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衛
【摘 要】竹笛作為中國古老的樂器,其發展歷史悠久。在竹笛演奏過程中,泛音的使用有著較高的地位。本文首先對中國竹笛演奏過程中經典的演奏技巧做了簡單介紹,接著講述了泛音在笛子演奏中的表現意義,最后提及了關于泛音的演奏技巧和控制要領。
【關鍵詞】笛子泛音;表現意義;演奏要點
中圖分類號:J6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83-01
泛音作為笛子演奏過程中較為獨特的演奏技巧,其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控制,在確保指法相同,但是又不同于八度音的前提下進行演奏,通過該技巧演奏出的樂曲會給人以空冥、虛幻、縹緲之感,同時還能展現出深遠、幽靜和飄逸的音樂意境。
一、泛音的發展現狀
在中國,竹笛擁有繁多的演奏技巧以及變化多端的演奏形式。在地域上因為派系的不同,各門各派也擁有其獨特的技巧,例如馮子存和劉管樂先生作為北派代表,其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吐、滑、垛、花”,而陸春齡和趙松庭先生作為南派竹笛演奏的大師,他們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疊、顫、增、打”。然而泛音作為竹笛學習與演奏過程中較為困難的演奏技巧,必須經過刻苦的鉆研以及認真的學習,但是大多數竹笛演奏者因為此處出現的困難影響了學習進度與安排,放棄泛音的學習,從而導致該技巧在整個大環境中被忽略。
二、泛音在笛子演奏中的表現意義
本文通過幾個案例對泛音的作用及意義進行了講述:
(一)對于內心情感的抒發。陸春齡先生是中國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喜報》則是他所創作的一件佳品,在該作品的第三部分就對泛音“o”進行了相關運用。為使得樂曲顯得更加寧靜同時表達出內心的真摯,陸春齡先生特地在此后的三小節里連續對泛音進行使用,從而也使得全國人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幸福生活、發自內心的興奮心情和對新中國的贊美之情得以抒發。
(二)音樂意境的展現。《瑯琊神韻》作為一首大笛演奏曲,是由竹笛演奏大師俞遜發先生所創作的,在該曲中的“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和“云歸巖穴冥”這兩段中也同樣對泛音“o”進行了使用,此處俞遜發先生更是將手指虛顫音技巧與“la”到“mi”的五度泛音技巧進行結合,最終將竹笛特有的空冥、虛幻、縹緲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生動畫面的描繪。在陸春齡先生所創作的《小放牛》中,“o”的泛音再一次得到運用,主要表現在該曲中轉接部分前所提及的“so”音。此次的泛音作用于兩個樂段之間,作用是突出該音樂意境中的深遠、幽靜和飄逸之感,從而展現出一幅秀麗風光下的田園風味圖。同時也是為之后將出現的調轉,牧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做出了良好的鋪墊。
(四)特殊形象的塑造。作為竹笛大師的俞遜發老師對《梅花三弄》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演奏,在C曲調由竹笛獨立演奏的《梅花三弄》中進行了泛音技巧“o”的使用,此次使用的片段在該曲的第一段中。其所表現出的畫面猶如傍晚來臨,天空中飄落著片片雪花,即使寒風不停的吹過,梅花依舊屹立于此。
三、泛音的演奏技巧和控制要領
(一)確保良好的演奏狀態與心態。當竹笛進行演奏時,如何保證良好的演奏狀態,與演奏者的心態有較大的關系。由于泛音是竹笛演奏過程中較為復雜的部分,因此在該段演奏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心態的平穩以及身體的自然放松。
(二)找準演奏目標。中國有句俗語“三思而后行”,該道理同樣可以運用于笛子泛音的演奏過程中。在演奏之前對樂譜中出現的泛音部分進行提前準備,確保在正式演奏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差錯。對于非泛音部分,需要在對泛音部分思考過后再進行相應的準備。
(三)泛音演奏的關鍵是力度的掌握。對于笛子力度的掌控可以說是借用“巧勁”進行該技巧的演奏,力度主要控制在平吹和超吹之間。當用力過大就會直接進入高音的區域,但如果用力太小則會直接進入低音區或者出現走音的情況,因此在進行泛音發音的過程中就需要使用“適中勁”。
(四)氣流形狀是泛音控制關鍵。掌握好吹奏的力度是吹奏泛音的關鍵,那么力度只能是說明泛音能否吹出來,能否找得到。吹奏泛音時,要求氣流的形狀要纖細如針,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要平衡、穩定、均勻,通過縮小風門和縮小口腔來變換氣流的形狀,使泛音弱而不虛、亮而不尖。
(五)泛音由口腔收縮而控制。口腔作為竹笛演奏過程中主要的氣流輸出部位,對竹笛的使用起到最為關鍵的作用。為發出高音,需要口腔的收縮;相應的吹奏低音時則需要擴大口腔。而泛音也屬于高音的范圍之內,所以需要將口腔縮小,將氣流進行相對的集中,確保氣流在出口腔時具有相應的壓強,這樣的演奏方式才能確保泛音完美的吹出。
四、結語
通過上述的講解可知,泛音是笛子演奏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演奏技巧,只要是被認可的大師作品或者經典作品必然存在著泛音的演奏。泛音作為演奏技巧存在于竹笛演奏過程中,就如同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點綴于茫茫無際的夜空中,顯得其格外耀眼。
參考文獻:
[1]毛云崗.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現意義及演奏要點[J].藝術探索,2007,(05):88-89.