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燕++嚴小琴
【摘 要】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虎山天師道音樂保存了古樂的傳統,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文中以文化部重點對外交流項目、全新詮釋道文化精髓的音樂吟誦劇《道之韻》為例,剖析其承傳的道樂基因,以清晰認識龍虎山天師道樂當代薪傳之路徑。
【關鍵詞】龍虎山;天師道;道教音樂;道之韻;承傳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089-02
道教音樂中積淀著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蘊藏著大量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遺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道樂的歷史發展,總是南盛于北,鷹潭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在興盛于南方的正一派道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吸收了唐、宋以來的宮廷音樂,而且還廣泛吸收了江西民歌、小調、曲藝、贛劇等民間音樂之精華,結合“弋陽腔”、“上清腔”等腔調,逐漸由虛無玄妙的“仙樂”向雅靜甜美、鄉音淳厚的“俗樂”轉化,呈現出濃郁的贛鄱區域文化特色。
近年來,隨著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的實施,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除立項保護外,還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創演道教音樂吟誦劇,打造大型道教實景旅游產品,成立龍虎山老子文化專修學院,舉辦中國龍虎山道教文化節、國際道教論壇等。其中吟誦劇《道之韻》2013年被列入文化部重點對外交流項目,以下即對其進行剖析。
一、天師道樂之“承”
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總體上以江南音樂風格為主,兼雜有異域音樂特征,具有廣采博納的文化精神,主要特征如下:
(一)音樂形態。在旋律形態方面,無論是“弋陽腔”還是“上清腔”,都有一個典型的旋律型,即樂頭、句根、句尾組成的“三合一”主腔樂句。弋陽腔最典型的句根有四種RDR(Ⅰ)、RDL(Ⅱ)、MRL(Ⅲ)、RMD(Ⅳ)。Ⅰ一般用于樂句中間的停歇;Ⅱ是過渡性樂句,串連上下句;Ⅲ用于經文的任何部位;Ⅳ以形式不同的變體靈活穿插于經韻的句首或句中。上清腔中,典型的句根有DSR(①)、DLS(②)、RMR(③),較弋陽腔更靈活多變,使用時有多種變體。
在結構形態方面,呈現圍繞上下句發展的兩句體結構。韻腔的個體結構有整起整落、整起散落、散起整落、散起散落四種模式,其中上清腔中以第一種居多,弋陽腔中以第三種最為典型。在調式方面,弋陽腔落音多為徵音,上清腔落音多為羽音。
(二)音樂呈現。注重情感變化運用,是天師道音樂演唱上的一大特點,元代燕南芝庵談儒釋道三教戲曲唱腔藝術特點時曾說“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由于正一道樂的歷史淵源及其民間特性,當今的天師道音樂不僅存在于宮觀環境,而且也存在于民俗環境,所以,演唱時要能唱“樂道徜徉之情”,也要能唱“人之常情”。誦唱自身養煉的經韻時要以情感“神”,誦唱世俗性經韻時要以情感“人”。
二、《道之韻》之“傳”
《道之韻》是一臺以原生態道教音樂為載體,以《大道朝天》音樂劇、舞臺劇為基礎創作的全新詮釋道文化精髓的音樂吟誦劇,該劇由開壇、請水、祈福、授祿、添壽、賀喜、養性、敬天共八個篇章構成,通過吟誦劇的表現手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祿、壽、喜”四大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加工,具備新、奇、神、雅、趣的展演特點,使節目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將之與天師道音樂作初略比較如下:
(一)音樂形態。在音樂形態方面,《道之韻》各篇章中都滲透了天師道樂中的弋陽腔和上清腔,落音以徵、羽、宮為主,既有傳統韻腔的嫡傳,又有當代人的精神風貌。在韻腔的使用上,已經突破傳統的韻腔各自為政,而是兼容吸收。如下例:
在《開壇》中,引子部分就采用了道樂弋陽腔RDR(Ⅰ),落音為徵,是弋陽腔的固定尾腔,主體部分依次采用了DSR(①)、RDL(Ⅱ)、RMR(③)。
在《請水》中,引子部分是近似散板柔和女聲演唱,表現虛幻飄渺的意境,似乎迎合了弋陽腔散起整落的結構框架模式,同時主體首句運用了DLS(②)。
在《養性》中,運用DLS(②),而且在每個樂句后面都添加襯詞和拖腔,這種綿延起伏、寬廣悠長的句幅,是道樂中常用的旋律運動線狀。(譜例3)
在其他篇章也有一定的體現,如在《敬天》中,運用RDL(Ⅱ)和RMR(③)等,這里不一一贅述。
另外,從歌詞(經詞)來看,多為四言、五言句古詩體,形式整齊,詞語古雅、華麗、深奧,意境和內容都偏于神秘、玄虛、超脫。曲調與經詞有機結合,彰顯韻腔的宗教氣息和獨特品質。
(二)音樂呈現。首先,唱前吟誦。在《道之韻》八個篇章曲譜中,在演唱主旋律之前均有配樂吟誦部分,吟誦詞為道家思想的提煉,源于《道德經》,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吟誦的方式、內容均與天師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前奏音樂的氣氛烘托下,演員與觀眾很快進入“道境”。
其次,方式多樣。開壇(合唱)、請水(女聲獨唱)、祈福(合唱)、授祿(男高音領唱、合唱)、添壽(男中音獨唱)、賀喜(合唱)、養性(男女對唱)、敬天(合唱),八個樂章中合唱傳遞著大道朝天之陽剛,獨唱蘊含著人性之陰柔。《請水》中的“空靈”、《養性》中的“歸真”將陰柔之道教音樂主導風格展露無遺。
由此可知,《道之韻》與龍虎山天師道樂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蘊含著大道至簡的美學追求。當然《道之韻》是一部吟誦劇,屬于舞臺音樂,與宮觀內的天師道音樂還是存有不同之處,它是適應當今社會語境下的道樂創意產品,是迎合當代社會的話語體系、適應當代大眾審美追求的。
三、結語
傳統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不變的沉寂,而是當代人活生生的創造。《道之韻》無論是在官方、民眾中都掀起了一陣強風,至少讓鷹潭人們知道自己的地域特殊文化遺產的價值,激發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
參考文獻:
[1]曹本冶,劉紅.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4.
[2]蒲亨強.道樂通論[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2.
[3]劉紅.中國道教音樂史略[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1.
[4]史新民.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宗教音樂卷·道教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9.
[5]黃瓊.龍虎山天師道音樂中的弋陽腔音樂特征淺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
作者簡介:
吳樹燕(1980-),女,漢族,江西鷹潭人,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講師,音樂學碩士。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代語境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的教化功能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YS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