利害關系,提出在數字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昆曲藝術需要堅守質與量并進的傳播原則。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昆曲;傳播;質與量
中圖分類號:J80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31-02
一、數字媒體技術給昆曲發展與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空前提高
數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各個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老的昆曲藝術以多種形式存在并以數字化傳播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創作數字化、傳輸數字化、存儲數字化,信息的發送和接收方式從單一化逐漸走向多元化。昆曲藝術不再只是舞臺上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它通過電視、網絡等數字化的傳播載體,快速而廣泛的傳播給受眾。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呈現了高度的互動性,受眾不僅僅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還可以是信息發布者。快速、廣泛、互動是數字時代的典型特點,給昆曲藝術的傳播帶來了繁榮景象。
(二)數字媒體技術逐漸成為昆曲舞臺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舞美設計是舞臺表演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合理的舞美設計可以延伸舞臺空間,營造舞臺意境,烘托舞臺氣氛,將觀眾帶入舞臺表演的情境之中,增強觀眾的現場感。昆曲舞臺表演藝術的最大屬性就是通過獨特的歌舞形式來表演故事內容。在空曠的舞臺上,演員通過無實物的歌舞表演呈現故事內容,恰當的舞美設計能夠烘托舞臺氣氛,延伸舞臺空間,增強觀眾的現場感受,對于舞臺表演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圖1,于2008年在羊城上演的《桃花扇》,運用了大量的數字影像作為舞美設計元素,打破了傳統的舞臺布景,免去了單色的幕布和簡單的道具,而是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在幕布上投射秦淮河畔的生活景象,即《南都繁會圖》,以此襯托出秦淮兩岸的故事背景。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去感受人物的情緒、故事的發展,舞臺上的景象與表演內容高度匹配,增強了觀賞性、烘托了故事氣氛。
(三)數字媒體技術與昆曲藝術碰撞產生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數字媒體技術的滲透,給昆曲創作帶來了繁榮景象。新型的昆曲藝術作品給昆曲觀眾帶來了空前的新鮮感,下面以新媒體藝術作品為例。如圖2,2006年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中,人們通過身體接觸到電子屏幕,屏幕上根據接觸面積和力度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時昆曲音樂以齊奏的方式呈現,高度的參與性給中外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興趣。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交互性和連結性是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1]受眾一改單向接受信息的欣賞方式,而是參與藝術作品其中,共同完整作品的呈現,提高了受眾的參與性,從而最大程度激發了受眾的興趣。
二、數字媒體技術給昆曲藝術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打破了昆曲藝術的自身屬性
光怪陸離的藝術表現形式給昆曲藝術的傳播增添了一道風景線,然而依附于高科技手段的昆曲藝術在給人們帶來了超強體驗感的同時并沒有將昆曲藝術的精髓較好地保留,打破了昆曲藝術自身的屬性。“昆曲表演的屬性是一種獨特的歌舞表演。”[2]即只有表演沒有歌舞或是只有歌舞沒有表演都不算是戲曲藝術。劇場性的喪失,戲曲本身意境不能完整存在。在很多新型的昆曲藝術作品中,昆曲往往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是點綴的新鮮元素存在,昆曲本身的特點并沒有最大化的體現。簡單化的昆曲藝術使觀眾簡單化接受,受眾范圍空前的擴大,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欣賞昆曲已成為一種時尚,然而這大部分是建立在降格昆曲本身的基礎之上。
(二)局限了昆曲藝術的想象空間,弱化昆曲藝術的思想深度
