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摘 要】鄉村“西樂隊”音樂文化是新時代誕生的一個新生事物,近年來,以其獨特的地方風味流行于鄉村地區。文章主要以江西宜春袁州地區為例,通過描述其規格、形式、內容等,挖掘出其獨特的文化風情。
【關鍵詞】鄉村音樂文化;“西樂隊”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76-01
文化,廣義上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是集物質、制度、觀念綜合而成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它的由來,歷史悠久,作用廣泛。時至今日,社會發展的多樣化,改變了音樂的形式和作用,但其始終都與人類的需求息息相關。
一、鄉村音樂文化
社會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著。不一樣的鄉村文化賦予了鄉村音樂特有的內涵,當代鄉村音樂文化既有一定的歷史沉淀,也融合了時代的流行音樂元素。
二、“西樂隊”音樂文化
袁州區位于江西省西部,屬宜春市轄區。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唐代大文豪王勃稱其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韓愈也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近年來,宜春市舉辦過全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央視中秋晚會,還有每年都舉辦的月亮文化節。可見,宜春的文化氛圍濃烈,音樂氣息濃厚。
“西樂隊”,是宜春市袁州區特有的一種音樂文化形式,它服務于民間的婚喪嫁娶一類的紅白喜事。通常,在婚喪嫁娶的紅白喜事中都會請樂師奏樂。紅事指的是婚嫁,請樂師奏樂意在烘托喜慶的氣氛;白事指的是喪事,樂師奏樂意在對已故的逝者歌功頌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20多年間袁州區成立了近百支“西樂隊”,大約一個鄉鎮就有十支左右。多年下來,它擁有了一定的規格、形式、內容和功能。
(一)規格。在“西樂隊”出現之前,當地紅白喜事的奏樂是由民間藝人組成的“三星鼓”來承擔。“三星鼓”,又名“三聲鼓”,起源于明朝,在袁州區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在鄉村流行,是一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俗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20世紀90年代受流行音樂的影響,“西樂隊”誕生了。隨后,紅白喜事的奏樂就由“三星鼓”和“西樂隊”共同承擔了。兩者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也可以單獨存在。大多情況下,“西樂隊”主要為喪事服務。它跟“三星鼓”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時又有一定的聯系。人數上,“西樂隊”從剛興起時的10人左右到現在基本固定的七八人不等,較之“三星鼓”的五人組合,陣容大了一些。樂器上,“西樂隊”一般包含二三支小號、二三支長號,以及一二支圓號。它與“三星鼓”最大的不同在于有人聲(女聲為主,男聲為輔)的加入。在流行音樂的影響下,為人聲伴奏的樂器是電子琴和架子鼓(或是電子鼓)。之所以說“西樂隊”與“三星鼓”有一定的聯系,是因為“西樂隊”基本上都是由“三星鼓”的民間藝人領頭興起的。
(二)形式。“西樂隊”的演出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在出殯前,一種在出殯中。大多情況下,喪家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讓逝者入土為安,并且會在入土前兩三天,請樂隊師傅進門奏樂。出殯前,對于樂隊的場地安排,一般臨近或就在逝者的靈堂內。奏樂是分回合的,第一回合主要由管樂器奏樂;第二回合以演唱為主。各回合之間樂師們會休息或是調校樂器。通常情況下,管樂奏樂時,樂師們會隨機聚在一起,這樣可以讓音樂更和諧,也是對音樂、對逝者表示尊重。當人聲演唱時,管樂可以擇時參與。在出殯中,“西樂隊”是以邊走邊吹的形式,由一個架子鼓掌控節奏,只由銅管奏樂。這種情況有時也會出現在對逝者娘家的迎接時刻。
(三)內容。“西樂隊”以自身別樣的方式表現對逝者的緬懷,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歌唱。如果逝者是女性,“西樂隊”多會演唱一些歌頌母親或女性的曲子;而男性的話,就會演唱一些歌頌父親的曲子。但是紅歌曲目是“西樂隊”演奏、演唱最多的。
(四)功能。世間萬物必有它存在的道理。袁州區“西樂隊”的誕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首先,它讓音樂在鄉村找到了獨特的生存方式。讓音樂充滿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其次,它的存在形式是世人對逝者的一種祭奠方式,這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延續。再次,它的內容是時代文化的體現。
三、結語
“西樂隊”既承擔了社會需求的客觀層面,又肩負了社會發展的精神層面;既為民間藝人尋找到了一條謀生的道路,也弘揚了民族美德。隨著城鄉結合一體化的建設,在未來,“西樂隊”的音樂性也許會更加專業、規格和形式會得到更多改變,但它在內容上始終還是健康的、積極的。或許將來“西樂隊”會被另一種音樂文化形式所取代,但縱使社會如何變化,人類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將是永恒不變的。
作者簡介:
彭 艷(1984-),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