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音樂特點
李二偉
【摘 要】對豫劇來說,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其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器樂伴奏;二是聲腔。豫劇,在我國戲曲界有很重要的地位,屬于國內五大傳統劇種之一,其音樂構成非常特殊。本文主要對豫劇音樂的藝術特色給予解析,希望可以對之有更深刻認識,以期對豫劇學習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豫劇;音樂;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095-01
豫劇是流傳于我國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南地區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綜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等多個藝術形式,屬于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在豫劇形成早期,一般使用棗木梆子進行伴奏,所以,早期它也被稱為河南梆子。豫劇唱腔以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腔調酣暢、吐字清晰、韻味優美、音樂活潑、擅長表現角色的內在情感而出名,同時,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大眾所喜愛。目前,豫劇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不斷融合其他戲種的特長,并結合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構成了自身特殊的藝術特色。本文借助音樂伴奏和聲腔特征,對豫劇音樂的藝術特色進行歸納整理,展開相應的分析。
一、豫劇中的藝術構成
(一)豫劇中的音樂伴奏。音樂伴奏是戲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豫劇表演過程中,無論是演員演唱,還是進行表演,音樂伴奏都是不能缺少的。演員在舞臺上的各種招式,都必須得到樂隊的支持。假如音樂伴奏不能掌握好節奏,就會影響演員的表演效果。即使演員的個人造詣再深,音樂伴奏不能很好地與之配合,其表演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豫劇的聲腔。根據豫劇的聲腔構成,其大致能夠劃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慢板。慢板和流水板一般都有固定的過門。通常情況下,流水板是慢板的簡化,而二八板和飛板則是演員怎么唱,樂師就需要怎么跟,這也是辨別這四種板式的基本方法。其實,慢板是豫劇唱腔音樂中最常用的板式,它的主板式為4/4拍的三眼板,按照起腔的形式可以分為整板和散板。
按照豫劇的唱腔,它可以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打情為主,比如,《朝陽溝》中“羞答答出門來將頭低下”的唱段,其唱腔緩慢,節奏舒緩,旋律曲折,韻味悠長;第二種是側重敘述,比如,“老身家住南陽地”,這一唱段速度較之打情唱段要稍快一些,唱腔平緩,起伏不大,唱詞節奏比較緊湊。第三種是哭調,比如,《秦雪梅》中“吊孝”的唱段,以悲腔為主,旋律起伏落差較大,音樂色彩明亮。當然,沒有任何一種豫劇唱腔是一成不變的,這三種唱腔很多時候會夾雜在一起,并不能精確地區分開來。但是,整體來說,其沉重腔調較多,喜慶腔調較少,豫劇具有悲壯、深沉的特點。
二、豫劇音樂的藝術特色
專家夏野曾經在《戲曲音像研究》中這樣表述,“除個別地區的梆子如河南梆子等的音調變化較大之外,其他各種梆子還是相當接近的。”這表明豫劇在梆子腔內有著特殊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豫劇的音樂有著極強的民間風俗特征。從音樂學的層面看,豫劇音樂有著鮮明的民間音樂的屬性,它和其他種類的音樂樣式不同,無論是創作過程,還是流傳渠道,都有明顯區別。豫劇并不是專業創作人員完成的作品,它們多是民眾的合力之作。正因為如此,豫劇音樂有著非常明顯的大眾性;同時,豫劇的流傳也多是依靠口頭傳授,在流傳過程中,后人不斷給予加工、潤色,添加時代特征,對其藝術性加以提升。比如,豫劇聲腔的二八腔,盡管其唱腔在不同劇目中有所轉變,不同的演員也會有不同的聲腔,但是,其整體風格是不會改變的。豫劇唱腔音樂經過數百年的流傳,是中原民間音樂的智慧結晶,它來自民間,表現出中原民間音樂的特征。
其次,豫劇唱腔質樸、粗率,充滿濃厚的鄉土韻味。在梆子的伴奏下,豫劇長腔的梆子調和充滿地方特色的花腔、拖腔,與劇中粗率的鄉言土語及不加任何修飾的臺詞相融合,組成了濃厚的鄉土文化。
最后,豫劇音樂不但有固定的程式性,而且還可以靈活調整,不斷去舊出新,這也正是它生命力頑強的根源所在。伴隨現代戲的突起,豫劇在唱腔、旋律以及音樂伴奏方面都能夠得到完善。無論是豫劇演唱、演員表演,還是舞蹈搭配,也愈加契合。豫劇的藝術感染力會隨著此變化而有所增強,并逐漸形成了傳統地域風格派系。
三、結語
伴隨多年的吸收和借鑒,豫劇音樂也有了不小的變化,一是樂器類別的增加。樂隊編制規模在不斷擴張,并逐漸出現了中西混合樂隊;二是武場音樂的削減。隨著音樂的發展,“四大扇”的使用逐漸減少。同時,用來營造武打場面的鑼鼓點也逐漸減少。三是豫劇板式的改變。在現代戲以及新編歷史劇中,傳統的唱腔已難以辨識。針對以上豫劇音樂的改變,筆者認為,這是順應社會發展的結果,在無法改變豫劇根基的前提下,做出適當改變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劉超男.豫劇音樂的藝術構成與特色[J].大舞臺,2014,(1):13-14.
[2]付艷艷.淺析豫劇音樂元素在藝術歌曲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4,(1):31-33.
[3]高慧娟.豫劇現代戲《朝陽溝》的音樂創新[J].大舞臺,201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