數字媒體技術與昆曲藝術的融合產生了很多趣味性、娛樂性超強的藝術作品。如圖3昆曲動畫片《雙下山》[3],“運用水墨畫技法勾勒了寫意的故事場景,小尼姑和小和尚的一顰一笑通過動畫展現出來”[4],全片透露了滑稽、幽默的感覺,哪怕不了解昆曲的觀眾估計也會被吸引,但是動畫并非舞臺上的真人演繹般栩栩如生,雖然出現了一些昆曲舞臺表演中經典的肢體動作,但是呈現給觀眾的是多了些許滑稽,少了些許精湛。再如圖4音樂電視片《游園驚夢》[5],運用二維變形動畫展現男女主人公情愫,變化萬千的黑白線條在銀幕上飛舞,由人形變化為花草,再由花草變化為庭院,最終一陣飛煙掠過消失在白屏之中。動態比靜態更能抓住人的眼球,快速變化的線條將觀眾深深的吸引,但是片中重動畫、輕昆曲,旨在傳達給觀眾游園驚夢的凄美情境,卻無從觀聞游園驚夢的精贊唱段,對于一部昆曲藝術的音樂電視是遠遠不達標的。數碼影像的注入給昆曲藝術作品帶來了很多趣味性,本身冗長的唱段通過動畫方式展現減少了昆曲本身的晦澀難懂。然而脫離舞臺表演,降低昆曲本身格調的同時,直白的動畫描繪也局限了昆曲藝術的想象空間,高雅的文化底蘊無從體現。在一些昆曲電影里,昆曲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如楊凡執導的電影《游園驚夢》[6],講述了昆曲名伶嫁入豪門,得不到家人的關懷,猶如杜麗娘般居于深閨充滿著幽怨。影片中的主人公通過演繹游園驚夢的經典唱段表現內心世界,暗示著人物的命運,與戲曲人物如出一轍。從電影創作角度看,昆曲元素的融入豐富了敘事手法,提升了電影內涵。但是昆曲唱段的大量刪減和任意改編,對于昆曲藝術傳播卻不是太樂觀的。另外還有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中,如前文所述,昆曲更是以一種符號或元素呈現在新形式的藝術作品之中,對于觀眾更多接收到的只是新、奇、特的視聽感受。
三、昆曲藝術需要堅守質與量并進的傳播原則
我們處在一個快餐文化的時代,數字化滲透了生活、文化的每個角落,如何能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受眾數量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是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創作高質量的昆曲藝術作品
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昆曲藝術的發展與傳播已經不單是昆曲藝術領域的工作范疇,而是與其創作、傳播相關的所有領域的責任。多元化的時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藝術工作者除了創新創奇,還要有一顆發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心,盡可能做到在不破壞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創造符合現代人們欣賞水平的藝術作品。運用數字媒體技術給昆曲藝術錦上添花,而不是將其改頭換面。設想新一代的年輕人無從欣賞到古老藝術原貌的悲哀。因此“多個藝術領域的相互溝通、學習對與昆曲藝術作品的創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7]
(二)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擴大昆曲藝術的傳播范圍,提高受眾數量
數字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在家看到世界各地,人們可以通過掌上電腦處理大小事務,是一個可以足不出戶的新時代。這個時代讓我們興奮,同時也讓我們感到微微的恐慌。人類的情感是電子技術無法取代的。任何時期的藝術作品都是遵循娛樂至上的原則。古老的傳統藝術在眼花繚亂的今天逐漸消亡,走向萎靡,但這些藝術的曾經興盛體現了在那個古老年代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欣賞水平。它蘊含了古老民族的文化、歷史、生活方式,有及其高深的藝術價值。今天的我們進步了,在某些層面也許是倒退的。因此振興傳統藝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期。走進劇場去聽去看去感受古老的昆曲藝術,是最能夠完整展現昆曲藝術的欣賞方式。但是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極大的今天,尤其是年輕人根本無暇坐下來去欣賞晦澀難懂的古老藝術。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借助數字化平臺將昆曲藝術傳遞給受眾,無疑是快速有效的方式。電視、電臺,網絡媒體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并出現許多相關的戲曲網站,昆曲音樂的上傳下載給受眾帶來了非常便捷的方式。昆曲愛好者還可以通過網絡與喜愛的昆曲演員直接面對面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者與信息的接受者的互動行為,對于改善昆曲創作、昆曲表演具有重要的意義。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隨之提升,會涌現越來越多的古老傳統藝術的追求者,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運用現代手段保護昆曲精髓,并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它認識它喜愛它。
參考文獻:
[1]新媒體藝術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熊姝,賈志剛.昆曲表演藝術論[M].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2):3.
[3]水墨動畫《雙下山》,作者周星,該片獲得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最佳網絡動畫獎、ASIFA中國獎、2009美國紅樹枝動畫節“最佳實驗動畫/可視音樂”獎.
[4]陶蕾伃.非遺保護背景下的昆曲藝術與水墨動畫的結合——以昆曲水墨動畫《雙下山》為例[J].戲劇文學,2015(10).
[5]音樂電視片《游園驚夢》,導演王琳慧,上映時間2011年6月.
[6]電影《游園驚夢》,導演楊凡,上映時間2011年4月,第二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和第十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影片.
[7]陶蕾伃.數字影像在昆曲藝術中的表現形式[J].大舞臺,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